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人陳寶玲 製在地花生醬 享受田野生活

文章日期:2020年08月18日

【明報專訊】陳寶玲(Poling)的花生醬工作坊,粒粒花生都是她的鄰居農夫伯伯種的,而更特別的是她辦的工作坊會連着一個鄉土體驗遊,就算只有一個學員也開班……她說,最希望鄉遊體驗帶給人們大自然的療癒。Poling是「花燈泡」的創作人及O.works花生醬工坊主持,出走comfort zone過自己的生活模式。

若生命是一棵大樹,你的生命是正在落葉還是開花呢?Poling認為,生命是正負兩極並存才會完整。她希望一邊做在地花生醬,一邊把背後的正能量傳播開去。

或許你心裏會有疑問,就算只有一人參加也開班,好聽點叫浪漫,不好聽是否不切實際,真的能生存下去嗎?看陳寶玲(Poling) 的facebook專頁,還定下每月生產50瓶花生醬的指標……這條生產線未免太細微細眼了吧!

離開安舒區前準備足夠資源

其實生存空間可以很多元很另類,每個人都可以有每個人的定義。Poling開始做花生醬,創立自己的一人花生醬品牌,是2017年從城市搬入新界錦田的事,經過3年村屋手作人生活,她說自己現在過得很美滿。她已婚,不打算傳宗接代生子女,卻打算以美好的正能量傳承給別人。「以前當內衣設計師時,我會去吃貴的餐,以貴飯來填補心裏的不開心和減壓。現在的我,吃不起貴東西,但精神層面比以前富足,很滿足可以用本地食材煮食,亦因為這裏的農作物而感恩。」現在食物危機重重,吃得不豪,但能吃到新鮮安全的在地飲食,也是另一種美滿的生活。未搬離城市之前,她感到工作和城市生活很急促,被逼得透不過氣;然而,她也不是一時衝動就裸辭當手作人,反而是一步一步籌劃離開comfort zone,走自己慢活的路。她分享:「怎樣走出comfort zone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先要有資源,當資源準備好,你就可踏出第一步,每個人都不能預見未來,就只好放膽去試。」她說自己是有準備的,例如把工作坊和村屋家居合併,不用分開交兩份租。

可能也有人試過做手工果醬,例如每年秋冬期間的洛神花果醬,但自己動手做花生醬,聽起來也不容易。花生有殼,殼內又有一層衣,要變成幼滑的花生醬,又或幼中帶粗粒的花生醬,要怎樣做呢?而且,進口花生這麼便宜,香港還有人種花生嗎?

Poling說,在錦田有各式各樣的農夫,她遇到的花生伯伯熱愛種植,1980年代搬入錦田轉型當農夫。「花生醬和果醬手工做法是很不同的,花生醬不用落鑊炒,主要工序是焗香花生、剝殼去衣等,因應個人口感再攪拌成為花生醬,製作花生醬最重要的是優質的花生和人手時間。一次工作坊要2小時才做到花生醬。」她會先焗好大部分花生給學員,留少許未焗的讓學員由零開始。平時的果醬會加糖調味,那花生醬要加什麼?「我認識了錦田的蜂農,花生醬中會加錦田蜂蜜,再加一點海鹽和迷迭香,提鮮和抗氧化。我也有做伯爵茶的花生醬。」

與大自然對話 釋放情緒

花生醬原來是這樣提煉的,但 Poling 當初又是如何放下內衣設計師工作,走進田野,從城市人練成鄉下人?她說,在城市住樓閂埋門開冷氣好舒服,但鄉間房子有蟻有四腳蛇,還有不知什麼時候突擊出現的小強……

