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按照設計藍圖,屯門將和其他新市鎮一樣,會發展成為一個健康和均衡的社區,其居民的一切生活上的基本設施都會供應無缺。它將是一個有獨立個性,有生命意義的群體,在其內,不同年齡和收入的居民都能健康地和融洽地生活和發展。」曾經有人在書中對這個充滿未知的新市鎮慷慨投射如此光明的期許。今天的屯門似乎不如預期,吳漢曦以攝影回應展望的落差。
屯門公園的幽靜與嘈雜
展覽入口有一面屏幕斜躺,畫面是屯門公園裏一幅幅幾近靜止的自然景象,均以黑白呈現,盡如令人愜意山水畫。細心注視,才發現靜景中的微小動態——湖邊不動的大樹枝葉在風中震顫,橋上樹影間有人穿梭來去,烏龜緩慢地在池邊挪移身體。吳漢曦讓我戴上旁邊的耳機,聽見了混雜的樂聲、歌聲與人聲,層層疊疊。開始時與畫面尚算配合的古箏樂韻,後來攙雜了只聽見空曠回音的不知名演唱,再而混入節拍跳脫的電子音樂,要完整看畢這不到五分鐘的片段,已幾乎耗盡一個人所有的耐性。
展覽「綠水青山回應展」開宗明義地回應一九八一年屯門節中一個名為「綠水青山」的展覽。於屯門長大的吳漢曦記得小時候喜歡在偌大的屯門公園裏玩捉迷藏,有可以藏身的大圓桶,有水池放遙控船,有人寫意地在湖上踩水上艇,而公園氣氛恬靜閒適,與今天景况大相逕庭。錄像中的幽靜景致正好回應屯門當年予人「綠水青山」的印象,「好似好靚咁,如果不戴耳機就不會被煩到」。他笑說,現實是「這個問題其實困擾了我很久」,卻依然留給觀展的人可以靜謐的選擇。
幻想破滅的景象 工廠有過時的美
一九八一年屯門節「綠水青山」展覽,曾被記錄成書出版,這本書放在展場一角。隨意翻閱,能略知屯門得名於唐代作為「屯兵之門」,近代發展成廣州與外國商港間的樞紐等歷史。屯門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被規劃成新市鎮,「一個更大的經歷正在來臨。鄉村範圍將被城市所替代。一九六四年,青山被選為香港的新衛星城市之一。初步草圖顯示它的設計人口為一百萬人,城市向灣外伸展。稻田和漁塘將被填平,而新墟被高大的公共房屋環繞,成為新市鎮的中心區。工業區與住宅區隔離,以供沿岸的木廠和造船廠發展。這個藍圖成為後來的新市鎮發展根基」。書中亦分析了屯門轉型時的人口結構,指出「移入屯門的原因很多。較重要者為追尋更寬敞的居住條件和較好的環境……對很多新居民來說,入住屯門是他們居屋的大升級。」生於一九八一年的吳漢曦如書中描述,隨家人從九龍遷進屯門,帶着原區就業的想像搬進這個新市鎮。祖母與母親早年的確如預期般到區內的工廠當車衣女工,但後來工廠北移,畢業後的他終於要與許多屯門人一同每天擠上巴士,痛苦地在有「流動停車場」之稱的屯門公路上折騰,與一代屯門人一同背負發展藍圖與現實間的落差,走出市區工作。
新市鎮發展不似預期,他的鏡頭下有佈滿蠔殼被撈起的共享單車,「概念本身很環保,踏單車的景象好靚,但當你看到被周街扔,就有整個幻想破滅的感覺,好像『新市鎮』現在的狀態」。他也拍下岸邊一艘盛滿垃圾零件的船,呼應新市鎮原來的光明想像,從回收的現實映照當初積極的生產願景,但他強調並不為了批判「自給自足」想望的落空走樣。說到年幼時住過友愛和安定邨,吃「發發快餐」,到置樂商場看玩具和漫畫,今天依然十分回味。婚後他搬到沙田,女兒出生後重新回到這個他熟悉得生膩的社區,在安撫女兒入睡的許多個深夜,他開始在網上街景探索屯門一些未曾到訪的空間,重新建立對社區的歸屬感,竟發現空寂的工廠區充滿着獨特的「過時的美」,於是拾起相機在屯門探索,「工業區吸引在於,本身它總有明顯的設計,譬如顏色線條,總有想討好人的感覺,有美感的考慮,但當那種美感過時了,狀態幾得意」。
永遠「未完成」 日常不恆常
他的攝影卻甚少捕捉市中心人煙稠密的場景,屯門在他的影像中呈現空寂的狀態,屋苑無人的平台、夜間公路上兀自發亮的燈牌,即使相中有人的足迹,也僅是一個在河邊默默晾被的大叔、漁船上張望遠方的婦人,屯門彷彿那是一個無比安靜的社區。他不動聲色地湊近觀察,近鏡拍下了翠綠山巒前高聳的電纜裝置,說當中隱含發展的象徵,這種連繫將源源不絕的電力輸至,又舉機抬頭拍下天空被電纜切割的一隅,說此等景象在市區難見。他走進兆康站下的陰暗的引水道,拍下花痕相仿得如鏡像般複製的石柱,又走到橋墩底座,驚訝不知不覺地回應着「新市鎮」的概念——美好的表象底下總埋藏着不被看見而確實存在、不美觀的現實。
屯門在他的作品裏,像是永遠處於尚未定型的開放狀態,除了新式樓宇工程,他也拍下富泰邨的樓與樓之間一處被鐵絲網圍起的無意義空間,沒有用途,但不容人踏足,又拍下無法辨識的建築物一角,笑說雖然現在已經修繕好,依然搞不懂它的用途,「也是發展緊、未完成的感覺。或者香港其實都是這樣,大家想建立,但不知好還是不好,那種曖昧的狀態存在很多幻想」。這種狀態似是恆久,不管回溯屯門新市鎮發展初期,或是多年後的今天,他覺得不過是換了背景,希望透過影像呈現當現實與想像有落差時,應該如何走下去的思考。
整個屯門完全走晒樣
十‧一國慶當日,在港鐵關閉距離清山塾最近的兆康站前,我們在還未施放催淚彈的午間屯門一同觀展。吳漢曦突然感嘆近月這系列的照片給他許多反思,說這些照片都是攝於七.二一之前,「我好深印象,好多傳聞說七.二二屯門、元朗一出街就會被人打,那個氣氛我很記得,整個屯門完全走晒樣」。他才驚覺,自己過往三年攝下這些穩定的日常景象並不那麼日常,「在日常底下,其實很多東西潛藏其中,隨時湧現」。所謂的日常本質可能已是浮動不定,或者攝影受限於只能捕捉某個時空裏不被隱藏的表象,他感慨這些日常的可貴,嘗試以此理解這些照片可能的價值。
綠水青山回應展──吳漢曦展覽
日期:即日至11月24日
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6:00(周六、日);下午1:00至晚上6:00(周一、二及公眾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