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金繼的掌握,是時間、經驗和智慧。」、「一個修補步驟,回家等一個禮拜,你一心急,就要由頭做過。」
陶瓷藝術家王森的陶瓷修復作品《呼繼》,在茶具中補上玻璃碎片,贏得去年香港茶具文物館陶瓷茶具創作比賽亞軍。那道玻璃碎片就像透視我城陶瓷修復之路。當我們沒有311大地震,毋須撿拾破碎家園下的瓷碗;當我城無災無難,生活豐足,我們剛起步的金繼文化,應怎樣走出自己的方向?王森的答案是:時間。
最近朋友間相送的禮物中,發現有金繼(陶瓷修復技術)修復碗,又或撿拾碎片修復後作為禮物,帶着神秘和殘缺之美。中國的修補陶瓷藝術是「鋦釘補瓷」,補好的碗瓷縫間有騎馬釘,而金繼則是日本的復修陶瓷技術,屬漆藝,歷史可追溯至15世紀,特別之處,不是讓損壞或裂痕隱形消失,反而把缺陷裂縫描以純金、純銀或銅或其他物料,好像突顯其殘缺美,而且每個都是獨特無雙。王森(Enders)說:「所以有金繼、銀繼或銅繼,只是統稱叫金繼而已。」
易學難精 一個步驟等一星期
看着金繼出來的杯碗,總有份難以言喻的美,問他金繼難不難學,上課學什麼?「金繼易學難精,修補時開一種混合水、麵粉和生漆的漆,叫麥漆,塗在破口兩邊,讓其縫合,再用砂紙磨平,跟着在缺隙中補底漆,再交替使用麥漆及另一種漆料,然後上金色或銀色,固粉,拋光」。秘訣就是時間和美感。每個步驟後都要放入「蔭箱」,待其濕度配合黏合度,陰乾一星期。過年前有一女士找他修一個不值錢的花瓶,「3個步驟已放了3星期,尚在等待。金繼有很多故事令我感動,這花瓶不是古董,但女士說是媽媽最心愛的花瓶,她做這件事是為了母親開心,不是因為名貴。不久前亦有人拿一個『蛋黃哥』瓷器來修,杯碟本身很便宜,但修復要1500元」。
Enders快人快語,說話甚少重複,卻重複3次告訴記者,金繼是時間的問題:「是……時間。時間可以解決今日解決不到的問題。當學生問我,為何他的作品不是這樣那樣,我說,是時間。」是時間練就細膩的技法。
得獎作品 茶具補上「玻璃窗」
這個70後,曾經很執著家裏的碗碟都要自己親手燒製,但隨着時間他已放下這執著。他從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已經23年,既是陶瓷藝術家又是收藏家,因修復裂了破了的收藏品,他鑽研金繼很多年。如今他進入另一階段——教學和思考作品,在金繼的路上,他說有些東西仍未梳理清晰。
「呼繼」,是金繼的另一變奏,用陶瓷碎片,修補另一個破的陶瓷器具,可以把不同年代的碎片互補,就像穿越時代的交流。不過,Enders的《呼繼》作品卻是另一概念:「是以一粒螺絲改變世界,平時做設計都是在大設計內部放入小東西,我是由細小的東西,創造成大作品。」
《呼繼》這茶具作品,別有洞天,是一個有一扇玻璃窗的茶壺:「我一直都想有12件不同的東西,互相溝通,但我為此去找時,就沒有了創作的意味。剛巧有一天,我打爛了一個杯, 我拿着碎片,就想是否可倒轉而做,於是創作了12件作品,以『呼繼』方法,修復入已預計好收縮率及『𠝹了窗』的茶壺。」
搞工作坊辦課程 為同道開拓一片天
他聊天時總是笑容滿臉,但別被他的友善隨和騙倒,他其實很具批判性。他批判政策,批判藝術家的態度,就連他多次從他們手上拿過獎的香港茶具文物館,他都直指他們搞活動宣傳不足。「過去20年,都無人為我搞展覽,於是我行出來囉!」他語氣像「出櫃」,但輕快而無仇無怨,這就是Enders,說話舒服但正在批判香港的氣氛:「我也是想把我知道的東西,和人分享。」去年他在大館開設了Touch Ceramics,他說是主要讓本土陶瓷藝術家展覽作品,同時也搞工作坊和課程,搞的活動雖然環繞金繼修復及陶藝,卻又頗潮,例如有清酒器皿、鐵壺工作坊等。
