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知巷聞:林村許願樹 神靈大榕樹 休養生息時

文章日期:2020年12月20日

【明報專訊】網上看見一張連環圖,畫中考生進入考場,拿到試卷後臉色一沉。試卷上寫的考題是:「2020年開心的回憶」。自從去年把疫症接過來,疫情在這一整年來纏繞每個人的生活,要回憶這一年有什麼快樂的事,實在不容易。還有半個月就要踏入新一年,此時此刻,你或已迫不及待要搶先想為明年祈福。林村許願樹的所在,其實是一條名為放馬莆的村落,曾為英軍據點,附近隱蔽處至今仍藏着防空洞。此村的村名,相信與軍人在此放馬有關。

許願樹不只一棵

每年農曆新年的新聞片段裏,電視台記者都會前往林村採訪。鏡頭前,大人一般會祈求世界和平,小朋友則會說希望學業進步。面對鏡頭報道前,記者總會拋擲寶牒,經歷不知多少次費勁的失敗後,剪接成功的一次,終於還是順利將時間交番畀新聞部同事。除了到黃大仙廟、車公廟求籤轉風車,林村許願廣場一直都是香港人為新一年祈福的勝地。知道我從未到訪,沈思露出了難以置信的錯愕表情,卻也補充說,30多年前他在書中記述這一帶風土歷史時,的確沒有多少人懂得來這裏。所謂的「林村許願樹」,有說本是兩棵被村民視為神靈的大榕樹,他們在樹下點蠟燭燒冥鏹祈福許願,後來才把姓名、出生年月日和願望寫在自製寶牒上,繫上符畫和石子,誠心參拜後拋上樹幹。本來只是村裏習俗,後來經旅遊業發展,經宣傳才廣為人知。

多年來負載各方願望的許願樹卻也自身難保,2005年終於不勝負荷,愛樹的彭玉文當年親身跑來見證,「我和學生一起追住棵樹!」因為那次意外,林村鄉公所曾經引入新的許願樹,並在旁設置木架讓遊人掛上寶牒,翌年再「植下」塑膠樹,讓祈願的人可重拾拋寶牒的滋味。現場所見,木架上卷狀寶牒掛滿,願望卻不知是何年許下了。而塑膠樹的樹幹卻被布覆蓋,似乎在休養生息,靜待新一年信眾洶湧到訪。

林村鄉節慶集合點

許願廣場原來不止是祈福之地,本來已是整個林村鄉20幾條村的集合點,這天陪同到訪的大菴村長張育文說,每年太平清醮,每條村都會分成不同「甲」,為免人太多,甚至要指定不同日子由不同「甲」前來拜天后,舉村的村民都會一邊舞麒麟、擔大旗,一邊大搖大擺步行過來。同樣熱鬧的日子是農曆新年。每年新年所有村代表都會前來祭天后。

走過林村公立學校對出的球場,朱森憶述這裏從前是草地,1970年代算是非常罕見,附近一帶小孩都愛跑來踢球。年輕的張育文想到的卻是每年初一至十五的林村許願節在這空地上的盛况,說有美食節,有不同攤檔擺賣,又會辦盆菜宴,搭建舞台請團隊來表演。戲肉之一,是在旁邊搭棚「做添燈」。添燈以往是村民添了丁再把燈掛上,通知其他村親,後來卻變成了祈求添丁的儀式,「有些薑有些葱連埋盞燈掛上去,有條繩綁住竹棚扯上去,長老來講些祝福說話」。祈福的人也毋須雙手合十默念,只要站在下面看着就可以了。樂師會在旁奏樂,張育文形容樂聲的音律和節奏就像「添丁,添丁,添丁又添丁」。

文、圖˙ 潘曉彤

……………………………………………

生態圈:在林邊空地學習休閒

許願樹廣場,位於林村谷中部一低矮而平山丘之頂,是一塊開揚平地,本來長滿樹木。它是村民聚腳處,也是很多城市人假日休閒地。最早發掘出此處休閒潛力的,在1930年代有港大生物系香樂思博士。香氏當時稱之為「林邊空地」或「公用地」,在《野外香港歲時記》中多次描述遊蹤,讀其文而撫今追昔,有很多有趣及富啟發性的發現。

老樟第一代許願樹?

當年林錦公路未建造,要入公用地,需駕車至大埔公路林村河畔,把車泊在路肩,步過三渡坑石橋(今水務署抽水站行車橋)對岸。渡橋後沿田基路前行200碼,便見一棵大樟樹,此樹掛了寄生榕、寄生蘭、寄生蠶,還有寶牒,寶牒用於許願酬神,故此老樟可能是林村谷第一代許願樹,大概在築建林錦公路時被伐。

大樟樹下,小路一分為二,右路下走入林,左路往坑下莆村。香氏先選右路,走20碼便到盡頭,那裏有一棵大榕樹,地上有燒過的香燭,說明它是村民的神木,但不算是許願樹。香氏在附近藏有炊具,1947年1月1日記一家在林中午餐,小孩吃燒香腸,飲熱可可。2月記此路可通向河畔,大抵穿越大榕樹後方灌叢便落到林村河右岸,此月份屬枯水期,孩子午餐後「便到溪裏,築堤捕蝦,全身濕透也樂透」。今日家長不容子女落河澗弄濕一斑衣褲,不要說濕透,遑論在1月,所以也難有樂透孩子。

鷺鳥林 香氏觀鳥紀錄

如果再涉水過左岸,便走入當時香港最大之鷺鳥林,香氏在5月對此有精彩觀鳥紀錄。鷺鳥林在1960年代被剷平,之後成為水務署辦公樓,鷺鳥被逼遷,現時落腳廣福道山邊樹林,人類不好好補償,反毀巢滅雛,要把落地生根的鷺鳥趕離鄉土,甚或種族滅絕,於心何忍?

