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荔枝窩村,位於新界東北,早於400年前由客家人建立。行山遠足,從烏蛟騰出發,大概要兩小時;乘坐街渡,從馬料水出發,需時90分鐘。
交通不便,人迹罕至,是什麼吸引一班藝術家走進村落、田野和山林之間?藝術又如何協助鄉郊保存、建立新社區?一切從泥土、從大樹、從散落的瓦片、從村民口耳相傳的故事開始。
「這裏有點像世外桃源。」陶藝家兼Unit Gallery創辦人張煒詩(Rachel)說第一次到荔枝窩,已被那裏的優美環境吸引。當時香港大學的「永續荔枝窩計劃」正邀請不同藝術家文化人撰寫計劃書,不過Rachel最初並沒打算參與。「這裏的生態很完善,很值得保存。不過想到自己喜歡的話,有時間便來走走,也不需要在這裏搞藝術,因為不想帶來什麼破壞。不過後來跟其他藝術家談到,想到也可嘗試以另一種方式介入。」這個由Unit Gallery和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合辦的「在地」陶藝節,便是「永續荔枝窩計劃」的其中一個成果展示。當中包括「在地」當代陶藝展和「尋田.探土」荔枝窩藝術計劃展。
作為策劃及策展人的Rachel直言,對於藝術介入這些鄉郊計劃一直有保留,「好像是拿了別人的資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藝術家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介入,常見的可能是藝術家很喜歡某個地方,然後拿他們的資源去做自己的作品。但這是我最不想看到的模式,我希望計劃是讓村民也受惠」。簡單來說,就是交流與互動。計劃在今年初展開,Rachel邀請了多位陶藝家及其他界別的藝術家參與,並在荔枝窩村租了一個單位作創作基地。
村民與藝術家互動互信
「我們要調校心態,不是以藝術家高高在上的位置介入,而是以謙卑的態度聆聽,了解村民,期望計劃對村民有所幫助。我們只是以藝術家的觸覺,用藝術的思維,以我們擅長的手藝一起合作。例如我們把村裏的廢物變成花盆、裝飾,讓他們放在家中。另外也用藝術跟村民交流,我們教村民陶瓷,他們教我們做客家茶果,慢慢建立互信。」Rachel說。
參與計劃的藝術家以荔枝窩作創作靈感,Rachel提到其中一位參加者更在村內居住了一個月,「黎振寧在村內的日子,每天拍攝一條短片,成了一個行為藝術錄像作品。此外,他每天也對着同一塊石頭畫一幅畫。雖然石頭天天也是一樣,但藝術家的心情卻可以天天不同,於是作品便會變得不一樣。另外李彥錚的《那年那樹》記錄了村內的樹木,其中後山上歷史悠久的空心樹,多年來好像沒什麼變化,但其實不少村民在這棵樹下經歷了很多事情。眼前的樹好像沒變,但很多事情已改變。讓我們意識到世間上,看在眼裏像是沒變化的事,當中卻蘊藏很多意義。」
介紹荔枝窩 予後人歸屬感
昔日的荔枝窩村,居民在這裏耕種生活,最興旺時人口過千。不過自1950年代開始,村民陸續出外謀生,農田和村屋也荒廢了。直至近年香港大學的永續鄉郊計劃,修復這裏的農業生態系統,不少已搬到市區甚至移居海外的村民,開始回到村內,重訪故居。
Rachel提到展覽只是計劃的其中一部分,還有很多後續活動,例如導賞團和工作坊。「我們希望藉此把荔枝窩村介紹給更多人認識,透過籌備村民活動,令已移居海外的第二代甚至從沒在這裏生活過的第三代對這村落產生歸屬感。我們早前辦過陶藝班,吸引了不少已移居海外的村民參加,他們一邊搓泥,一面閒談,偶而說往事,憶述小時候在村裏的生活,有些又重新相認。」
藝術介入鄉郊,介入生活,也許不在於作品,而是過程。
■「在地」陶藝節
日期:12月7日至明年1月5日
時間:中午12:00至晚上8:00
地點:石硤尾白田街30號JCCAC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0及L1 Gall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