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緩治療是不孝? 「放手」減折磨也是愛

文章日期:2020年04月06日

【明報專訊】「這豈不是說要我慢慢等死?」

「停止治療,就是我們不孝!况且,爸爸也沒說要放棄。」

參與安寧照顧決定並不容易,當中夾雜了個人情緒及家庭關係,你和家人準備好嗎?

黃昏時候,淑賢如常收拾好枱頭的文件,匆匆忙忙地跑回娘家探望病重的老爸,詢問及記錄老爸的身體狀况、煮飯、打掃、協助他冲身。一切事務安排妥當後,她回家再繼續未完成的工作及家務,工作及照顧壓力令她透不過氣來。

照顧病父 天天奔波

對淑賢來說,這份堅毅是環境塑造而成。她年幼喪母,從小明白身為長女要「生性」及「顧家」,初中畢業她便決定轉讀夜校,一方面要照顧在學的弟弟,另一方面要做兼職幫補家計,分擔爸爸的經濟壓力。在親戚眼中,她是個不折不扣的孝順女。

淑賢的爸爸根叔70多歲,兩年前確診腎衰竭,每周要到透析中心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患病後,根叔健康狀况大不如前,子女曾經聘請家傭照顧他的日常起居,但固執的他並不接受外人照顧,兩年來已氣走多個家傭。淑賢無可奈何,除了每周帶根叔到透析中心,每天放工也要趕回娘家打點一切。

要控制腎衰竭,淑賢知道要好好控制老爸日常飲食,但饞嘴的他最討厭淡而無味的餸菜,又厭煩長期透析治療,常常借故發脾氣,向淑賢罵個狗血淋頭,但淑賢心痛爸爸所受的痛苦,身為女兒又不能為他解困,唯有默默忍耐。

盼不再受苦卻難接受「放棄」

出事了!這天淑賢放工回家發現爸爸神志不清,急召救護車送院。醫生說他體內水分及血鉀偏高,雖及時送院救回一命,但考慮到年紀及身體狀况,透析治療未能有效控制病情,只會延長被病魔折磨的時間。醫生遂建議停止透析治療,轉為紓緩治療。爸爸聽後臉色一沉,絮絮念道:「這豈不是說要我慢慢等死?老來從子,就交由我的兒女決定吧!」醫生就算一再詳細解釋,但根叔一時間對紓緩治療還是不太明白。

「如果透析治療可以讓爸爸活得久一點,就應該盡力做;停止治療,就是我們不孝!况且,他也沒說要放棄。」從內地趕回來的弟弟如此說。弟弟的話讓淑賢覺得很忐忑,坦白說弟弟已好幾個月沒見過爸爸,不知道爸爸受了多少苦。理性上,她希望爸爸在餘下日子過得舒適和有尊嚴,但情感上又不想違背弟弟的主張,良心上亦接受不了「放棄」爸爸。

解開心結 無憾度過最後時光

往後日子,爸爸多次出入醫院,在死神關口徘徊,經歷了一幕幕搶救及瀕死的畫面。這一家人眉頭深鎖、甚少傾談,引起了社工及院牧的注意,走到牀前了解他們的故事,打開了話匣子,提及對爸爸病况的擔心,談到孝、說到愛。在社工協助下,他們製作了一本家庭相集,慢慢開始談到死亡,分享內心的糾結。

一次靜思練習後,爸爸提出了大家是時候「放手」。原來,爸爸一直認為自己一生最大成就是有兩個孝順子女,晚年很想他們侍奉在側,不捨得離開;但見到女兒為照顧自己而折騰多年,覺得是時候放開他們,讓兒女有自己生活。而這段日子,淑賢和弟弟在病房目睹其他病人離世及親人的哀傷反應,對孝順有了新的看法,認為減少爸爸痛苦,讓他舒適、沒遺憾地離開也是孝。

一日,醫生再次與爸爸及姊弟商討。此刻,這家人有了共識,主動提出不接受心肺復蘇術的安排。之後數星期,兩姊弟陪爸爸回家執拾東西,到他喜愛的地方走走,又拜祭了媽媽,每晚與子孫共膳,成為了爸爸的最後時光。

紓緩治療≠hea等安樂死

從淑賢的故事,我們明白到參與安寧照顧決定並不容易,當中夾雜了個人情緒及家庭關係。如果家中長輩患上無法逆轉的疾病時,「盡孝」會成為醫療抉擇的重要考慮,而「盡孝」亦容易與「不放棄」及「盡力搶救」畫上等號。過去,有本地研究發現不少病人和家屬都對紓緩治療有誤解,以為等同放棄治療或安樂死,所以當醫護人員作出轉介時,都質疑醫護人員未盡全力。

再者,與長者談論死亡及後事,華人普遍對此有負面標籤,認為不吉利,就如詛咒一樣,因此盡量迴避這類話題。前線經驗告訴我們,在社會文化忌諱死亡及缺乏溝通的前提下,為免背負不孝枷鎖,愈孝順的兒女愈希望盡力搶救以延長父母壽命,亦愈傾向於對病危父母隱瞞病情。

其實,孝敬父母就是愛父母。我們不止是在他們健康時要孝順;在他們臨終時,也要尊重他們的意願,減少過程中經歷的痛苦,讓他們有尊嚴地離世,也是同等重要。

文:周秀芳(賽馬會安寧頌講師)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安樂死 安寧頌 紓緩治療 人生下半場 健康 每日明報-人生下半場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