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自由的生命力 木板上畫出香港陰晴

文章日期:2020年09月25日

【明報專訊】望向天空,看雲,你會想像雲朵是兔子,是孩子,雲的形狀模糊不清,時而飄動,時而聚合,因為多變無法留住,所以有無窮無盡的想像空間。蔡鈺娟的作品像是將這空間凝固在木材與畫紙上,遊人總是來回數遍,每次留意到新的細節或有新的感受。蔡鈺娟導覽時用看雲朵的感覺,形容看畫時無法捉摸,飄飄然的,有種無以名狀的感覺,是一種自由的生命力,持續地探索自己的內在。

今次是蔡鈺娟第三次個人展覽,大部分展品在2019至2020年完成。展覽的前言是這樣一句話:「天陰,但有光……」輕聲的呢喃在看畫時縈繞耳邊。去年她和大部分人一樣,生活被很多事件與圖像淹蓋,她稱之為「Influx of Images」,相對插畫家,她繪畫的形式無法如此快速地回應事件,但因疫情令工作推遲,她可以集中梳理自己的感受和畫畫,加上年頭因意外入院,令她感覺到「今日唔知聽日點」,所以這大半年更加專注繪畫,並完成是次展覽中大部分作品。

蔡鈺娟刻意不透露每幅畫背後的故事、要帶出什麼信息,因為覺得一旦道破,那份作品就會失去生命。她的作品,希望有很多不同的視角,畫面上讓觀眾可以從不同的起點開始觀察,歡迎觀眾投放自身的經歷,有自己觀看畫作的角度。「其實『Borrowed Space_ Borrowed Time』這個展題,除了和這個地方有關之外,也是繪畫中一種『time and space』的關係,展覽有限期,但畫是容許『multiple space and time』存在的地方。」她說。

與木對話 加入即興事物

是次展出的作品,在材料上也有獨特之處,蔡鈺娟除了在畫紙上繪畫,也以塑膠彩在木材上繪畫,被問道是否這半年刻意為之,又不然,這次展覽的最後一幅畫《歸去來》其實在2017年完成,只是當時她和木材的關係不太一樣,她多把木板視為背景,而去年開始她有新的嘗試︰「今次如果你看到《山城》那一幅作品,可以見到我已經用第二個方法處理木的表面,它有些地方顏色範圍很大,亦有些地方範圍較小,有些地方你可能會define(定義)到它是什麼,有些地方又define不到,像小時候看雲一樣,有很多聯想……」所以是指畫面中夾雜了木本身的紋和顏色嗎?蔡鈺娟再加以解釋:「有些可能是木紋,有些是顏色積聚而成的質地,有些是木的原色,木又可能跟顏色產生新的一個層次。所以我做的是,運用木本身的光芒,讓木和我在上面的作畫形成關係。我很喜歡木這個材料,因為它很『硬淨』,容許我用顏色在上面『又加又抹』,因為我很重視每個當下不斷地對話、交錯。我覺得木能盛載這件事,所以很適合成為我創作的媒介和質料。」

在作畫時,畫面上也有很多即興的東西,也就是蔡鈺娟所說,自己和畫是在對話之中。有些顏色添加了,那個當下她可能會不知道意義在哪,於是她會把那部分擱下,回頭再處理,那一個時間點可能又想到有趣的事情,例如加了藍綠色的水色塊,之後回看又加幾艘小船在上面,好似不錯;除了注意木畫面上的變化,也要留意顏色和水的流動,所以整個作畫其實是交錯來回的過程。

《山城》置於一個比較隱蔽的位置,首先映入觀眾眼簾的是另一作品——《落紅》,它是一朵高掛在牆上的洋紫荊。她曾經把這個作品帶到台灣展出,台灣的朋友會想起成功大學一條種滿洋紫荊的路,而香港的朋友會聯想到旗幟,同一個作品,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的圖像。另外有7幅畫作,蔡鈺娟以「在場」、「不在場」作為系列主題,就是自己在場所看見的景象,以及從別人的鏡頭所看見的景象,銀行大廈下密密麻麻的人、雙層停車場的一攤血漬、從雪糕筒上面圓洞溢出的氣體等等,都是蔡鈺娟所經歷的「Influx of Images」。

