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仔開箱:半澤直樹看打工仔哀榮 vs. 企業經濟

文章日期:2020年08月16日

【明報專訊】2013年夏天,日劇《半澤直樹》創下平成年代最高收視紀錄,在香港亦有不少捧場客。尚記得當時剛入行做財經記者,行家每天跑新聞的閒暇時間都在討論劇情,更不時套用劇中金句「以牙還牙,加倍奉還」。睽違7年,《半澤直樹2》載譽歸來,收視持續高企。劇中男主角大戰奸角劇情固然令人看得痛快,演員的誇張表情亦教人難忘,原來此劇同時承載着日本泡沫經濟爆破之後的實况,為何日本人如此憎恨銀行?為何企業造假的內容都能賣座?

泡沫經濟爆破 銀行合併史

日劇《半澤直樹》是由作家池井戶潤的經濟小說《我們是泡沫入行組》(2004年)和《我們是花樣泡沫組》(2008年)改編而成。故事刻劃銀行職員半澤直樹在日本泡沫經濟時期入行,對抗銀行內外「敵人」的故事。劇中,東京中央銀行是由產業中央銀行和東京第一銀行合併而成,因此銀行內部存在兩派鬥爭。此外由於泡沫經濟爆破,銀行有大量貸款被拖數或走數。

香港作家譚劍說,他當年算得上親身參與《半澤直樹》原著小說中銀行合併的那段歷史。20年前他曾在兩間日本企業工作,其中一間是科技公司,當時幾乎所有日本零售銀行都使用它的會計系統。他指出對日本人來說,銀行合併是很轟動的事情。「想像匯豐和東亞合併,幾個月後又和渣打合併。」而銀行合併最大影響是很多關連企業受創,他的舊公司亦從8個客戶變成3個,收入驟減、公司規模縮小,後來要結束香港業務。「在香港都如此,日本(打擊)可想而知。」

1980年代日本經濟發達,但美國為消除巨額貿易赤字,日本在1985年被迫簽署《廣場協議》令日圓升值,加上在低利率政策刺激下,國民投機氣氛濃厚,紛紛買樓買股票置富。1991年日本泡沫經濟開始爆破,股價樓價大瀉,日本踏入「失去的十年」經濟蕭條期。

合併成巨型銀行 減倒閉風險

據譚劍理解,日本銀行體系早在平成年代(1989至2019年)開始出現問題,至1997年金融風暴更嚴重,是以日本政府要求所有日本銀行結束海外業務並進行合併,目的是將所有銀行結合成巨型銀行(super-bank),以降低銀行倒閉風險。當時合併潮包括2001年住友銀行和三井集團的櫻花銀行合併為三井住友銀行;2006年東京三菱銀行和 UFJ 銀行合併為三菱東京 UFJ 銀行。

憎恨銀行 冷酷無情

「晴天送傘,雨天收傘」是劇中形容銀行融資冷酷無情的經典對白。突顯出當銀行財困,小市民亦絕不好過的實况。影視評論fb專頁「講劇時辰到」主持人周偉良提到,有不少劇評指出2013年《半澤直樹》爆紅主因是,劇情說中日本人心聲,因為在泡沫經濟爆破之後,銀行對中小企非常刻薄。

劇中,半澤直樹的爸爸原是一位樹脂螺絲生產商,卻因為銀行拒絕貸款而吊頸自殺,「很多日本人從泡沫經濟後開始好憎銀行,是一種共鳴和社會情緒。但對於香港人來說,共鳴應該是憎地產商多一些,而不是銀行」。

銀行職員是優差?

但矛盾的是做銀行職員,仍是不少大學畢業生夢寐以求的工作。旅居日本12年、早稻田大學企業管理碩士畢業的台灣經濟專欄作者黃郁傑指出,現時日本一般大學畢業生年薪約300萬日圓(約22萬港元),即使加入製造業工作亦只賺400多萬日圓(約29萬港元),但如果加入銀行投資或顧問部門工作,起薪點是年薪1000萬日圓(約73萬港元),「即工作1年等於一般上班族工作3年,但必須要熬夜,因為很多客戶都是外國公司,亦是苦差」。

因此,據黃郁傑了解最初TBS電視台僅以30歲左右、想加入銀行界工作的男士為目標觀眾群,預計約12%至13%收視為目標,最終竟錄得42.2%收視紀錄,實是始料不及。連飾演半澤直樹的堺雅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企業假帳事件頻生

《半澤直樹》的成功除了因為演員精湛演技與戲劇張力,亦與時勢有關。大家還記得劇集最初講述半澤在大阪西支店當融資課課長時,被上司陷害要承擔西大阪鋼鐵財務造假、欺詐銀行融資5億日圓的責任嗎?原著小說寫於2004年,而在2001年曾經發生轟動全球的美國安隆公司財務造假案。

而歷史總是重複上演,《半澤直樹》播映前兩年,2011年日本相機公司Olympus亦被揭發造假帳,據第三者委員會調查報告,公司造假帳以隱瞞多達1177億日圓(時為約119億港元;現時約86億港元)的投資虧損。或許正是這些企業醜聞,令觀眾有興趣嘗試了解商業運作。

