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大廠營收過億 小廠黯然離場 香港製造口罩 如何做下去?

文章日期:2020年11月08日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疫情放緩,但民間防疫仍未敢鬆懈,街頭巷尾的行人雖然增多,普遍亦未除下口罩。疫情初期防疫物資嚴重短缺的情况亦已成過去,最近在一街空舖的經濟低潮中,似乎有一場香港製造的口罩銷售大戰正在上演。在疫情早期已投入生產的「口罩工廠」,最近一擲400萬元在尖沙嘴海防道開設專門店,同街隔兩個舖位則有另一間香港大型口罩店預告即將開業;另一邊廂,支持反修例運動抗爭者的「黃廠(Yellow Factory)」一個月內先後在銅鑼灣時代廣場和旺角朗豪坊附近地舖展開攻勢。但在人山人海的口罩商店旁邊,一間間凋零的吉舖中間,卻可見勉力生存的藥房門前堆滿乏人問津的各式口罩。由今年初的口罩荒到現在口罩氾濫,業界估計現時全港有超過200間口罩廠,預期3個月內將有半數口罩廠結業。在汰弱留強的關頭,哪些香港口罩廠能夠戰到最後?出口口罩是不是唯一出路?到底從網上銷售轉至開舖經營,是生意愈做愈大,抑或只是背水一戰?

月產逾千萬個 營業額過億

香港人的創作力量和幻想總是「嚇你一跳」,今趟疫情之前,誰能料到造口罩都可以發展成如日本杯麵博物館般,供人參與生產過程、製造個人化口罩的體驗館,即場更有超過240款五顏六色和花款的口罩供人DIY製作?「口罩工廠」可說是香港製造口罩的其中一個成功例子。記者訪問口罩工廠創辦人之一楊正賢,問及銷量和營業額,他以輕鬆口脗說出驚人數字:「大概賣了8、9000萬個口罩,營業額就過咗億好耐。」

疫情放緩 月產2000萬個

該廠於今年2月全城鬧口罩荒時成立,3月網上開賣錄得逾40萬人搶購,口罩工廠可謂搶喝了頭啖湯,雖然中間捲入過不少負面新聞,最終都安然在香港本土生產和出貨。現時公司在元朗設有2萬多呎廠房,包括15條口罩生產線,楊正賢說產能最高可達一個月5000萬個,但因為疫情放緩,口罩需求趨穩定,現時每月產能維持約2000萬個。到底總共投資了多少錢?楊正賢沒有透露確實數字。

至於開設地舖的原因有二,一是網絡銷量明顯從疫情高位回落,楊正賢表示,「在需求大時,人們不用看到實物都會搶(口罩);但現在口罩生活化了,就想摸實物,而且除了要實用之外,亦會追求優越感,想揀款式」。另外,眼見街上吉舖多,租金大幅回落,因此希望一圓昔日遙不可及的尖沙嘴開店夢想。

據本地傳媒上月引述市場消息指,口罩工廠所租的地舖建築面積約2100呎,以短租形式每月20.8萬元租出,租約期半年。

「抗爭」口罩廠:不奢望回本

已經回本的香港口罩廠相信只是少數,尤其是在疫情初期開廠的成本甚高。有逾80間香港口罩廠會員的香港口罩及防疫設備協會(HKMPPE)主席陳國曦解釋,由於今年初口罩機器與原材料價格都被大幅炒高,如在2、3月開廠,單是設置一條口罩生產線的入場門檻是500萬元。

黃廠(Yellow Factory)廠長黃先生說,暫時仍沒想過要回本,「盡做,蝕晒錢就走」。從2月開始籌備開廠,到4月成功出產第一個口罩,已經投資了5、600萬元,且集了10人資金之力才能成事,成本完全超出預算。而且,因為公司理念是「對得住人、對得住自己」,所以自問現時聘請的逾50名員工都獲得比市場優厚的待遇。

包裝印抗爭符號、口號

黃廠產品旗幟鮮明,賣黃、黑、白3色口罩,口罩盒包裝印有代表抗爭者的「女武神」及反修例運動中的口號。雖說銅鑼灣和旺角店內人流絡繹不絕,現時黃廠會員人數已接近30萬,但黃廠長亦坦言香港口罩競爭大,因此決定開設更多地舖讓更多香港人認識其公司,亦希望結識更多「黃色經濟圈」的朋友,之後或在店內寄賣其他「黃色」商品。「現時一日產量約10萬個,存貨都多的,有100萬個,但這些存貨是為了應付新一輪訂購時提供穩定供應。」

黃廠長本身是經營了製衣廠數十年的商人,自言知道香港製造口罩已到了汰弱留強的時候,但他認為自己不會是倒閉的其中一分子,而設於葵涌區的廠房合約期為兩年,他希望至少可以做到兩年口罩。

素人開廠 親膚設計開拓市場

開設香港製造口罩廠的除了商人,還有素人。口罩匠人(Mask Maker)是由4名來自不同行業(設計、精算、貿易及物流業)的27、28歲年輕人創辦的本地口罩廠,由3月建廠、5月開機生產,直至7月才出產到第一批達到自己美學要求的口罩。創辦人之一Wayne說,他們原以為口罩就只是3塊布、耳繩加鼻條的簡單設計,但意想不到機器生產過程是如此複雜和花時間。

