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回歸前香港人說話已習慣中英夾雜,後又多出「普通話」,熟練掌握兩文三語似是變成一種生存技能。混用3種語言,真的能把握發展機遇?音樂人盧宜均、劉榮豐及編舞家伍宇烈的力作《Tri家仔》,透過一場音樂之旅展現一連串混雜廣東話、英語及普通話的愛恨關係,道盡香港人特有的語言特色,也探索世世代代對香港「多言文化」的觀點。
【明報專訊】回歸前香港人說話已習慣中英夾雜,後又多出「普通話」,熟練掌握兩文三語似是變成一種生存技能。混用3種語言,真的能把握發展機遇?音樂人盧宜均、劉榮豐及編舞家伍宇烈的力作《Tri家仔》,透過一場音樂之旅展現一連串混雜廣東話、英語及普通話的愛恨關係,道盡香港人特有的語言特色,也探索世世代代對香港「多言文化」的觀點。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