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扎記:擺脫死亡忌諱 5步坦誠溝通

文章日期:2020年04月06日

【明報專訊】「百行孝為先」,孝順一直是華人家庭的重要道德標準,規範了長輩及子女的家庭角色及義務。傳統對「孝順」的理解,包含了尊重、愛護,以及報答父母過去在家庭及養育的犧牲,因此,「孝順」成為照顧晚期親人的最大動機。

孝順之餘 建立雙向關係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陳麗雲教授的研究團隊在2010年發現,上一代華人家庭比較認同輩分及着重尊卑,照顧工作被視為理所當然,而照顧指令往往是從上而下,照顧者只能從命;假若家人不能滿足這方面責任而要外人幫忙,是一件羞恥的事。然而,經歷時代轉變,新一代照顧者雖也認同孝順的重要,但他們對安寧照顧有了新看法。新一代照顧者認為照顧是一份關懷,是一種雙向關係,他們渴望與病者作有意義對話;他們關心的不僅是實務照顧,更關心病者情感上的需要,希望盡力維護患病長者的尊嚴。在照顧過程之中,他們希望得到支援,亦希望得到病人及其他人諒解他們面對的困難。

研究提醒了我們雙向溝通的重要,但基於社會文化對談論死亡的迴避,增加了溝通難度。總結前線輔導經驗,不妨參考以下與家人談論安寧照顧課題的要點。有需要的時候,可找醫護團隊及社工協助,促進一家人在坦承開放的氣氛下對話。

1. 自我準備

不必急着與病者談論,先想一想,在照顧患病家人的過程,什麼對你是最重要?你最想在談話中讓自己和對方知道什麼?

2. 適當時機打開話匣子

想一想先和誰討論?誰會比較接受討論而誰又比較抗拒?什麼是適合時間和地點?家人可在日常生活接觸到的話題,例如某則相關新聞或電視節目開始。如情况緊急,要盡快尋求醫療抉擇共識,就要選擇比較安靜及私隱度高的地方,注意家人或會抗拒這話題,因此需要適當的邀請,亦要預備對方抗拒時自己怎樣回應。

3. 坦誠而開放的溝通

以不疏忽、不過分保護的態度展開對話。可以先分享自己想法,再看對方回應。過程中要留意對方及自己的情緒反應,要肯定雙方在過程中都曾經努力和付出過,特別是背後出自愛的動機,同時體諒雙方的困難和苦衷,保持同理心十分重要。

4. 持續對話

病者與家人需要時間和空間去消化和思考討論內容,不必急於一時下結論。

5. 尊重結論

只要過程有充足討論,無論結果如何,一般都以病者最大利益及意願作依歸。最重要是一家人會攜手走過前面的路。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人生下半場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