「我來自一個四口之家,我是家姐,下有弟弟,或許我的感性來自遺傳,以前的我不大懂說話,因為家人也很少說話。當設計師時,工作節奏急促,城市生活也擠迫,就連藍天也看不到,後來我很抑鬱,在我最差的時候,幸好我踏出了一步,走到公園走到海邊和大自然談話。」她說大自然的治癒很奇妙,她能感受它們的回應。看着海,海這樣漂泊卻令人平靜,讓人感到安全;她跟樹木談話,老樹在那裏經歷幾許滄桑,卻仍屹立不倒,大樹其實也是在保佑自己呀!「這是為什麼我的花生醬工作坊,還會有鄉間半天遊,而且一個人也開班,因為我很想分享錦田鄉村的建築、農夫的生活,分享大自然對人的治療,讓人能釋放情緒,很多城市人未必找到這個出口。」

她覺得城市人不少有情緒抑鬱,但香港人很易裝出一副很捱得的樣子,這反而把問題愈掘愈深:「你要找一個出口讓自己抒發,不要不理。我是女性,比較好,我會讓自己爆喊,叫老公讓我哭個飽,起碼你給時間自己沉澱。傷心沉澱後成為結晶,之後你會受用於自己領略到的東西。」

欣賞農夫用心種植

她大約10年前踏出人生一大步,當時母親病重,她停薪留職照顧母親,3個月後母親病好,她回到工作桌:「第一日返工,我覺得眼前畫面是幻象,問自己是否要這樣繼續下去。我用這麼多時間設計的產品,可能是對環境的一個污染,雖然我尊重很多人需要這種生活……」於是她跑去租了一個地方,搞自己喜愛的手作,包括花燈泡工作坊,利用舊鎢絲燈泡放進乾花及LED小燈。她先以花燈泡打頭陣,逐漸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是因為工作坊,我學會和人溝通和談話。」

後來她踏出更大一步,從城市搬到鄉郊,她才知道有人種花生,初在車站遇上「落花生」小攤,她才初次看到花生未摘下來連着根葉的樣子:「我認識了農夫,發覺他們很用心種植,於是我想為什麼不試試用他們的食材做點事。這裏的農夫不是只有種植的技術,也很認真看待農作物。好像花生阿伯,我問他這兩日怎麼不淋水?他說:『收一收先,泥乾一點才淋水,前兩天有雨啊!』又例如,我見打風水浸了田,說很陰功,農夫卻說:『種田就是這樣,有風有雨,浸了田,就從頭來過吧!』」

Poling說自己也曾學種花生,卻不成功,反而從樂天勤勞的農夫身上,看到香港人精神:「香港有這些很正的人,這份精神才最重要。很多人都說香港很多東西正在流失,但我反而覺得大家如果用心學回香港人的精神,很多事情便會變得堅固和穩重。」

她最難忘的事,是有次出席一位長輩的喪禮:「長輩是土葬的,當棺木放在泥裏,親人沉默,我聽到一兜一兜剷沙的聲音,灑在棺木上,這是我生命中聽過最清脆的聲音,這就是人生謝幕。」Poling想,人和枯死的樹葉一樣最終都會落在土裏,生命最後都是要謝幕,我們要把握生命,就是好好過日子,好好享受每一刻。若生命是一棵大樹,你的生命是正在落葉還是等待開花呢?其實兩者並存,大樹才會不斷成長,變得豐盛。

■Profile

陳寶玲

70後,2017年由城市搬到新界錦田村屋,逐漸轉型為花生醬手作人及導師,創作伯爵茶花生醬、迷迭香花生醬等,並舉辦手工花生醬工作坊×鄉土體驗半天遊。本身是內衣設計師,2013年創立O.works工作坊,首創項目是「鎢絲花燈」。城市生活急促,她感到在石屎森林抬頭也看不到藍天,數年前搬到村屋生活,看到花生在土地上生長出來,不斷嘗試後製作出在地食材花生醬。

■給香港的話

「風在起,讓我們小心翼翼地保守着心中那火花,盡力讓它燃點開去,眼前定必是無盡的光芒。」

文:朱一心

編輯:劉家睿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花生醬 錦田 花生 每日明報-人物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