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話題:國安法前後,反修例運動支持者怎樣轉變了?

文章日期:2020年12月27日

【明報專訊】自2019年爆發的反修例運動,到了今年初,因為疫症肆虐和種種原因迅速靜止下來。當然,很多運動支持者仍然努力以各種方式延續抗爭能量,但是在客觀環境下,大規模動員難以復見。今年6月,北京制訂《港區國安法》,往後再有立法會議員被取消議席,同時大批曾經參與反修例運動的示威者被起訴、定罪,社會瀰漫不安氣氛。對特區政府來說,遏止了大規模動員或許能夠讓香港社會「重回正軌」,但事實是否如此?支持運動的市民經過了大半年再沒有大型動員的日子,同時面對港區國安法帶來的動盪,他們的政治和社會態度出現了什麼轉變,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今年4月,筆者二人跟6017名曾經參與反修例運動的市民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的整體政治和社會態度。到了10月,我們邀請他們再做一次問卷,希望以追蹤調查方式,了解港區國安法生效後,他們的態度有沒有顯著轉變。第二輪調查共有3404人回覆,作為今次追蹤研究的樣本。受訪者流失率為43%。

在用作追蹤調查的樣本中,男性佔大概一半(53%)。30歲或以下、31至50歲、51歲或以上分別佔23%、50%、27%。另外,在問卷列出的11個反修例運動的大型遊行或集會中,32%曾經參加當中最少4個;31%曾經參加5至7個;37%曾經參加超過8個。我們從五方面簡述今次追蹤調查的結果,在五幅圖表當中,空心圓形圖示是第一輪的結果,實心圓形圖示則是第二輪的結果。黑色代表結果有顯著上升,紅色代表顯著下降,灰色則代表兩輪結果的差異未達統計顯著度。

(圖一)政治參與及政治效能感

首先,由於過去大半年社會面對疫症,加上各種抗爭活動都受到打壓,我們集中在政治消費方面了解受訪者在政治參與的轉變。從圖一所見,4月和10月,受訪者「支持黃店」的熱心沒有顯著轉變,不過「杯葛藍店」的次數則比4月時稍為下降。雖然數字上是下降了,但4.45畢竟是很高的數值,即大部分受訪者仍然是「頗多」或「經常」「杯葛藍店」。問受訪者「假如疫情過後有大型遊行繼續爭取運動訴求,你有多大機會參加?」比較兩輪調查,受訪者整體上認為自己會參加的機會是低了。另外,在第二輪調查,受訪者的內在效能感(internal efficacy)稍為上升了,集體效能感(collective efficacy)卻顯著下降。換言之,經過了半年,運動支持者比以前更認為自己懂得政治事務,同時更不相信集體行動影響政府的力量。

(圖二)關注時事資訊

在第二輪調查,受訪者明顯比以前更關心香港政治。然而,這並不能體現於他們接收和轉發時事資訊的習慣。比較4月的時候,他們比以往少了透過各種媒介接觸時事資訊,包括傳統媒介和互聯網。同時,他們都明顯地比以前少了在社交媒體發表和轉發關於社會運動的看法和信息。

(圖三)政治信任度

在第二輪調查,受訪者對特區政府、政黨、立法會議員、律政司的信任度都下降了。對警察和中央政府的信任度則沒有顯著變化。純粹從統計的角度看,受訪者對後兩者的信任度本來已經很低,顯著下降的空間十分有限。不過,他們對法院的信任度則顯著上升了。在第二輪調查,法院甚至上升至成為整個政府體制中,信任度最高的部分。

(圖四)家庭與人際關係

經過半年,受訪者感覺到無論跟社交媒體的朋友,還是現實中的家人、朋友、同事的政見都變得比以前更一致。然而,他們跟朋友、同事、同學都比以前少了討論時事。人際信任度方面,第二輪調查的結果顯示,他們比以往更信任家人,但是對一般認識的人,信任度則下降了。

(圖五)對未來的看法

從4月到10月,受訪者對未來全面地變得悲觀。無論是香港的政治狀况、經濟狀况,還是自己家庭的生活質素,受訪者都認為五年後會比現在變得更差。

總結:對體制僅餘信任繫於司法系統

概括今年4月至10月之間,運動支持者的政治和社會態度轉變,有一些發現是預料之中的,例如對未來更悲觀、更不信任政府,都不令人意外。值得留意的,當然是他們對法院的信任度稍為上升了。過去一段日子,法院審理與反修例運動相關的案件,固然有不少引起爭議判決,但是在運動支持者的觀感中,法院仍然是相對能夠合乎期望的運作的機構。現階段的結果尚未能反映由「指定法官」審理與港區國安法相關案件,會怎樣影響到公眾對法院的信任度,但這個調查的結果,起碼反映出,現時對支持運動的市民來說,他們對政府體制的僅餘信任,基本上只繫於相對獨立的司法系統(不包括律政司)。

另外,正如大部分沒有具體成果的大型抗爭,運動支持者在運動後稍為出現了政治疲勞的情况。即是說,他們可能因為一時灰心、情緒上難以負荷等原因,少了參與政治、少了接觸時事資訊、少了在社交媒介發表政見,也少了跟身邊的人討論政治。而這種政治疲勞當然也有很大可能源於他們的集體效能感大幅下降。但更重要的是,受訪者在個人態度層面,其實沒有真的對政治變得冷漠,例如他們的內在效能感其實稍為上升了,而他們也變得比以往更關注香港政治,只是不再跟以前同樣熱心地體現在參與政治、討論政治等行為上。同時,經過了由4月至10月各種重大的政治衝擊,運動支持者都感到身邊的人在政見上跟他們變得更一致,這種共同感或許是避免他們趨向冷漠的重要因素。

稍現政治疲勞 沒變冷漠

最後,受訪者對身邊認識的人信任度略為下降,或者是值得留意的情况。當然,我們不需馬上把這個結果理解為港區國安法的影響。更大可能是,在大型抗爭後的政治疲勞狀况中,儘管一些運動支持者的內心仍然熾熱,但眼見身邊認識的人少了參與和討論政治,對他們將來是否還是抗爭路上的同路人感到疑惑。而這個研究結果對了解反修例運動後的休止狀態最大的貢獻,在於它反映出經過了過去大半年的疫症和政治動盪不安,運動支持者在行動上出現了疲態,但人心未死,一刻的低潮並沒造成廣泛的政治冷感。

文˙鄧鍵一、袁瑋熙

美術•胡春煌

編輯•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