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買畫如買肥皂? 「表面支架」畫作再思藝術價值

文章日期:2018年12月28日

【明報專訊】本月初在美國邁阿密舉行的Art Basel,偌大會場某處重現一股法國藝術浪潮。上世紀六十年代,法國藝術家Louis Cane、Marc Devade等十多個藝術家銳意創作抽象畫派,漸漸形成「表面支架」(Supports / Surfaces)運動。二人相識於一九六八年巴黎學運動盪時刻,同受馬克思主義影響,一拍即合。在五月風暴五十周年完結前,不如回看一下此個被外界稱為「被忽略」的藝術運動。

談及六七十年代法國藝術,今年五月香港大會堂便展出了一系列「尼斯派」藝術家作品,Louis Cane亦有參與其中。不過,他卻不能算是核心尼斯派。其實於六十年代中期起,Claude Viallat、Marc Devade、Louis Cane等多個藝術家明顯探討作畫方式等意義,漸漸舉行聯展,萌生「表面支架」派別。 可惜於一九七一年他們不和並分道揚鑣,削弱運動影響力。所謂表面及支架,簡單來說就是他們嘗試挑戰作畫、畫布等傳統意義。

Louis Cane打響名堂該是一九六七年橡皮圖章作品Louis Cane Artiste Peintre。他把自己的名字印上較低廉的薄麻布,乍看有如小學生蓋印仔。他鍾愛不裱起畫作,打破畫布本身的莊嚴權力。至於Marc Devade本來是詩人,漸漸迷上繪畫。

作品注入反資本主義思想

一九六八年Louis Cane與Marc Devade相識於巴黎。該年五月學生發起大型示威及全國工人罷工,抗議總統戴高樂長期掌權及教育制度腐敗等,四處都是「無不可能」的滾燙氣氛。Louis Cane與Marc Devade對藝術及政治均有類同想法,成為好友並租用同座樓房的畫室。受到反資本主義思潮影響,他們認為藝術品價值應該重新定義,詢問畫作為何不可以跟幾塊錢的肥皂一樣。當時他們反對巴黎藝壇的固有地位,視自己為勞動階層的一員,或如無名工匠。諷刺的是,藝壇一直拿他們的作品跟美國抽象、極簡藝術家比較。從現時僅存文獻來看,二人當時不喜歡此等說法。

「他們是理論派,想由頭到尾把當時反對資本主義政府的革命思想放入作品。」專門收藏表面支架作品的Ceysson & Bénétière Gallery盧森堡分部總監Maëlle Ebelle說。她指出一九七一年幾位藝術家推出藝評雜誌《繪畫:理論筆記》(Peinture:Cahiers Théoriques),闡述激進政治想法及解釋當中跟作畫的關係。畫廊今年於邁阿密Art Basel展期內,展示兩名藝術家共逾二十幅作品。場內掛起Louis Cane一系列早期作品Toile Tamponnée,上面重複印有交叉圖案或長方形等。更令人精神為之一振是七十年代Toile Découpée系列,Louis Cane把多幅塗滿鮮艷顏色的畫布重新併合。

深信毛澤東 卻愛宋代水墨畫

六七十年代是一種熱情,熱情不一定放對位置。Maëlle Ebelle表示,Marc Devade就如不少法國知識分子般大受毛澤東影響,深信遠在東方的「紅太陽」正在帶來更好的改革。矛盾就是,他十分着迷宋代水墨畫。毛澤東一九六六年發起文化大革命,當時提出破四舊,傳統水墨畫作受到慘烈摧殘,顯示現實跟旗幟口號有很大反差。Marc Devade作畫時期很短,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嘗試用水墨作畫,繪出較有層次感的極簡幾何色塊。場內展示Sans Titre(一九七三年)作品,可見藝術家受中國畫作的留白啟發,亦喜歡繪出朦朧不清的邊緣或線條。另外他用原子筆、木顏色筆繪有稚氣的線條,觀者可能聯想到足球場,其實反映他研究畫布空間的迷戀。Marc Devade後期亦有使用油彩顏料,可惜他於一九八三年便離世,未能探索更多可能。

表面支架運動無疑是很短暫,然而卻代表一群用力地回應大時代的藝術家。Maëlle Ebelle指出Louis Cane及Marc Devade認為藝術是知識產物,協助人們去思考及處身世界。她指出畫廊今年首次參加Art Basel,而此批藝術家正正是美國與法國,甚至中國之間一段赤裸裸的經驗,別具意義。藝壇就應該是躁動的,她說:「可能時間久了,它好像不再實驗。然而不要忘記他們身體力行挑戰許多著名畫家,展示一種不斷批判現狀,以及不斷被批判的精神。」

表面支架與Art Basel背道而馳?

表面支架出現於Art Basel跟運動原本精神實在背道而馳,畢竟這就是一個藝術品交易會。不過擺放在大會名為Survey的區域,卻挽回點點意義。美國邁阿密Art Basel跟香港、瑞士的區域分野略為不同。例如瑞士展期會有場外Parcours環節,多件作品散佈城市四周,呼應巴塞爾歷史。二○一四年起邁阿密展期則增設Survey區域,此區旨在展出有藝術歷史意義的畫廊收藏,有利教育導賞用途。本屆Survey有十六間畫廊參與,涉獵阿根廷藝術家、巴西Neo-Concrete Movement等主題。今年另設委約作品,邀請美國非牟利藝術空間與墨西哥藝術家Abraham Cruzvillegas重現其一件大型公共藝術作品,舞者在一個雜物廢墟中表演,展示人與城市生產的角力。放眼數月後,未知香港展期何時才找到買賣以外之特色,真正豐富藝術三月呢?

文:劉彤茵

編輯/蔡曉彤

美術/SIUKI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