香氏一家嬉水後回到大樟樹,行左路經坑下莆村,適逢桃、杏、橙、柚樹開花,「香氣四溢,足以蓋過豬與垃圾的臭味」。上到山丘頂林邊空地,是「二三十個小孩的遊樂場」,「我們倚樹而坐,看小孩遊戲。田鷚匆匆走過空地……北紅尾鴝很是耀眼,佇立枝頭。蝴蝶何其多」。此處也是「豬、狗、牛的覓食場」,博物學家香氏識別到,廣場四處長出有毒野草,推斷是因為無毒的都被家畜吃光了。

聽說有文青認為《野外香港歲時記》不是文學而不屑一顧,不妨讀一讀2月記在林邊空地所見這一幕:

聽到遠方那聲音嗎?是仙子在搖鈴?非也,是一群綠繡眼在遠方愉悅地詠唱。循聲回望,一陣大風吹得大樹枝葉窸窣作響,紅的、黃的、綠的殘葉,一塊又一塊掉落草茵。正恨綠繡眼已離我們而去,忽有一下淳美清音,如銀鈴聲響,接下來是清脆仙樂處處聞,那便是成群綠繡眼來到樹頂,一隻接一隻跳落低枝,紛紛混隨落葉而下,難以看清身影,轉瞬間便又一隻不留失去影蹤。

我讀過很多所謂文學作品,對近似場景的描述是「一群不知名小鳥在歌唱」。

南北包抄 一睹噪鵑

香氏及其鳥友在公用地兩旁樹林,記錄到多種在當時是新紀錄的稀有鳥種。香氏以頑童口脗描述兩名身居英軍將領的鳥友,在此「迷人地方」,為一睹神秘的噪鵑真身,在樹林使出南北包抄戰術。香氏一早見噪鵑安靜飛出樹林,但不通知將領們,任由他倆各自假扮鳥鳴,重複唱和,以為自己吸引到噪鵑回應,直至兩人相遇,「鑑於禮貌,我克制自己不去問……哪一隻布穀鳥先見到另一隻布穀鳥?」。歐洲報時鐘有一種富童趣設計,在正點會彈出布穀鳥並鳴叫,次數等同鐘數。布穀鳥即杜鵑科,噪鵑屬於其中一種。

以上種種,見得林邊空地帶給香樂思極大愉悅,在親子情、友儕樂、癖好癮、求知慾、審美觀上,皆獲得高度滿足,因為懂得休閒,他可以養足魄力,完成很多重要公務。反觀其他遊人,來此吃喝後,沒事好做,在20年前,向攤販購買綁了一隻水果的寶牒,擲上榕樹,以纏上枝條不墜表示心願會達成。空地上本來壯健優美的許願樹,變得冗贅病態,加上被香火所傷,終至塌下一椏壓傷遊人,才改成今日人造許願樹。由此可見,真正的休閒,有益於個人與社會及自然,是需要學習的。

文˙彭玉文

……………………………………………

掌故:保甲制度 守望相助

新界大埔林村,泛指大帽山與大刀屻兩山夾峙的狹長谷地,源自兩山脈的多條溪流匯合成為林村河,流經各鄉田疇,水源充沛,利便農耕。考古發掘證實了在青銅器時代這裏已有先民生活。在文獻紀錄中的則在南宋時期,來自福建的林氏族人來到這裏開墾。到了明清期間,更多村落發展起來,包括張氏、陳氏和鍾氏等,其中有屬於「本地」,也有「客家」的,組成林村鄉的不同氏族。

清初復界不久,在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編的《新安縣志》,「林村村」屬於新安縣六都,尚無其他村落的紀錄。在康乾年間,清廷多次鼓勵客籍前來開墾土地,林村谷被各氏族發展為26條村。為了守望相助,他們依朝廷的保甲制度,把林村鄉按戶分為六甲,鄉約以「六和堂」為核心。

在乾隆年間,林村鄉經濟發展已具規模,為了保佑商旅和林村鄉民,他們計劃建築天后廟。據說建廟初期,經費不足,幸獲途經之大埔頭鄧氏慨捐巨款,使廟得以建成,廟內懸掛的乾隆三十六年(1777年)洪鐘,便是當年文物。同時,林村鄉的「六和堂」,也以天后廟為鄉政中心,排解村務糾紛。

「許願樹」傳說

自天后廟建成後,林村鄉訂下十年一屆太平清醮,用以酬謝神恩,兼祭幽靈。其間鄉民齋戒沐浴,禁止砍伐林木和殺生,並聘請戲班公演粵劇,人神共樂,這個古老傳統相沿至今,成為了維繫村民和海外鄉親的聯誼盛事。

在天后廟旁的許願廣場,是源自廟側的「許願樹」,據說當年有善信憑夢境尋到這裏,在廟側的大樹拋上「寶牒」後,許願得償。經過多年發展和宣傳下,四方善信和遊客在新春期間,紛紛慕名而來,使之成為香港旅遊景點之一。

文˙ 沈思

【Ways of Ruralist Seeing(31)】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