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劇本 網上直播 演讀女王之爭 重現宮廷搏鬥

文章日期:2020年04月10日

【明報專訊】講起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大家可能未必熟悉,但《歡樂頌》就必定聽過。詩作《歡樂頌》出自被譽為德國莎士比亞的劇作家、詩人、哲學家席勒,啟發貝多芬創作晚期之偉大樂曲。席勒作品刻劃人性追求與醜惡,本地劇團一條褲製作挑選並翻譯其作品《女皇對決——瑪莉與伊利莎白》上演讀劇。故事描述16世紀蘇格蘭女王被英女王軟禁,政治權力拉扯撕裂。因疫情兩度改期後,讀劇將在網上免費公開演出,字裏行間釋放一場搏鬥。

席勒(1759至1805年)生於符騰堡一個小家庭。因天資聰敏,他被當地公爵指派進嚴厲的軍校讀書,但他醉心文學之美,開始創作抒情詩篇。一條褲製作藝術總監胡海輝表示:「席勒第一個劇本《強盜》是他私下寫成,並自資出版的,吸引一個挺出名的劇院去演,票房空前成功。因為風頭過大,公爵禁止他創作,使他夤夜逃走並正式踏上創作路。」席勒對社會不公義觀察敏銳,《強盜》描繪一個不滿專制的年輕人,對白情感豐富。不久歐洲受法國大革命震撼,席勒對此提出深切思考,心中對自由及平等嚮往不已。他結識到《少年維特的煩惱》作者歌德,亦師亦友互相刺激對方創作,惟在後世間其光芒一直未如歌德。

文本保留古典雅韻

一條褲製作前年展開「讀癮起」,以演讀形式向觀眾帶來一些精選翻譯及本地劇本。胡海輝表示本地罕見上演席勒作品,苦研歷史的席勒約1800年完成《女皇對決——瑪莉與伊利莎白》,主軸參照16世紀蘇格蘭女王Mary Stuart跟英格蘭女王伊利沙伯一世(劇中譯伊利莎白)事迹,作品較廣為人知的為意大利歌劇改編版本,2000年代中期他於英國看過英語版劇場。由於當時他在香港演藝學院全職任教,便決定翻譯此劇至廣東話,供學生內部演出。由文字帶觀眾回到宮廷深處,胡海輝指出文本嘗試保留古典雅韻,內容相隔200年仍不過時。

瑪莉與伊利沙伯,兩個坐擁權力的名字水火不容。瑪莉年輕時由留學的法國回到蘇格蘭掌政,她同時具英格蘭王位繼承權的血統,受英格蘭女王伊利沙伯忌諱。不過,瑪莉婚姻並不美滿,更捲入弒夫風波,遭到起義後她只好往英格蘭投靠伊利沙伯,但伊利沙伯卻把她軟禁起來。胡海輝認為劇作呈現對人性的洞見,故事聚焦瑪莉被囚禁10多年後,伊利沙伯考量要否把她處死。席勒在劇中加入歷史上無存在的一幕,讓兩女有一次見面,真正面對面交鋒。伊利沙伯終日玩弄政治,瑪莉則被描繪成一個受情感支配的人,她們會如何進退?

巧妙加入「人民」元素

作品不是兩女花生劇,席勒筆下處處反映在位者計算,增加多一重公共想像。「殺不殺她,就是那個問題。」胡海輝續指,殺不殺瑪莉當然是個政治問題,例如有大臣勸英女王,要留意人民意願會瞬間改變,如他們開始懷念瑪莉,就會認為女王很殘忍。當時英國正緩慢平衡王室、貴族、教會的權力,步步走向後來君主立憲,席勒在數個世紀後回望歷史,巧妙地加入「人民」的存在,而不是女王說了算。

「讀癮起」原定演出共3部作品,場館關閉下他們不想白費佳作,決定改陣網上演出。本來上演的美國著名編劇Paula Vogel作品《不雅》(2017),因版權問題未能於網上演出而取消。而本地編劇鄭廸琪新作《愛的實驗》亦將改為《螢火》,作品乃2013年影話戲「第三屆青年編劇劇本寫作計劃」的優勝劇本。故事圍繞一所收容嚴重弱能學生的特殊院舍,當中身體支撐不住的被照顧者靜靜離世,亦有年輕心靈在訴說什麼叫尊嚴、生日、屋企,一同反思生命為何。

■《螢火》

日期:4月23日晚上7:30

■《女皇對決——瑪莉與伊利莎白》

日期:4月25日晚上7:30

網址:www.facebook.com/Pants.Production

文:劉彤茵

編輯:陳淑安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