【明報專訊】莫扎特的《魔笛》與黎達達榮的《木積積》。
歌劇與漫畫,音樂與影像,變成劇場內的遊樂場。
兒童音樂劇不止唱唱歌跳跳舞,在尋找魔笛的過程中體驗與學習,把兒童書變成劇場,不用你尋答案找對錯,只需你參與玩樂。
魔幻故事 適合2歲幼兒
進念不是第一次把《魔笛》變成兒童音樂劇,那次是2010年的暑假,從莫扎特原創音樂中選出20段旋律,以深入淺出的方法帶出莫扎特音樂的善與美。今年再次揀選《魔笛》,把層次推到幼兒級,不是指水平,而是目標觀眾,聯合編導及動漫設計黎達達榮說這次希望兩歲小朋友也可入場觀看,「上次是六歲,今次是兩歲或以上,即是開始懂得說話,懂得辨別聲音顏色」。《魔笛》是莫扎特去世前最後一套上演的歌劇,黎達達榮認為這齣歌劇本身很卡通化,所以很適合改編成兒童音樂劇:「不論是歌詞和角色也很魔幻,當中的情歌又特別『冧』,憤怒時又很憤怒,角色也有趣, 好像有個角色是雀仔造型,而本身故事也很魔幻,視覺上很豐富,這跟其他歌劇很不一樣,所以家長聽到《魔笛》也知道是適合小朋友看。」
立體活動書 激發想像
《魔笛》的故事很複雜,這次簡化情節﹕魔笛不見了,為了尋找它,王子找來烏龍卡通朋友木積積幫忙,一起經歷10首由林嘉欣、林二汶、藍奕邦、C AllStar以流行歌聲演繹的《魔笛》歌曲,當中有演員、木積積卡通和影像,「尋找魔笛的過程會經過10個遊戲,其實像一本兩歲版的活動書,由聲音、顏色、圖案、卡通,剪貼成劇場作品」。黎達達榮所說的活動書是那些填顏色、玩迷宮、尋寶遊戲的兒童書,「我看過不同國家的出品,發覺香港的兒童書總是講求效率,不是要鬥快尋找出寶物,就是要盡快逃出迷宮,而且內容都是成年人認為小孩應該要認識什麼,很填鴨的。但歐美和日本卻完全不同,日本的風格是提供某些原料,然後讓你把它變成其他東西;歐洲的風格偏向模糊一點,例如我看過一本兒童書是說一個男孩迷路了,走到一個地方,但沒有標明是那裏,只是用不同的藍色去展示,幻想空間很大,不像香港總是什麼也怕你不明白」。
10首歌10個遊戲,強調小小觀眾的參與,「有一首歌是關於聲音,他們要閉起雙眼猜猜是什麼;又好像明明聽到是貓聲,但視覺上卻不讓他們找到貓,希望在已熟悉的東西上加添另一層次,發揮想像;有一個遊戲是要他們拍手,愈大聲物件便會愈大。因為這是他們首次進入劇場,所以希望他們參與多一點,遊戲也要很好玩」。
木積積20周年玩分身
《魔笛遊樂場》其中一個重要元素是木積積,原來今年正是木積積面世20周年,所以除這齣兒童音樂劇外,同期也會舉行展覽,「木積積是我入行第一個畫的人物,不想說是自己入行20周年,索性慶祝木積積。展覽以漫畫和空間作主題,採取廢物利用的方法,好像鞋盒,變成一格格,將漫畫立體化,當中包括許多遠近、高深、大小這些空間的基本概念」。展覽除了這些立體的木積積外,更會找到20年來的漫畫彩稿,同期亦會推出慶祝20周年的全新漫畫,「這次木積積會化成5個不同顏色的木積積,全部都是來對付他。因為這個角色沒有父母,只有朋友,又不用返工,所以不會是一個很寫實的故事」。黎達達榮說木積積最像他自己的地方是愛亂說話,經常得罪人也不知道,又口多多。這個由不同圓形圖案組成的卡通人物,有沒有成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