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年來手作風氣在我城蔓延,皮革、玻璃、印章、活字、絲網、壓花、肥皂……
當然少不了木工,一時間,無論真偽文青、OL、家庭主婦,甚至是爸爸輩的,都樂此不疲地參與,甚至離港跑到別處深造,學成後回來開店創業。
眾多類別之中,小弟對木的創作較為熟悉,而提到小木作,又怎能不提台灣呢?
今期和大家回顧一下早前剛在台北舉行的一個小木作展覽,及分享和策展人Jack的對談,或許值得給香港的木作愛好者參考。
集合品牌小木作展覽
兩年前左右小弟寫過幾期台灣系列,今次介紹的展覽,正是在當年訪問過的「木平台」舉行。先再簡單介紹由Jack和翠蘋夫婦二人主理的「木平台」,它是個位於台北的小空間,又有另一個名字「丹麥倉庫」,平日既以主題式展覽推廣和售賣丹麥老家具,同時Jack自己也是木作愛好者,曾於台灣著名的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學習,更不時運用自己的店子舉辦台灣木作展覽,配合網上建立的「細木作愛好者平台」,把所有和台灣木作有關的資訊推廣開去。剛在本月初順利完畢的「小木器專賣店×木平台」,便是個以小木器Pop-Up Store形式,集合了全台灣二十六個不同品牌的展覽,當中既有剛起步的新晉,也有站穩陣腳、衝出台灣的品牌,成功地在小小的空間裏,向大家展示出近幾年台灣木作的盛况。
金融風暴 失業軍投身木作
小木器展覽期間,碰巧小弟也因到台北參與另外的展出,故能抽空到木平台和Jack兄一聚,交流一下台灣木作近幾年興盛的原因,想不到原來和經濟及政治也有點關係呢!「二○○八年金融風暴,不少人失業,時間多了,找回自己的興趣去打發時間,故開始參與木作,然後一玩便迷上了;另一方面,經濟泡沫爆破,也使不少人看透了眼前的虛像,辛辛苦苦追逐的數字遊戲,還不如木頭創作來得心裏踏實……外圍環境呢,台灣和中國拉扯的關係已經存在了好幾十年,是大得個人改變不了的事情,部分人已厭倦了吵吵鬧鬧的氛圍,在生活上的改變從新出發,因此近年台灣流行一種『小確幸』的說法,也間接令更多人投入木作去,所以這次展覽中,不少創作者的背景完全和藝術設計或木工完全無關,但經過不同磨練後同樣做得很好。」Jack兄道出的情况,加上台灣一直保留着豐厚的手工藝傳統,有心人亦不吝嗇地傳授,把自己所懂的傳播開去,所以如今不論是台北、台中、台南,每個地區都有着大大小小的木工創作室,既不斷有作品創作出來,也成為大家學習和交流的場地,發展得相當蓬勃。
推手的難處 量產人手 質素難保證
談到近年木作的盛况,Jack坦言是高興和憂慮參半:「高興的,當然是看到愈來愈多人做得很好,並開始有不錯的成果;但同時也看到困難處,人手製作數量少還可,當多人喜歡了、想買了怎麼辦?和工廠合作又能否平衡量產和質素?或根本有些創作者並不適合把作品量產?但要把品牌做下去始終要考慮市場問題,相當矛盾。有時看到不少創作者自己一個人,專注創作還能應付,推廣、聯繫或建立品牌上的事情就不好應付了……我作為愛好者,只能把他們帶到一個平台,把他們介紹給大家,這工作已不輕鬆,當然更不可以代表他們去商談其他合作的事宜……」筆者笑言他是台灣木作的導遊,可以讓我們認識到不同的創作者及作品,光是這幾年來辦的展覽,已是出心出力絕不簡單。難怪不少商業機構,甚至政府部門都誤把Jack當成了創作者的經理人般看待,使他夾在中間甚感為難。
港租金謀殺手工藝
回看香港,我也告知Jack兄我們近來多了不少木工的創作者和工作室,不過要繼續走下去並不容易,主要是租金問題。「沒錯,台北雖然地也貴,但總算仍有些較為偏遠的地區相對便宜,生活壓力也比香港稍低。」綜合Jack兄的看法和看完這篇報道後,不知會否吸引大家前往台北學習或發展?
後記
社交網絡填滿生活 手作讓人放空集中
最近剛讀完一本名為《倦怠社會》的書,裏頭提到現代人的忙碌和疲憊,很多時已非由上而下壓迫着我們的工作量,而是我們加諸自己身上的各樣負擔,小弟十分認同,如今社交網絡和各種娛樂把時間填塞得滿滿,缺乏空白的閒暇去反思、去了解自己,營營役役過後剩下的僅有時間,竟是吃頓飯也要忙着拍照和上載,甚至連覺也不睡的,是為着和網絡上互不相識的人隔空罵戰,這種生活怎能不教人倦怠?無論木工、皮革、廚藝或串珠仔也好,靜下來回歸雙手創作帶來的滿足和愉快,讓腦袋在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放空,不但是有益身心的活動,更有可能成為改變人生未來路向的轉捩點,由今天開始,放下手機、離開屏幕,好好看着自己的雙手、想想自己的興趣,去親手幹點什麼出來吧!
木平台﹕http://woood.tw
欄目簡介
英文「Touch Wood」,有驅散噩運的意思,有說和廣東話的「大吉利市」意思相近。無論如何,木頭和人類的關係可說是唇齒相依,由原始人鑽木取火,到用木搭建房屋,利用木筏渡河,製作家具,及至各種藝術設計等,木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故此本欄目命名為「觸木 Touch Wood」,正希望把一些和木有關的人、事和地方,以至簡單的DIY創作和各位讀者分享。
作者簡介
王天仁,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以回收木卡板創作卡通動物雕塑超過十年,活躍於不同類型展覽、跨界合作和項目策劃,亦積極擔任教育工作,近來透過不同平台,以文字分享所見所想。
www.facebook.com/junkwoodsculp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