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去年區議會選舉重劃版圖,民主派大勝,有力主導17區區議會,至今年2月催生出「18區民主派聯絡會議」,目的是令各個區議會有更強的跨地區交流合作。當區區不再各自為政,可以連結起來,能產生怎樣的新做法?「會議出席的有各區區議會正副主席,以及離島區議員容詠嫦、梁國豪兩位代表(離島18個民選及當然議席中,建制派以11席佔多數),我們每個月會出來見一次面,每月第三個星期六就是我們的例會。」灣仔區議會主席楊雪盈剛辭任18區民主派聯絡會議輪任召集人,宣布參加立法會民主派港島初選。她談及參與會議的經驗:「5月開會時未有國安法爆出來,一爆又有限聚令,也很難call大家去開會,所以我們以視訊會議及文字等方式聯絡。」後來國安法變相加速了區議會聯會的落實,成就了一次「不太好看」的實驗,日後可否據此繼往開來?
實驗:「十七區聯會」反國安法
5月21日,人大審議港版國安法的消息傳出,兩日後18區民主派區議員聯署反對國安法,集合超過300名議員開會的構思也開始萌芽。楊雪盈說:「我們見到聲明很有激勵市民的作用,亦希望我們發聲,隨即構想將聲明變成動議。」信息由一眾主席及副主席傳遞給當區區議員,詢問他們會否出席討論國安法的會議,「如果答會出席,每區數夠法定人數才會開會,即使一區不夠都不想搞」。
「十七區區議會聯合會議」在6月6日史無前例地召開,所定下的形式,是17區各自召開特別會議,不過這17個會議在同一場地舉行,造就一場集合329個區議員的聯合會議。開會前一天,政府與建制派同聲杯葛,民政事務局出聲明稱討論議題「並非地區層面的事宜」,不符區議會職能,「在法律上並非有效的區議會會議」,秘書處不提供支援,職員也不會出席,而建制派區議員亦發聲明表明不出席。在政府明言不承認會議法律地位下,這次聯會仍緊守在區議會條例框架內進行,先由各區區議會主席輪流宣布已達法定人數及會議開始,然後進入討論時間,各區各自圍圈討論,最後每區再輪流以站立方式投票通過反對港區國安法的動議。
初次實驗,17區區議會集體表態的效果已經達成,在未來,聯區議政及合作還能否做到更多?
或許先從這場大會的一個風波說起。
風波:提「公民議政平台」動議
在討論環節中,元朗區議員王百羽站起提出成立「香港公民議政平台」,而在各區投票表決通過反對國安法後,屯門區議員張可森亦提出關於公民議政平台的臨時動議,呼籲各區通過。此時會議陷入一陣混亂,有人對這項沒在議程上列明的動議感到意外、有人離場、有人提出休會待續,容後再議。最後場面總算回到各區表決動議的軌道上,結果逾10區通過動議。
這段插曲背後,其實也與區議員如何想像區議會將來的議政方式有關。
設大會守則更順暢
屯門樂翠區議員盧俊宇回想,他在會議剛開始不久才得悉將有人提出公民議政平台的動議,他認為區議員開聯會,需尊重程序公義,應為會議設定「ground rules」,「上次不過是將17區區議會放在同一個場地去開,製造一個效果是17區共同開一次區會特別大會,通過同一個議案,所以沒有一套議事規則約束不同區議會,如屯門議事規則是3個人每人可發言3分鐘,其他區議會可能是可發言5分鐘」。在沒有一套大會守則下,混亂在所難免,他認為守則可令開會更順暢,亦可處理突發情况。
原來朗聲促請成立公民議政平台的張可森,亦是在會議開始前夕知道有人會提相關動議,他澄清非有意中斷會議,而是待反國安法的部分完結後,才提出投票通過該動議,以他理解屬於屯門區會議議程中「其他事項」的部分。這在元朗議程亦有,不過據他手上資料所知,如荃灣區則只有討論國安法一項。楊雪盈解釋,「18區民主派聯絡會議」籌備舉行這場大會,「主軸是講國安法,我們能預備最基本的議程,因為每一區有各自的會議常規,有些主席說一定要有其他事項,有些說沒有都可以,有些說沒有其他事項都可以加,所以最後版本會有不同,都是根據各區會議常規去更改,作一些小改動,但骨架是一樣的」。
想像議會不分18區