現時他們在青衣的廠房,每月生產約100萬個口罩,月銷售額亦可達80至100萬個,他們盡量不留存貨。如何做到?「我們真是逐間逐間藥房拍門sell口罩,現時有大約四、五十間藥房銷售我們的口罩,我們亦和文化村合作,而且有些大機構,例如LV店亦是用我們的口罩。」他們的口罩零售價約2.2元一個,一定無法和低至幾毫子一個的內地口罩競爭,但他們主打親膚設計,口罩布料防敏感,自言獲得一些皮膚科醫生推薦病人使用。

「有競爭是好事」

「我覺得(香港口罩市場)情况其實沒有很worst,其他人都仍然有市場。而且有競爭都是好事,每次見到有回頭客,就覺得在這麼多選擇下仍然揀我們,我們會更加開心。」4人合共投資了7位數字,至少花了3、400萬元積蓄,有些月份可以做到收支平衡,但離賺錢仍有好長的距離。「一開始真的不是為了賺錢的,而是在今年1月、2月時見到口罩搶購情况和炒賣價錢好誇張,一個口罩6、7元都有人搶,所以最驚是身邊人無口罩用,因此我們一心想開品牌幫人和自己建立一個香港品牌。」

港產口罩出路在海外?

今年以來頻頻在媒體上曝光、忙於測試和研究口罩的香港大學化學系博士鄺士山(K Kwong)近期多了一個身分,做中間搭路人,四出找尋「白武士」拯救瀕臨結業的香港口罩廠,例如周四(5日)接受電話訪問當天,就剛好有一間口罩廠開價50萬元欲尋買家,廠房設施齊全,包括3條口罩生產線和衛生設備,「好多口罩廠不是完全結業,而是轉手,雖然有人離場,亦有新手不怕死,繼續接手。甚至有些口罩廠很有道義,分毫不收,只要求接手人繼續營運生產線」。他謂這200多間香港製造口罩廠中不乏有心人,包括有人抵押物業開店、疫情高峰亦堅持不賣炒價,雖然當中亦有很大部分商家本身就實力雄厚。

特色口罩市場「無限大」

對於香港口罩市場,鄺士山看得樂觀,他說傳統藍綠色口罩已經沒有市場,香港口罩必須走向高質素,方便配搭衣服的特色口罩市場「無限大」,「今日見到5元一個的柴犬印花口罩都有人買」。但陳國曦則看得悲觀,據他統計香港現有200多間香港製造口罩廠,積壓存貨達7000多萬個,相信3個月內半數香港口罩廠會結業。

陳國曦認為口罩市場如果良性競爭並無問題,但現在問題在於市場連正常數量的口罩廠都無法容納,「香港700多萬人,正常計算每人每日戴1個,一個月其實是用上兩億幾個口罩,還未計算香港政府和服務機構每日用大量口罩,但奈何政府一開始聲稱支持香港生產,但現在還是用內地口罩」。他指出,正常來說其實香港人可以養到很多間口罩廠,雖然香港人可以選擇其他國家製造的口罩,但現在的問題是一些每月只做1、200萬個口罩的廠房都生存不到,市面亦充斥太多不知質量如何的大陸口 罩。

小廠轉幫大廠代工

市面一直有傳不少香港口罩廠已經結業,但記者發現兩間網上盛傳已經結業的口罩廠,其fb專頁仍然維持運作,而且繼續發售新款口罩。鄺士山解釋,不少小型口罩廠已經消聲匿迹,更多是悄然結業,其後獲新買家接手繼續營運,但就削減一半生產線。鄺士山認為情况其實沒那麼糟糕,他見到一些銷量欠佳的口罩廠房開始幫其他大廠代工,大家都嘗試不同方式謀出路。

口罩出口 障礙重重

鄺士山和陳國曦都認為香港口罩廠必然要走向出口一途,但鄺士山指由於全世界都尚未消化大量內地廉價口罩,香港口罩廠就算蝕賣都無法競爭,陳國曦亦言現時口罩廠在夾心位置,要取齊出口外國的認證證書動輒半年,「好多廠3、4月開始申請出口,到現在仍然未取得所有證書,去美國要得到FDA認證,歐洲要CE認證,而要申請CE認證的前提是,須先在香港得到ISO 13485證書,但此證書要求有3個月以上的業績和生產線紀錄,但好多口罩廠才剛剛成立。」

口罩匠人說已和加拿大的經銷商商討出 口,相信今個月內成事,亦與英美出口商洽商中。至於口罩工廠則言自己一早在英美有倉庫;黃廠說有出口計劃,但現先集中照顧香港市場。

本文受訪的5人中,3人都說這一年的撲口罩之旅,最大感受是香港人真的很叻,「香港人想要做到的事就真的可以做到」。同時,陳國曦亦感到可惜,「香港在歷史上,是從來沒有製造口罩的輕工業,所以看着一班人從零做到好高質素水平,原先大家都想香港人靠這香港口罩自救,同時提供就業機會,但現在變到賣不到出口。明明口罩是必需品,但變成沒有市場,明明只是欠缺一些(政府)支持或是制度問題。」

【口罩經濟篇】

文˙ 彭麗芳

{ 圖 } 林靄怡、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