黃郁傑說其實對於一般日本人來說,《半澤直樹》這類純經濟題材內容太過艱深,第一季講述日本公司會計部造假帳時,已有很多觀眾表示無辦法理解,更遑論續集所說的收購合併行動,「但有趣是《半澤直樹》播出後,2015年東芝就被揭發造假帳,人們才說哦,我現在明白是什麼回事了」。日本電機公司Toshiba在2015年被揭發財務造假,據第三者委員會調查報告,公司虛報逾1518億日圓(時為約94億港元;現時約110億港元)利潤。另外,去年11月日本Yahoo宣布與韓國Line合併,似乎也說明了何解《半澤直樹2》會以科網公司收購合併搜索引擎Spiral作為主線。

終身制崩解 敢於頂撞上司

3名受訪者不約而同地提到日本獨有的終身僱用制度,周偉良和黃郁傑視半澤為終身制下的反撲,而譚劍則提出終身制令日本經濟小說興旺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不少大型日本企業改行終身僱用制度,只要員工沒犯大錯就會僱用至退休,這一份承諾令員工更願意為公司賣力,亦有助形成一種企業獨有文化。終身制素來被視為是推動一戰和二戰後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因之一。

日本獨有的終身制實行長達70年,直至泡沫經濟爆破後逐漸被捨棄。黃郁傑提到捨棄原因除了經濟衰退,企業無力繼續終身制,亦因終身制存在能力不足但年資高的員工窒礙公司發展的弊病。「我覺得如果日本沒有這些製造業(造車、造船業等)為基礎,日本早就倒了。就像現在的管理層都是以前經歷過泡沫時代的年輕人,他們認為自己經歷過輝煌時代,覺得現在經濟差是年輕人的問題,經常否定年輕人提出的想法。」

基於終身制,很多打工族一輩子都在同一間公司上班,一旦得罪上司後果堪虞,自然亦敢怒不敢言。但半澤直樹正是在終身制崩解的年代入行,所以才有可能出現半澤這種敢於指證上司不是的行徑,壓抑的日本上班族看劇時自覺大快人心。「去年由福山雅治主演日劇《集團左遷!!》雖然亦是以銀行職員為題材,但對白沒有《半澤直樹》直白,受歡迎程度亦遠遜《半澤直樹》。」黃郁傑說。

經濟小說 引起共鳴

譚劍認為經濟小說是日本獨有產物(「經濟」乃和製漢語),他指出以自己閱讀的英文流行小說經驗,這類純職場小說在美國也不多見,較多是會將職場故事融入驚悚小說中,像美國作家Michael Crichton著作Rising Sun,或英國作家John le Carré的間諜小說等。

譚劍相信日本經濟小說的興旺和日本終身制有關,因為不少日本企業有過百年傳統,投身其中是大學畢業生的夢想,他們在自我介紹時亦會以供職的企業為榮。「經濟小說對他們來說能產生極大共鳴,你可以視salaryman(和製英語)為一個武士。課長《島耕作》(1983年起出版)這類職場漫畫,也是相同的產物。」

的確,被公認為開創日本經濟小說先河的城山三郎著作《輸出》(1957年),亦正是二戰後日本經歷經濟奇蹟推出,當時大企業均實行終身制。此後,日本經濟小說隨之興起,出現清水一行、幸田真音、橘玲等著名經濟小說作家。

閱讀門檻高 經濟小說受歡迎?

但經濟小說在日本真的很受歡迎嗎?譚劍說其實不然,因為說到底這年頭的人讀小說是小眾口味,像經濟小說裏的財經知識、科幻小說裏的科技知識、歷史小說裏的歷史背景,對很多人來說都是閱讀門檻,情况並不限於香港,即使在科技大國美國,科幻小說同樣是小眾人口,所以暢銷小說大部分都是容易讀、門檻不高的作品,不管是《哈利波特》、《飢餓遊戲》、《格雷的五十道陰影》等,而《達文西密碼》是異數。反而在1980年代,閱讀仍是主要娛樂活動的時代,美國作家Tom Clancy的軍事小說、台灣作家高陽的歷史小說是流行。

3名受訪者都說以經濟為題材的電視劇在日本,其實並不特別賣座,《半澤直樹》真是例外。周偉良提到池井戶潤有多部經濟小說被改編為日劇,例如同樣以銀行櫃員為題材的《花咲舞不會沉默》是完全「無noise」,而阿部寬主演的《下町火箭》和役所廣司主演的《陸王》雖有口碑,但收視稱不上特別標青,兩劇的故事劇情亦與日本的匠人文化扣連,並非單純商業運作劇集。

究竟今次《半澤直樹2》能否再創佳績?黃郁傑笑言相信不會差,因為受疫情拖累,很多日劇都暫停拍攝,連木村拓哉的《BG~貼身保鑣2》今季亦由原本10集縮減至7集,因此日本人現在根本「無戲可揀」。

文 // 彭麗芳

圖 // 網上圖片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