張可森設想的議政平台,便希望打破分區框架:「每個區已選了自己的代表,集合所有區議員就是整體香港的民意。為何不好好利用?為何仍局限於政權劃下的框架?」他心中區議員集合所開的大會,並非是次聯會以17區劃分小組討論的形式,「我想像將18個區所有區議員聚在一起,每一個區議員代表大概萬幾兩萬人口一個小區的意見,而非再分屯門區、元朗區」,「18區都有不同的政治光譜,一個正常議會應以政治光譜來分」。先選出代表,組成臨時委員會去籌組議政平台,「我的想法是每若干名區議員可推舉一個代表,假設400個議員如想選出10個代表,便每40人推舉出一個代表」,「聯會不分18區坐,發言亦非小組討論,當作下議院般運作」,這個議會,不論泛民還是建制都能參與,他認為如此亦可令民主派區議員沒過半的離島區,有足夠參與程度。
未來:倡增臨時動議環節
離島區議員李嘉豪總結與會經驗,「覺得非常好,有這麼多區議員就一個議題同場表達意見、通過議案,遺憾是離島區只能列席,不能真正參與」,「未來如舉行同類會議,做突發事情的人可以早點說出來,主持亦可應變做得更好」。至於未來聯區的會議如何進行,他說:「如果有大議題可以這樣繼續開,當然是好,但大家可以想一想公民議政平台是否可以處理?這樣才可令民選議員作同一個討論,而非像現在各自表述。」
各區事前準備 再聯會討論
盧俊宇則為現有框架提出建議,如準備工夫做得更足,開會前各區可分別先開「pre會」,議員提出的動議,在地區議會得到過半數贊成,便可提上17區聯會,「以今次為例,有成員想成立全民議政平台,就訂一個基本proposal,當中如何實行,再經自己區的議會通過,區內進行一定的公民教育、諮詢、公聽會、關注組等,了解市民看法,亦可透過民意調查等方式得到客觀資料,若市民不想做,就不需提上17區聯會,如果得到大部分市民支持,就交上去進一步讓各區討論」。
除了會前動議,他亦提出可在聯合會議加上臨時動議的環節,「特別我們現在多了很多不同的聲音,年輕人也好、不同素人組織也好,讓他們背後的市民或光譜得到尊重。以動議設立公民議政平台為例,得到屯門區通過,大會便問17區,讓各區內部討論如半小時,之後即場投票,17區有過半數區通過,這個議案便獲通過」。
楊雪盈:歡迎可行新做法
聯會上逾10區區議會通過公民議政平台,已過半數。回到以正副主席參與為主的「18區民主派聯絡會議」,楊雪盈說6月20日會議亦有設議程跟進。「有些區說schedule在區議會未開會,有些區開了會,但因(動議)字眼寫得較闊,各自回各區問大家落實的情况如何做。」她說上次時間短促,選擇用既有模式開會,「我們認為對國安法的聲音要很快講出去,政府想很快通過立法,如果我們不更快令事情(聯合會議)發生,市民都會覺得是代議士失職」;亦曾諮詢律師意見,「律師說在區議會條例內沒有17區聯合會這件事,因此我們沒有共同推薦一個(聯會的)主席、副主席,或一套會議常規可以合法地用區議會條例apply在會議上」。未來應否繼續跟從上次模式開會?她的看法是:「如果有新的想法,我們不曾想過的其他做法但好work,我也歡迎那種做法的誕生。」對於動議未提細節的公民議政平台,她希望有人提出建議作為基礎討論。
合作:跨區項目搞新意
百人會議不知何時有一次,不過一眾主席定期開「18區民主派聯絡會議」已是今屆區議會「新常態」,還有什麼新鮮事可靠這個會議促成發生?首先是加強收集區議員的意見,楊雪盈說:「以往18區聯絡會議的溝通,都不太能讓其他議員catch up到,上一次開會我們便send email給300幾個區議員,希望他們交些議程給我們傾。」她提及北區區議員蔣旻正提出的意見亦放入議程,他要求各區共同動議,即時成立獨立「教學專業議會」。另外正副主席也談會議的短、中、長期計劃,例如短期有人提出重新建立與民政處處長見面的恆常機制、中期有人建議成立跨區平台予社會各界團體會面,楊雪盈也提到南區區議會副主席司馬文的建議,他提出如港島環島徑的跨區合作項目,「這都很有意思,尤其是交通、規劃上的聯區合作」。
探索聯區交通與規劃合作可能
而對張可森來說,一般區議員將意見上達至正副主席的群組,再提上聯區會議,層層向上的渠道未必有效,「主席與普通區議員的關係不應是這樣,為何不由本身是民意代表的人組成一個民意機關,反映民意?」他透露「有區議員已開始籌組發生這件事(議政平台)」,「聯繫不同板塊,並已有一份基本的proposal」。代議士們在框框內外的新意能否實行,有待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