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誰說追尋夢想是年輕人的專利?刺繡師陳慧嫻(Mimi)當上3孩之母後才重拾兒時興趣,逐步實踐開設工作室的理想。從她的經歷,可見擁有及追求愛好帶來的滿足和樂趣,以及在成就機遇時,憑藉的不是一時運氣,而是跟自身實力和性格息息相關。
1960、70年代,幾乎家家戶戶皆有腳踏衣車,總有親友在工廠上班,或承接「外發」在家加工以掙取外快。Mimi家也不例外,她成長在香港和澳門紡織業最發達的年代。「我們5兄弟姊妹的校服都是媽媽親手縫製,她還收藏了不少有關縫紉刺繡的書呢!」
耳濡目染之下,Mimi在小學時已經對針黹產生莫大興趣,不但愛跟婆婆學鈎針編織,更試過拿着紙樣,依樣畫葫蘆偷偷縫製。「結果那件衣服看起來像樣,卻穿不上身。」她笑說。
長大後,Mimi成為3個小孩的媽媽,同時兼顧家庭和文職工作,生活非常忙碌。她趁着周末接送子女往返興趣班的空閒,上課跟刺繡導師學習;又利用晚上就寢前一點時光,練習各樣技巧。當時的她,大概也預計不到自己日後可將兒時興趣發展為事業,成立刺繡工作室。
湊仔餘暇學習 自覺不足赴英拜師
在旁人看來,手執針線反覆穿梭於布料之間,或許是費神耗時、沉悶重複。「刺繡其實是種『慢活』,無論技巧如何純熟,仍需要很多時間去完成一幅作品。」她舉例,新近與學生合作製成的兩幅約半米闊繡作,「先不算前期構思及試做的時間,正式刺繡已用了近400小時」。不過,對公私兩忙的Mimi來說,刺繡其實是難得的「me time」,讓自己放鬆心神,歇息一回。投入興趣的光陰,雖是稍縱即逝,卻又自得其樂。「有時候,會覺得針線是好朋友,它像在跟我交流說話、閒話家常,指導我完成作品。」
對刺繡的興趣愈濃,Mimi愈感到自己技巧的不足。只是這門手藝在香港並不流行,資源良師難尋,她萌生往海外學藝的想法。「既然認定刺繡是自己的終身興趣,也相信自己能力,何不坐言起行?」外表溫文嫻靜的Mimi直言自己性格較急進,有了想法後便急不及待找尋資料、聯繫學校,希望早日實踐夢想。「當時已打算學成回來開設工作室,跟別人分享刺繡的樂趣。」
結果她找到於1872年成立的英國皇家刺繡學院(The Royal School of Needlework,RSN),學院教學歷史悠久,多年來為世界各地刺繡愛好者提供不同課程,除了證書文憑、學位課程,更多人喜歡趁公司年假前往修讀短期課程。Mimi在2010年成行赴英一年,成為該學院首個取錄的中國學生。
Mimi在英國學習了10多種刺繡技巧。留學生活對她來說,縱愉快卻忙碌;每逢一三五上課,二四六則整天做習作。「很多時候,一早起來坐下開始刺繡,一晃眼便下午茶時間了。」根據不同課程的要求,她要運用所學的刺繡技巧,製作一幅作品,然後裝裱起來,才算大功告成。她笑說,即使在同學和老師之間,Mimi的綽號叫speedy(快手),「但要在兩星期完成一幅繡作,還是挺趕的」。
創開校最佳畢業成績
在稍為空閒的周末,Mimi會遊覽英國和附近國家的布行和博物館,她喜歡參觀有關紡織的展區,林林總總的展品及背後的故事,為她提供源源不絕的創作養分;3個兒女亦是Mimi的靈感繆思,她曾以兒子最喜愛的卡通人物蜘蛛俠為題材,完成一幅難度頗高的立體刺繡(stumpwork)。為了呈現蜘蛛俠起伏的肌肉紋理,Mimi需在布料下鋪墊厚度不一的戟絨。她笑指,為了避免繡成一團腫瘤,花了不少工夫,「連老師們也擔心我完成不了如此複雜的效果,天天走來查閱進度」!