20年來都沒人為他搞展覽,他決定走出來為自己及陶瓷藝術工作者開拓一片天空。「現在才剛剛學用Instagram!兩年前的我,連facebook也沒有用。」他同時是兩家藝術教育中心的創立人,以前有時間湊女返學放學,一年中有半年時間去旅行買陶瓷,不過,他不是大家想像的收藏家:「我收藏陶瓷是為了自己鑽研。看那一期我在鑽研哪一種類陶瓷,我就去買去看。」除了博物館,他也拜訪收藏家和藝術家,還有逛市集,有些收藏買回來還沒有打開。這兩年間有一名英國陶瓷賣家告訴他不想再保留收藏品,想把錢送給兒子,叫Enders買下。Enders把東西接了,還沒有打開,「我知道這英國人的東西,所以買下來,他開始收藏,是因為太太去世,他要為生活訂立方向。現在他這把年紀,這些收藏全部不要,我想當中也有一個故事」。Enders亦想過,他會否不久於人世……
金繼世界也充滿故事。「來學金繼的人,一是家有陶瓷要修補,二是想認識金繼是什麼,三是想學來做生計。但在香港,很難做金繼修復師,因為我們沒有這份氣候,香港地方小,哪有地方放一個『蔭箱』。」
當普羅市民仍感到「金繼」和「侘寂」只屬文青用字,Enders的金繼工作坊卻次次爆滿,每次16人一班,常有人求情收至18人。
坦然面對殘缺 時光中靜待重生
金繼為什麼迷人?陶瓷迷倒Enders的是:「因為有未知的基因,你每次燒完打開爐,不一定是你想像的東西,好像Touch Ceramics現在的『浪漫‧觸動』展覧,展出20位陶瓷藝術家的作品;也有兩位陶瓷好叻的人,現在尚未交到作品來,還天天在燒啊!」
那麼金繼迷人的是什麼?「金繼是一門悠然中察覺和等待的藝術。習:坦然面對器物之無常與劇變;用:細膩的技法修復破碎與殘落;煉:時光中之專注、靜待與重生。每一缺落,也是一回生活以至生命的修行,從缺乏至重圓重逢重遇。」
「中國是泱泱大國,講永恆;日本面對地震,講侘寂(接受當下,不迷思永恆,接受不完整的美學)。過去8年,日本人經歷311大地震,金繼重新興起,撿回頹垣敗瓦下的陶瓷碎片,透過修復懷念家人;但我作為一個香港人,為何講侘寂呢?我現在是利用金繼的技術,結合到我的茶具作品,其實我現在尚在摸索——如何在香港這細小空間,把打爛的一些東西,結合出人生哲學……」
Enders說,這就是時間,了解自己的根和歷史,不要拾人牙慧。一個沒根的文化,東西是漂流的,那使用「時間」秘方吧,不再是速食而是付出時間,深化自己的文化和「時間」。
■給香港的話
「你有否自己的文化和感受?別只拾人牙慧,你要消化成為自己的東西。」
■Profile
王森(Enders)
70後,金繼修復師、陶瓷藝術家及收藏家。2013年香港茶具文物館陶瓷茶具創作比賽冠軍,2018年贏得相同比賽亞軍。香港中文大學藝術文學碩士,大學三年級時觀摩陶藝製作,迷上香港陶藝家及梓桐堂創辦人李梓良的拉坏,自此沉醉陶瓷藝術,後因鑽研陶瓷歷史及文化,成為收藏家,再因修補藏品,成為金繼修復師。創立多個藝術教育中心,去年於大館開設Touch Ceramics,集展覽、工作坊及喝茶活動於一身。陶瓷以外,最愛陪女兒和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