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限聚令鬆綁的首個周五(11日)晚上,大角嘴街頭、住所樓下,大牌檔座無虛席,而且加開了數張摺枱,叔伯們舉杯暢飲。大家盡情把握時機作久違了的相聚,因為不知道限聚令何時又再收緊。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於緊接的周五直言,預計第四波疫情會在冬季出現,而且情况會較第三波嚴峻。
港府有沒有辦法堵截第四波爆發呢?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說其實現在仍能補救,並詳述如何從社區監測和外地輸入兩方面着手(見圖表),阻止第三波反彈和第四波爆發。至於被質疑效益的全民檢測,亦可以加以善用來應對未來疫情。
第三波未完 須截本地傳播
本港第三波疫情稍微緩和,從7月高峰過百宗本地確診個案,回落至上周三(16日)零感染,衛生防護中心當日不設疫情記者會。但梁子超強調第三波未完,訪問當天(17日)錄得6宗本地個案,其中3宗源頭不明。「昨天(16日)沒有本地個案是因為轉變了檢測方法,之前病人是透過全民檢測(9月14日結束)檢驗,現在轉回到普通科門診取樽,而要在早上留深喉唾液樣本、交樽和等結果都需時,我相信之後仍然會有個案的。」
梁子超提到即使是最初被視為疫情發源地的湖北省,在封城和持續監測疫情之下,最終亦只是花了4星期就成功控制疫情,「兩星期到拐點,兩星期數字回落。香港今次第三波疫情是由個案輸入而引發的,其間演變成一日最高錄得百幾宗確診,但是直至現在都10星期了,還未正式完結」。
他指出每次疫情耗時長,對民生與社區影響大,縱使政府推行多項措施支援企業亦只能暫時「吊鹽水」,對整體經濟幫助不大。唯獨完全截斷本地傳播鏈,並阻止外地輸入個案,才可以全面重啟經濟與考慮恢復跨境旅遊及商業活動。「在傳播疫情上,看歐洲和內地澳門疫情的基本分別是,你能不能夠清除本地傳播,等於能不能夠重啟整個經濟,回到比較正常的規模。如果不能夠完全清除本地傳播,就像初時歐洲國家未清除,一重啟疫情就反彈。根本上如果香港控制不到現在本地感染情况,不用等第四波來,第三波疫情都會反彈。」
關鍵「及時介入」
在一小時訪問中,梁子超不下30次提到防止疫情重臨的關鍵是「及時介入」,並從社區監測和外地輸入兩方面入手。在社區監測方面,他建議政府大幅增加收發深喉唾液樣本包的普通科門診診所數量,不設收集樣本數量限額,務求「令到大家一旦出現病徵和有緊密接觸史,想做檢測,就全部盡做」。政府早前宣布,本月底派發樣本包的普通科門診診所會由22間增至40間,而派發數量會由2400個增至4000個,方便自覺高風險市民或輕微不適者檢測。
/1/ 社區監測 高危群組預先派樽
現時社區監測情况極不理想,回顧第三波疫情,7月時本地找不到源頭的個案,由有病徵到確診需時接近6天,8月接近7天,直至9月超過8天,「這樣拖長的後果是嚴重的,去到8天才確診,但一般傳播期只有7天。你即使找到他,他已經將病毒傳播出去,無阻疫情擴散。因此必須盡早檢測,及時介入,才可以逐層追蹤接觸者,停止疫情爆發」。梁子超又表示,若能在疫情發酵階段介入,就算不能夠完全阻止第四波,爆發規模都可大幅減少,社區付出的代價亦比起遲一兩星期介入低好多。
至於高危群組,如老人院舍、物業管理公司與濕街市等,政府現行建議是為他們作定期檢測,梁子超直言定期檢測如在非爆發期,根本找不到陽性個案,且浪費人力物力。因此他建議針對高危群組設立常設機制,最好是從員工入手,在工作場所或是員工住所預先擺放深喉唾液樣本瓶,並在職業安全的工作守則上,明文規定一旦僱員出現輕微呼吸道、腸胃道病徵,或者發燒,需要第一時間通報僱主,馬上就可以使用樣本瓶,盡早檢測並得到結果。
