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青:《艾蜜莉在巴黎》︰我們都Cliché? 

文章日期:2020年10月16日

【明報專訊】從近日很多人討論的劇集、Netflix原創作品《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我看到一個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鴛鴦蝴蝶夢。這個故事很Cliché(陳腔濫調),從事社交媒體營銷、積極樂觀的美國女孩到法國工作,如何在文化衝突中生活、戀愛,又避免被上司辭退。網絡上的反應兩極。

負面的評價是說它浮誇失實,英國《獨立報》說曾經接觸法國文化的人都不會喜歡此劇;美國《紐約時報》訪問法國人,點出劇情荒謬之處如裸體廣告、用語音翻譯機溝通等;法國劇評家覺得自己被「侮辱」,劇中法國人像惡棍又總是在調情;有些評價介乎兩者之間,「愚蠢但有趣」、「陳腔濫調,但我看完了」;正面的評價是它帶人逃離疫情期間無法出國旅遊的鬱悶,事實上它也引起不少人特別是女性對花都巴黎的遐想。

充滿偏見地寫一個充滿偏見女主角

我想起近代中國的「鴛鴦蝴蝶派」文學,晚清民初時期,民間流傳的言情小說廣受歡迎而且銷情理想,魏子安的《花月痕》是其中之一,他多次提及的鴛鴦蝴蝶更成為派別名稱。而你可能會聽過這一句詩詞「多情自古空餘恨,好夢由來最易醒。」這些文字正好抓住讀者心中感傷、斯文扭捏的部分,繼而吸引他們觀看。同樣地《艾蜜莉在巴黎》充滿偏見地寫一個充滿偏見的女主角在法國的浪漫故事,也是一種另類的寫實。結果有觀眾嚮往女主角的生活,我們看到現代灰姑娘的欲望,就是去全世界都是樂園,他們可以靠着小聰明與積極而自信(自負)的態度,對抗因為文化差異而不尊重人的上司,憑真誠的說辭獲得客戶的青睞,用美貌在網絡上獲得「讚好」及男人的愛。我們看到現代的灰姑娘、女超人,是靠着什麼技能渡過難關,且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

劇集的世界觀不可以只有一個膚淺的視角嗎?一定要寫實嗎?男主角Lucas Bravo接受訪問時說,那些法國劇評人的評論雖是成立,不過劇組就是在寫Cliché故事,挑選這樣的角度看巴黎。或者其實全劇荒謬可笑的情節只為襯托恐怖女上司Sylvie的這句對白︰「你來到巴黎,你走進我的辦公室,你不嘗試學習這裏的語言,你把整個城市當成你的遊樂場,在一年後你享受過美食、性愛、酒和一些文化後,就回到你的地方。」

筆者有幸到過外國留學,初到貴境時確是愚昧無知,不過有心學習一個地方的文化,總能慢慢融入,正如鴛鴦蝴蝶故事,若能「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是理想不過。《艾蜜莉在巴黎》不能持續販賣無知,所以我也期待續集,能對於全球化及社交媒體興起所帶來的文化融合及排斥問題有進一步書寫。

文:小東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