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如果問有哪一種舞蹈可以代表香港,你會想到什麼?中國舞、芭蕾舞、現代舞、形體劇場……或者反而是「功夫」?香港的功夫電影曾經將香港和功夫帶到全世界,成為香港電影的一剎光輝,影響深遠至今,如果將那些馬步、沉穩的下盤、快速的拳腳帶入中國舞,聽來是完美的組合,又可否期待能夠塑造一種屬於東方的、甚或香港的舞台表演藝術?
帶着一個問號,香港舞蹈團最近交出一個以武術為訓練和技術基礎的新作:燈光亮起,舞蹈員進場,表演開始之際,他們停下,深呼吸,楊雲濤大叫「洪拳,弓字步!」眾舞蹈員出拳、踢腳,形神俱備,幾套拳術步法過後,燈光暗完又亮,投射在舞台布幕上是雲霧的影像,舞蹈員慢下來,專注自身,開始表演。
自古以來,便有「舞、武同源」的說法,甚至有說兩者皆來自巫術。「巫」、「武」、「舞」,發展下來,舞蹈注重形態,是一種美學表演,而武術代表力量及精神,目標清,講究攻擊與防衛。舞蹈與武術的跨界合作其實並非罕見,例如台灣舞團雲門舞集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今次香港舞蹈團開展三年計劃研究這一個範疇,刻意選擇廣東南方拳術,理由是香港屬於嶺南文化,再交由武術指導中華國術總會總裁趙式慶以技法角度再作挑選。他們學習了嶺南洪拳、蔡李佛拳、白鶴拳以及八卦掌,因為當中包含了長、中、短三個距離的拳種,當中洪拳步架偏低,手法多變;蔡李佛拳動作多舒展,步法靈活穩健,腳法凌厲速疾;白鶴拳講究意與氣合,是輕盈靈巧的,重吞吐浮沉的技法;八卦掌注重掌法變換,以及行步繞圈走轉。
現為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解釋,香港藉功夫電影將武術推向全世界,因此參考這概念,武術也代表着香港文化,應利用這獨有條件發展一種香港獨有的舞蹈藝術。舞蹈與武術皆為身體藝術,西方人的身體與東方人的身體不同,西方講求向外延伸和力量,而武術中看見東方的身體是向內、慢一點的。武術亦可以關乎生死,例如武者與對手攻防之中,為了打倒對手,往往要隱藏行動,務求對方看不穿自己,並出其不意地擊倒對方。
一. 呼吸
楊雲濤先提到,「呼吸就是生命」,呼吸是存在的直接體驗,在眾多藝術形式中,表演藝術特別看重呼吸。「跳舞是順着呼吸而行,因為舞蹈是表達一種順暢和諧」,也是「情緒的宣泄,無論愉悅和哀傷,透過身體得到解放,觀看的人都會感到舒服……他也會進入(解放)的狀態。」但功夫是截然不同,不是要令人舒服,「功夫講的是存在」。楊雲濤讓記者想像,當你狩獵時遇到一隻老虎,你會怎樣做?會屏住呼吸,身體會有一種張力,是自然的反應。
在訓練中,老師會要求舞蹈員加上聲音,增加聲勢之餘也幫助吐氣,舞蹈員總結說發聲時力量可以較集中,令手腳氣同時到位,特別是練習蔡李佛的「扯眼捶」時。注重呼吸吐納可使人更關注內在的精神氣息,那是洪拳的重點之一,這些經驗又可以應用在舞蹈動作中。不過化繁為簡,對楊雲濤而言最大的得着始終是,「跳了一輩子的舞,你以為自己識得『郁』嗎?你試一試打功夫,你發覺自己真係唔識『郁』,因為『條氣唔順』,你要『打到順』,你先會明白」。
掌握動作 掌握呼吸
「呼吸是存在的一種儀式感……只有不存在的時候,你才會知道它的重要性。」要做到「順」,要用動作訓練呼吸,用呼吸去掌握動作,沉住呼吸,出其不意地出招,因為武術是動靜的極致,所以只掌握動作掌握不到呼吸,是無法學到武術的神韻。表演開場時的呼吸,以至後來整場舞蹈中,都有屏息靜氣,凝住心神的感覺,與現代舞中重點放在有伸展的肢體與流瀉的感情不同。
二. 發勁與力量
