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大牌檔:理想的死亡

文章日期:2020年10月04日

【明報專訊】台灣藝人黃鴻升在36歲的壯年驟然猝逝,相隔不到兩星期,日本女星竹內結子被發現疑在家中自殺身亡。她的遺作於本周在港上映。看着劇照上,她與同於本年輕生的三浦春馬背對藍天白雲的維港景色,許多網民感慨他們連同那個香港皆不復返。在復課的大學校園裏,當鹽叔被重重的健康申報保安關卡攔住,一個女生默默站在他身後。這個大學五年級生Cara事後形容,那一個在現實遇到「電視明星」的魔幻時刻,心如鹿撞的她,看見鹽叔被一群學生圍住,「好受人景仰咁樣」,最終鼓起勇氣上前和他打招呼,爭取到一次與鹽叔坐低飲咖啡的機會。咖啡廳裏,他們有沒有討論哲學不得而知,這場偶遇後來在網上延續,侵埋當日來不及趕到現場記者,討論死亡是怎樣一回事。

1/ 更警覺:可能最後一次講拜拜?

九十後的Cara讀小學時,在同學的推介下從台劇《海派甜心》認識了羅志祥,看他主持的綜藝節目《娛樂百分百》知道了拍檔黃鴻升(小鬼),不算他的粉絲,但形容,一想起那段日子,就會想到他。她跟許多人一樣對他的死感到錯愕。

Cara:但後來慢慢沉澱之後,有少少覺得好似,之前純粹知道他那個節目,或者他幾首歌,聽過下他有寫書,做啲design,但無留意他的書講咩,design想表達咩。好似一個朋友成日陪住自己,慣咗佢喺側邊。好似之後有機會就可以再睇啦。當然仲可以睇番,但有啲遺憾,無及時好好欣賞一個人。

潘:佢一過身,好似好多人都追憶、總結他的好。

Cara:到大個少少,高中喇,開始諗番點解以前會鍾意羅志祥呢?有時睇討論區,啲人講羅志祥,唔知點解一定會提埋黃鴻升,話羅志祥以前成日喺節目度恰佢,但小鬼都好謙虛,啲人會讚佢。嗰時無以前咁盲目支持羅志祥,覺得都有啲道理喎,小鬼都係人品幾好的人。之前羅志祥的醜聞,他都不會落井下石,小鬼在這些事上都好有風度,但已經係我好少再留意台灣的時候了。

潘:他突然離世的衝擊,有無令你有了憂患意識,害怕失去身邊的人?

Cara:嗰段時間成日都諗起,會唔會講拜拜之後,就永遠都拜拜?約出來食飯時,我會好重視,醒起呢一刻可能就係最後一次講拜拜。

2/人有無權了結自己生命?

死亡可以是突如其來,問Cara可曾對自己如何死去有過預感,細細個她也想像過順理成章的在病牀上老死,但在睡不着的晚上,這個美少女腦裏有個危險的念頭一閃而過。

Cara:我好怕變老,死的時候如果仲後生,會唔會可以係最靚的時候呢?我好怕死的時候唔靚,啲人望住我時唔覺得係一回事。小鬼呢件事,啲人會覺得好可惜,好多人記住。有啲人會話,咁後生其實好多人生階段都經歷唔到,其實都係好可惜,我都唔知點解咁在意我要人哋記住我。

鹽:有啲似日本人,啲人話佢哋點解咁欣賞櫻花呢,因為櫻花係少有的花喺最靚的時候掉落。甚至京都金閣寺被一些人一夜燒掉,有些人覺得好符合日本人的美學,靚嘅嘢反而唔想佢有變成唔靚的一日,最靚的一刻消逝,佢就永存了。

潘:除了黃鴻升,最近竹內結子疑似自殺身亡的消息亦令人好震驚,雖然她未必為了追求永存的美而做呢個決定,你又點睇了結自己生命的做法?

Cara:雖然我頭先講「如果有得揀,我要喺最靚的時候死」,但講自殺,我好怕痛,唔會的。我唔敢想像佢哋內心諗嘅嘢,呢個人要有幾痛苦先做得出呢,佢哋面對緊嘅究竟有幾咁恐怖?啲人成日會話要堅強活下去,但佢哋會唔會根本睇唔到任何未來?