從不同起點閱讀畫作

她繪製的作品例如《這次不怎缺席》、6張畫拼成1張的《如是偏安一隅》等,都是較為大型的畫作,有很多不同起點讓觀眾開始閱讀畫作。《這次不怎缺席》的主題是「隔離」,是蔡鈺娟在朋友家見到的景象,當然又再加了不少想像出來的事物,例如大樓上的天空冒出來的巨魚,就讓畫裏面的空間變成一個魚缸。《無風雨、也無情》中有一條大大的八爪魚,《如是偏安一隅》在獅子山的旁邊,有一條倚傍着它的手臂,到處都有新奇有趣的事物,意義似有還無,卻又打開想像的空間。

蔡鈺娟的畫中,不同的在場與不在場的圖像交錯拼湊,使遊人情不自禁駐足觀看,她說這是因為人都有觀看的欲望,想從畫中找故事。她又回憶,去年可能看過很多的現場直播,畫面紛亂,但人們又生怕遺漏任何一個細節,不停想要留住散亂的片刻,反而因為繪畫把很多片刻在一個畫面中停住,觀眾可以仔細地看,就會進入一個深刻的觀看狀態。

為了學習藝術,蔡鈺娟曾負笈英倫,離開的日子卻令她明白香港對她如此重要。在中大藝術系畢業後她曾兼職音樂導師,在工作以外繼續畫畫及舉辦個展,當時作品內容比較關注自己,較少探討自己與城市的關係。直到2011年到倫敦學習時,發覺「香港」在英國人眼中什麼也不是,感覺英國不屬於自己,重新反思身分問題,令她肯定自己會回到香港,視這地方為家。之後,她花了6年時間在灣仔藍屋做社區營造、統籌等,接觸人和社區,同時在公餘時間創作,保持創作的活力,並盛載自己的感受。

直到2019年5月31日,蔡鈺娟全心投入創作,卻剛好遇上香港動盪的時刻。比起穩定的全職生活,全職創作總是要思考如何養活自己,但她認為,想做到的事情,始終會做到的︰「人生不一定要有一個goal(目標),但你要知道自己存在的purpose(目的),那麼你每天只要過好那一天就可以了,不用擔心其他事情,因為你知道自己的purpose,知道自己走向什麼方向。」她形容現在的生活很簡單,每日去工作室,早上先給自己做一杯手冲咖啡,再開始創作,畫完了就回家,這就是她每天的「儀式」。「所以我只要過好那一天,我就會很欣賞自己如何度過每一秒。在仔細品嘗那杯咖啡的味道時,就像是告訴自己,要回到這個當下了。」

疏導情緒 轉化成創作

這年多以來,蔡鈺娟曾敲問藝術的意義何在,漸覺這種掙扎令人感覺活着,太多事情令人累積並壓抑了很多情緒,她覺得不一定要分析這些情緒,可以適時讓情緒過去,藝術也是她疏導這些情緒的方式,並將之轉化成創作。想多無謂,蔡鈺娟認為最重要的是落手去做,她回想做一個作品的過程,由木工開始,要幫木板防蟲防腐,讓身體勞動,好像能與「無作為」的自己和解。藝術的奇妙之處,在於令創作者與觀賞作品的人都能打開自己去感知自我和情緒。蔡鈺娟說,「最不被定義的狀態是最自由的」。在疲憊的時候,就看畫,或望向天空吧!

●「如是_偏安一隅」

Borrowed Space_Borrowed Time

日期:即日至10月14日 (周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時間:上午 11:00至晚上 6:00

地址:中環擺花街18-20號嘉寶商業大廈 23樓02室

查詢:2121 2270

文:胡筱雯

編輯:蔡曉彤

美術:張欲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