因為講求穩定,舞蹈很少去到一種極端,都在可控制範圍內進行,「但武術是要挑戰你,你可以不做,但不做就不是武術了」。武術是持續跨越界線,挑戰一個人的能力與體力,其發力方法及習慣與舞蹈員完全不同。武術中講求爆發力,所以要留意肌肉的用力點、動作路線以及最後爆發的力量,加上要出其不意、毫無先兆下打出致命一擊,這點跟舞蹈為伸展及發力的剎那做鋪墊極為不同,舞蹈員形容這個做法為「欲前先後,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開先合」,當中又加入修飾與表演的動作,追求圓滿的舞姿轉換。所以當兩種藝術在表演中交融,可以感覺到舞蹈員的隱忍和勁度,以一種新穎的節奏表現出來。
楊雲濤提到曾自我懷疑:「我在跳什麼呢?」創作是表達,是溝通,「最好的溝通是我說什麼,你聽到什麼」。武術則很直接,有一個狀態,「站在這裏」,你就能感覺到,就是這種質感,透過重複訓練出拳,有別於舞蹈,有新的速度和力度。「我需要這種速度和力度……讓舞蹈作為形體藝術,可以更寬闊一點。」在和諧、優美、舒服等形態之外,有豐富表達的形式。
三. 重心
「武術的重心只有一種,不要『瞓低』。」在武術中,倒下代表失敗,甚或死亡,而舞蹈中重心是高低的變化,會有「falling down」、「off balance」等失去重心的狀態。打拳踢腿,都要把重心放低,馬步站樁要穩固,留有後着就是不把自己的重心交出去,處於既可攻擊,又可防守的狀態,可以隨時調整自己。如果以美學角度而言,「因為低,就有一種力量感」。向來要有重心,才能活動,即便在西方舞蹈歷史之中也佔有重要一席,從芭蕾舞到現代舞,就是重心的解放,為什麼舞蹈中不可以醉酒般走路呢?那在中國舞,是不是也可以透過重心的不同,有新的藝術形式?
厚積薄發 力量收在體內
武術中蘊含着東方的哲理,什麼是「天人合一」、什麼是「順勢而為」,都會體現在武術的形體之中。「會給人穩固的感覺,也是因為武者是『沉』在那裏。」透過招式的訓練,就可以加強這方面的形體,回到舞蹈上舞蹈員就有了多一點的選擇,不一定把力量向外放,也可以「吸收所有力量在自己身上」,之後爆發的一刻才有足夠的勁度,楊雲濤用四個字「厚積薄發」形容,可以是表演藝術中新的美學,也望觀眾從表演中感受到這樣的陳意。
屬於香港的身體語言
要把這些領會呈現給觀眾並不容易,因為疫情,新作《凝》只能於線上播放,少看舞蹈,不太認識身體藝術的觀眾,未必能從動作中看到學習武術後舞蹈員的變化。獨立創作人、關注身體藝術的俞若玫覺得,加入了雲霧、旋轉的視像,幫助觀眾理解概念及進入舞者身體的狀態,可惜影片是很難見到舞者跟對手及環境的關係。說到武術的哲學和世界觀,一種修身的方法,與自己、自然和天地的連結,個半鐘的表演恐怕未能呈現,拳術也講究形神俱備,影片也較難看見形以外的東西,例如氣韻、意會,只在拉近的鏡頭中,從部分舞蹈員身上看到質感的變化。但俞若玫提醒,觀眾不要太心急,以身體訓練而言,3年是很短,這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也擺脫了中國舞的很多形式,例如一開始加入熱身的部分等。她非常期待表演界開拓香港的身體語言,創造一種舞蹈形式,那個形式如何和地面(ground)、重力(gravity)發生關係,也希望有更多文化上的探索。
香港舞蹈團行政總監崔德煒說,針對舞蹈和武術研究、決定大規模、有系統做,希望為後世留下實在的成果,日後可繼續深化研究;與不同界別交流,他笑言年輕武術師父以導師身分參加計劃後,也有興趣學習如何以表演形式展示武術。他們也考慮更改每日訓練系統,在中國舞及芭蕾舞為主以外,加入武術元素。他希望發展出有香港特色的中國舞,並在國家中佔一席位,舞蹈有中國傳統文化外也背靠着中西合璧的源流。雖然《凝》的網上表演已經結束,但12月初,香港舞蹈團將會在西九文化區播放《凝──武蹈行旅》,是這次表演的VR影像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