而市民自律盡早檢測的同時,取得檢測報告的時間亦要由現時約3天縮短至即日或24小時內,才可以減少高危場所因很多員工出缺而影響運作。另外加上持續保持社交距離,卡拉OK、派對房間等空氣不流通的高風險場所聚集人數限半,才可以令整個社區監測做到滴水不漏。
外地輸入方面,他特別提到3個群體,包括外傭、豁免人士及貨櫃碼頭船員,其中外傭需要確保當地檢測有質素保證、必須設立機制防止豁免人士接觸社區,以及減少船員本地上船風險,並嚴格限制船上船員之間的接觸。以上的任何漏洞都有可能釀成災難性社區感染,明顯例子是澳洲維多利亞省7月時再度爆發疫情,正和檢疫漏洞有關。維多利亞省因未有嚴格監測回國市民的酒店隔離政策,負責監測的外判保安公司和酒店員工被發現疏忽職守。
/2/ 外地輸入 堵塞3群體漏洞
據公立醫院化驗師和衛生署化驗師表示,交由他們化驗的深喉唾液樣本一般會在24小時內得出結果,樣本主要來自衛生防護中心要求檢測的隔離者、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等。至於一般因病徵輕微或想做檢測的市民,如透過普通科門診診所索取樣本瓶,樣本則會交由本地認可的化驗室處理,市民遞交樣本後3個工作天內如沒接獲通知,即表示測試結果為陰性。不過據衛生署資料,由於公立醫院化驗室服務量已飽和,因此由普通科門診收集的樣本均交由其他本地化驗室檢測。據知,化驗室按規定只須在3個工作天內完成檢測,梁子超質疑耗時太長,錯失阻截確診者傳播他人的時機。
普檢經驗 區域爆發有用
為期14日的普及社區檢測(全民檢測)上周一(14日)結束,外界質疑政府耗費5.3億元僅找出32宗新個案,是否值得。但既然錢已花,亦不妨看看有沒有可能轉化這些經驗在日後抗疫之上。
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相信日後再做大型全民檢測的機會不高,但一旦出現區域爆發,絕對可以重新召集在全民檢測中曾經幫忙抽取樣本的6000多名醫護人員,到該區即場抽取樣本,甚至是登門到屋苑與大廈為市民抽樣。梁子超則認為沒可能長期找到本身有正職的醫護人員作密集式即場抽樣,因此主張由病人自行採集深喉唾液樣本,「其實是老年人都識的,等於早上在家清喉嚨,用5啖口水嗽喉嚨,之後吐出,就可以令喉嚨的分泌物都拎出來,這些步驟用自我採樣,不單防止交叉感染風險,亦可以節省人力」。不過,他亦相信今次全民檢測中的社區資源,包括在各檢測中心做義工、記錄、現場控制的人員,若日後再爆發疫情,需要社區或樓宇封鎖時,可找回該區原班底到現場協助登記和物資支援,例如為隔離者送飯和物資等。
倡私家醫生到公院候命
醫學專科學院(醫專)在全民檢測中負責培訓採樣醫護人員,醫專主席劉澤星憶述,他們當時在一日內得到逾百名護士和院士答應作為培訓導師,且在短短5天內訓練了1800名醫護人員。他認為全民檢測中見到香港很多醫護人員都好有心,而他在石塘嘴檢測中心做組長時,亦見到有知名私家醫生落場幫忙採樣。他認為長遠來說,當本地醫療系統人手長期不足,公私營合作可以更多,甚至私家醫生到公立醫院前線抗疫亦不是沒可能,「我自己意見是真的可以的,但有好多關卡,包括你要進醫管局醫院,你要收到人工就要成為醫管局的員工。長遠我覺得是可以多一些公私營合作,其中一個想法是有一批私家醫生是可以到公立醫院做,隨時候命,但相信不是現在抗疫期間做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