潘:你覺得人有無權了結自己的生命?有啲國家自殺係犯法,自殺不遂好似要坐監。

Cara:我諗到的一種講法係,雖然生命係自己,但我生存在呢個世界上,就有其他人喺度,一個人的離開可能會影響到身邊的人。但吓?點解我連要死嗰刻都要諗側邊的人?有啲太harsh喎。

潘:有人就批評竹內結子,話佢無諗過佢仔仔之後點算。但有人幫佢解釋,說她正正是一直只顧住諗其他人,才會這樣痛苦。

鹽:有啲人會覺得,尤其宗教背景強,會覺得你條命唔完全係你嘅,話係造物者畀你嘅。或者中國傳統文化就係,身體髮膚受諸父母,你受諸佢,佢無畀你咁做,你無權攞咗佢哋嘅嘢。在這類意義下,有些人會覺得唔得,違反了神又好,或者父母給你這個身體的期望。

Cara:咁如果自殺係犯法,其實佢保障緊咩權益呢?

鹽:你呢個問題問得好好,你個諗法係,所以會有法律,一定保障緊某啲rights,所以禁止你做。你唔可以殺我係因為我有權利生存。喂唔可以自殺,保護緊咩人的權利呢?如果佢自己選擇想死?我估佢哋係極端地覺得,人本身就無權令任何生命消逝,覺得生命本身有一種內在價值,任何生命本質上都有價值,甚至覺得好痛苦的生命,人都無權令生命消逝,包括自己嗰條。所以好得意,佢哋唔係保護緊啲人嘅權利,而只係覺得人無權咁做,所以禁止。有啲保守點的法律系統就會覺得,法律在某些角度上保護道德上有價值的東西。

Cara:可唔可以咁理解呢,如果覺得佢無權,咁我就會因為呢件事覺得佢唔啱?咁我又唔會blame任何人行呢條路,我多數覺得佢應該承受咗好多嘢,傾向相信因為有好難受的經歷。好似我頭先講「要喺最靚嘅時候咁做」,如果有個人係咁,我就會覺得,會唔會都唔係咁絕望呢?

鹽:你咁講,都係覺得人有權的,但你會建議佢諗清楚啲。

3/ 生命有終結才有意義?

Cara想到了大二時的經歷,一個不太熟的朋友在毫無預兆下自殺身亡。忙於寫論文、預備考試的她雖然消化不到這個消息,卻異常平靜,終於在之後舉行的喪禮上崩潰大哭。「到呢刻我都唔知佢點解會有呢個選擇,佢面對緊啲咩,心入面諗緊啲咩,我諗以後都無辦法知。」面對死亡的突如其來,她與幾個朋友選擇代她盡一點孝心,陪伴朋友仍然在世的爸爸,父親節那天會相約吃飯,「雖然無咗呢個朋友,但我好似多咗個屋企人」。

鹽:如果給你選擇,有得揀永生同會死呢,你會揀邊樣?好多人都唔想死,可以延遲就唔好死住,用咁多錢睇醫生,吊住條命都要。如果認真問,死亡係咪純粹負面?真係有永生,你係咪又制?無咗死亡,就算都係一樣咁生存,生活會唔會好唔同呢?

潘:可能Cara的前提是,會唔會變老,係咪一直靚先。

鹽:當你唔老呢,老本身咁折磨,Cara仲講到明唔想老,一定唔揀。當係永遠嘅壯年啦,制唔制呢?

Cara靜默良久,答不出話,說自己好難理解何謂「永遠」。似是飽歷風霜的鹽叔也許經歷過什麼,說,好難想像吧,因為人生經驗裏,我們所有嘢好明顯係會完結的。

Cara:聽到永生呢個term,大家好似都有個前提係,佢係美好的,永生係開心到forever咁?我諗到的就係,如果有永生,世間上唔開心嘅嘢會唔會其實都伴隨到永遠?假設我有病,個病就會跟到我永遠,但又唔死,會唔會反而唔係一件好事?

鹽:當你咁好運無病,你可能有啲後悔嘅嘢,或者有啲做過嘅錯事咁,或者你同某個人好friend,跟住你做了某啲事傷害他,內疚理論上都伴隨你一生,咁諗好似唔一定完全係美好。

Cara:我覺得永生某程度上令人無反思的機會。好似小鬼咁,我會覺得可惜,竟然無好好咁欣賞過佢,就開始有我要把握機會關心身邊人,去做一些對他們好的事的想法。但如果好似assignment個deadline係永遠,我唔會做的嘛,一路都會攤喺度。放番在永生這件事上,啲朋友一直在身邊,我就覺得反正有永遠的時間,我唔理佢都得啦,遲啲先啦。

潘:會唔會對你自己點去生活都有影響?