這份精益求精的拼勁,除了令Mimi以開校以來最優異的成績畢業,更獲得一次神秘而寶貴的刺繡經驗——成為凱特和威廉王子結婚時婚紗刺繡團隊的一員。「直至婚禮當天,有關新聞全球發布之後,我才可以告訴老公和朋友自己有幸參與其中呢!」寶貴是因為機會難逢,能夠體會製作高級訂製手工婚紗的嚴謹,「為了令薄紗不易被勾破,繡針要保持鋒利,用3小時便要換上新的。繡線更以30厘米為限,避免因穿梭來回布料太多次而磨損起毛」。雙手亦要時刻清潔,避免沾上汗液油污,弄髒象牙白色的物料。為了方便刺繡,Mimi多年來不但放棄美甲,更犧牲嬌嫩雙手,無法好好護理手部。她解釋,潤膚霜通常含有油分,沾上布料後不易清理,故平日情願減少塗抹,以保持雙手「乾爽」。
刺繡千變萬化 黑繡最富挑戰
刺繡工藝千變萬化,從選擇每件繡作的用料、針步,以至貼花圖案,皆蘊藏着刺繡者的心思。例如黑繡、白繡和金繡,便是使用單一顏色的繡線完成作品。「因為在染色技術未盛行的年代,棉線可選的顏色不多。」Mimi說。至於抽紗刺繡(drawn thread embroidery)和蕾絲刺繡,則講究展現針法,「當時人們喜歡設計圖案,將之刺繡於衫領衣襟或桌布手帕上,作為點綴裝飾」。而立體刺繡和緞帶刺繡(ribbon embroidery)在物料應用時有較多變化,常見於觀賞用的繡作。
刺繡是一門見微知著、講究仔細的工藝。即使簡單如穿針,手指怎樣握針擺放,繡線如何摺疊,亦有其秘訣竅門。布料是否平整地架設在繡架上,對作品是否美觀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試想想,如布料在繡架上拉得太緊,刺繡時手勢卻過分放鬆,出來效果也不會好。」如何長時間在一針一線,一拉一放之間保持平均穩定的力度,相當考驗刺繡者的耐心和技巧。
在眾多刺繡技巧之中,Mimi認為黑繡最富挑戰。她以刺繡女兒頭像為例,便要先在布上描繪初稿,然後根據光暗比例,考慮使用什麼粗度的黑色繡線,方能突顯人像的五官輪廓。在刺繡時更要高度集中精神、專心一志,才可進入狀態,一邊在腦海比照相片,一邊手執針線刺繡。因為稍不留神,便很容易出錯,在原本陰影淺淡之處,錯用粗身黑線,令整體效果變得突兀。記者問:不是可以修補嗎?「別忘了穿線會在布上留下針孔,很難完全不留痕迹啊。」
開班授徒 以刺繡鍛煉耐性
近年對蕾絲刺繡情有獨鍾的Mimi,在搜尋相關作品和歷史時,更被以往基層婦女憑藉刺繡自立自強的故事深深觸動。「例如歐洲中世紀時,國家戰爭饑荒,修道院修女找到從前的古董繡作,琢磨出當中的刺繡技法,再將手藝授予婦女,好讓她們能為有錢人家和貴族縫製各式布製品,謀得溫飽。」
回港後,Mimi如願實踐理想,開設「遊走刺繡」工作室。她更曾籌辦青年刺繡師計劃,義務教授一班對刺繡感興趣的少年人,盼望將自己所學盡力傳授開去。投入興趣多年,Mimi認為刺繡是鍛煉耐性的上佳方法。「愈急躁愈易出錯,如因此要重新再做,豈非因快得慢、得不償失?」大概就是這份因刺繡習得的耐性,加上本身堅定積極的執行力,讓當初已屆中年的Mimi,在背負工作及家庭的責任下,仍能重拾兒時興趣;在面對人生轉捩點之時,具備足夠韌性逐步開拓發展,成就自己一番事業。
■給香港的話
「好好準備自己,當時機到來時,相信自己的感覺和實力,用勇氣創造自己的真正人生。」
■Profile
陳慧嫻 Mimi Chan
刺繡師,3孩之母。2010年遠赴英國皇家刺繡學院進修,回港後成立工作室「遊走刺繡」(Tour Embroidery),分享刺繡的樂趣。
(facebook:Tour Embroidery 遊走刺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