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富德樓負責人談「藝文空間受壓」:不玩對抗 官民陽光下傾

文章日期:2017年06月09日

【明報專訊】灣仔富德樓有「直立藝術村」之稱,早前食環署因收到投訴,調查8樓兩個單位。管理單位的艺鵠負責人馮美華(May Fung)受訪,澄清事件沒有令租戶恐慌,「完全無人驚,大家亂咁噏仲驚」。本身是資深藝文工作者的May Fung認為,大眾的焦點不應只集中在富德樓,經歷Hidden Agenda工作簽證事件、工廈藝術空間問題、香港民間學院收警告信,我們應該深思的是,大家是否真的關心藝術發展?

May Fung(圖)快人快語,在吃一碗雲吞麵之間受訪,說希望政府與民間有積極的對話:「一切在陽光下,大家傾。」「政府應該痛定思痛,民間也應該有文化領袖走出來,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團體,有能力與政府展開深層的討論。」

她語氣一直淡定明快,只是說到這句前,凝重地頓了一頓:「成件事係,政府有無呢個關懷。如果政府有這個關懷,可以做的有很多,如果沒有便做不來,消防又話唔得,土地用途又唔得,咩都話唔得。重點是我們如何讓政府官員appreciate這些事情,而不是玩對抗。唔好玩對抗,無意思,真係要同佢哋傾。」

4月,樓下2樓、同樣是艺鵠管理的香港民間學院被教育局指無牌辦學,並發出警告信;而公眾娛樂場所牌照問題,亦容易令人聯想到Hidden Agenda(HA)近日連番被政府部門調查的事件。幾宗事件接連發生,惹來香港藝文空間愈收愈窄的憂慮。食環署此番調查富德樓單位,甚至被形容為「白色恐怖」。

May Fung說,負責管理的20個單位中,只有兩個單位收過食環署約見信件,她認為投訴是針對富德樓3月的開放日,當時兩個單位「文化藝術實驗工作室」nomad nomad及藝術家工作室Happy Hippo均有展示作品。食環署回應傳媒查詢稱,接獲投訴指「8樓單位有無牌公眾娛樂場所活動」而上門調查,因無人應門,便發出預約通知書,「其後到上址調查,其間無發現有違規活動」。May Fung在5月初陪同nomad nomad負責人會見食環署職員,職員關心單位是否用作「常規展覽」,「我說場地不是展覽空間,並非常規舉行展覽,這裏是studio,開放日是大家做一些事,與前來的人可以對話,與朋友分享」,食環職員亦表示投訴不成立。她說:「不要做煽情的報道,富德真的沒有問題。」

軒尼詩道一角,兩間地舖夾着一道窄梯,就是富德樓的入口。這幢商住唐樓14層高,一梯兩伙,當中20個單位由業主交託頂樓書店「艺鵠」管理,租予18個藝術文化單位,現時進駐的有藝術家、獨立電影、劇團的工作室,以及香港文學生活館、舊課本展示館等。

食環署在回應中提及《公眾娛樂場所條例》(第172章),「任何人士如在任何場所舉行條例內附表1所規管的『娛樂』,讓公眾入場,不論是否收取入場費,均須向本署申領公眾娛樂場所牌照」,條例中的「娛樂」涵蓋音樂會、舞台表演、電影放映、展覽等。富德樓的藝文團體擔心受條例影響嗎?

鄧小樺:不擔心 像以前一樣做

探訪1樓香港文學生活館,遇到總策展人鄧小樺(圖)。她說富德樓是個「半開放」的地方,「我們不擔心,會像以前一樣去做,我們在民間做講堂或展覽,其實資源限制相當多,盡量做得就做」,「我們是文藝圈子內部的交流,規模細,因為細而有得着,大家交流真切一些」。

走上4樓「影意志」,找到了擔任藝術總監的導演崔允信。影意志經常在不同地方舉辦獨立電影放映會,問導演擔心嗎?「若說整個香港的大氣候,是不是愈來愈收緊,呢個唔使講,係人都知。若說有沒有赤裸裸的干預,現在沒有出現,問題是如果你覺得愈來愈緊,於是就驚,這便是問題。我覺得根本無嘢,我們做一般的活動都很正常。」

涉及《公眾娛樂場所條例》的新聞令公眾敏感,因為近期HA接連被食環署、地政總署、入境處上門執法,而問題根源來自HA在工廈辦live show不符土地用途,無法申請公眾娛樂場所牌照。5月25日,HA負責人許仲和出席「工廈告急」記者招待會,就在艺鵠舉行。

「邊緣東西在騎呢地方才可滋生」

May Fung說:「富德樓、工廈、HA,都令很多藝術在裏面發生。香港說想做一個藝術的hub(樞紐),搞西九,要知道像紐約的戲劇就分開幾部分,Broadway、Off-Broadway、Off-Off-Broadway,邊緣的東西在騎呢地方才可以滋生,城市應該要多元,英文說是vibrant,有活力,什麼事都可以發生。」

她認為藝術家現在是「自我underground」,「自己躲起來,便遇到很多掣肘,有很多fear,搞藝術,點解要有咁多fear?」她說應蒐集事實與數據,了解政府的規例與局限,向當局闡述政策對藝術及創意產業發展的負面影響,負責與政府商討的團體亦要將開會時間等各類資訊向藝文界廣傳。

May Fung曾任兆基創意書院校長,亦曾為北角油街藝術單位遷往牛棚藝術村充當其中一名「中間人」,她記起與政府周旋的例子:「(劇團)前進進入牛棚,(當局)說因為heritage不可以拆牆,終於可以講到拆。你可以向它解釋,希望它能夠適當處理。」從油街到牛棚,「大家齊心合力才做得到。我們見過政府、不同議員,做很多事,鋪天蓋地,大家各自走位」。

工廈藝術家不願交出資料?

「工廈告急」記者會上,同為「文化同行」成員的灣仔區議員楊雪盈、藝術發展局委員周博賢亦有出席,他們正在努力「各自走位」。6月2日他們會見規劃署,談及將空置校舍改為藝術空間的可行性,現正等規劃署就他們建議的30間校舍給予初步意見,計劃再與民政事務局商討。周博賢稱,藝發局6月3日開了「集思會」,成立針對藝術空間的工作小組,暫有8名民選委員及1名委任委員,他認為最好與發展局、消防等部門有直接對話的機會。

Facebook上見藝文界不少人分享「文化同行」徵集工廈用家資料的表格,但楊雪盈不諱言主動填寫的藝術家不多,「最大的問題是大家好驚人知自己在哪裏」,「若政府部門掌握這些資料,他們會怕(被查),如果是民間團體掌握資料,便視乎民間團體能否得到大家信任,我們也在想如何跨過這個信任的關口」。「我們絕對理解也諒解未能行出來的人,但至少希望得到他們的信任,給我們一些資料,讓我們把數據告訴政府,例如在新蒲崗多少工廈單位作文化藝術用途,多少人在做舞蹈,多少做戲劇。」

工作即使點滴進行,遠水難救近火,HA幾乎停擺,另外在富德樓的香港民間學院已收警告,問May Fung,是否要停?「不用停,聰明些去搞。」這個別號「微瘋」的藝術家說:「Artist好勁㗎嘛,好creative㗎嘛,藝術家最厲害就是可以用任何方法去說要說的事。」她急急把麵吃完,站起來,記者問最後一句,你覺得空間仍然多嗎?她開玩笑說:「太多﹗」

文:曾曉玲

圖:曾曉玲、文化同行、艺鵠提供

編輯﹕蔡曉彤

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