Cara:可能係我自己的性格,遲啲先啦咁,比如可能我想去學嘢,本來可能趁後生有時間就學啦,之後返工就無時間喇,但原來一直都有時間,可能個人反而會變到一無是處。或者一啲難得的機會,可能大公司好耐先有一次,要有好好業績先可以升職的機會,如果有永生,一直都有機會,個人就會「pea」(類似「啤」音)咗,唔會趁仲有魄力時做一啲建樹囉。可能有人覺得會有一生咁長的時間狂做,我都有啲難想像,點樣珍惜永生的每一刻,點樣一路做做做?

鹽:有啲哲學家都有類似想法,就是死亡其實是使得生命有意義的先決條件,唔會死,我們覺得生命入面好有價值嘅嘢反而變得無價值,因為佢嘅價值正正在於喺有限的時間裏面做了那些事。無限長的話其實幾時做都得啦,所以此時此刻做某樣嘢其實就無咗意思,亦都令我哋無咗動力去做,完全就係你所講的。其實死亡都有些正面的意義,甚至係我哋未去到死亡,唔知死亡咩一回事,但死亡其實長期已經喺我哋生命中存在,同埋呈現緊自己了。否則我哋不會咁有動力去做咁多嘢。

文˙潘曉彤

………………………………………………

死亡——這個隨時襲來的傢伙

沒有人能經歷死亡——因為死亡到來的一刻,我們就不再存在了。古希臘人因此想到,害怕死亡是件不理性的事,因為死亡來到時我們都不在了,死亡其實與我們無關,又哪有原因要害怕呢?

但後來哲學家卻有很厲害的洞見:不是要等待死亡到來,才能經歷死亡。其實人生在世,死亡總是在生命的背景裏。我們隱隱約約知道總有一天會死,因此不會把有意義的事情拖到無限遠才做,因為人生都是有限。害怕死亡,怕的可能不是死亡發生的一刻,而是一切可能的終結。用海德格的說法,死亡是「the possibility of impossibility」,人生中各種可能都隨死亡這可能的到來而變得不可能。

問題是,除了老年人外,一般人雖知道自己終有一死,卻總是把死亡當成一個遙遠的未知。死亡總是在人生的背景中,推動着我們行動,但卻鮮有認真把它看待成隨時突然出現的傢伙。這裏可以說說我兩次印象很深的經歷。第一次是有外國朋友不過幾年沒見,後來和另一朋友跳舞喝酒時,他突然告訴我那朋友前一年過了身,我拿着酒杯,看着跳舞的人們,覺得這個世界很虛幻很不真實。另一次是有人突然來電告訴我,如果想見某朋友最後一面,就趕快到醫院去,但那個朋友不過是前幾天才見過面。我突然意識到,死亡是這麼的接近,死亡是可以這麼驟然而臨,但事情過後,我又有否預備好隨時可能要面對自己的死亡?

視每天為最後一天來活

這些事情,就像讀報會因讀到曾愛過的明星英年或紅顏早逝而黯然神傷,但卻沒有把死亡跟自己連結起來一樣。我們或多或少知道死亡可以突然而至,身邊遇到意外的朋友、報紙上早逝的明星,無不跟我們訴說着這一「事實」,但這些對我們而然都只是「他人之死」,而不是「自己的死亡」。

「他人之死」,對我們而言只是智性上的認知,而不是存在的切身體驗。身邊朋友或明星的突然逝去,可能會為我們帶來一下突發的存在感受,但若沒有好好把握,把它引入思考和生命之中,這種體驗就會悄然而去。西方有云:把每一天當成你的最後一天來活(live each day as if it were your last),每天都認真對待自己生命,不留遺憾。

看到其他人的早逝,可能都有「想過」以這態度來活,但要做的,可能不止是想一想,而是認真面對自己也有可能早逝這事實,以這態度來活,這可能才是對隨時到來的死亡最好的預備和尊重。

文˙嚴振邦@好青年荼毒室

{圖 } Alison Hui@a.h.inkpen

{美術 } 張欲琪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