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學時代:手繪插畫食譜 跟足神還原? 自學畫畫開心最緊要

文章日期:2020年12月27日

【明報專訊】大家有沒有看過日本插畫家高木直子的「一個人系列」?她用可愛的插畫配以文字,記錄自己既簡樸又偶有「蝦碌」的東京獨居生活故事,為讀者帶來滿滿共鳴。記者去年曾經書寫自己在劏房獨居生活的系列,當時亦心想如果我懂得插畫該有多好?一定可以令報道顯得更活潑生動。

最近聽前同事提起台灣有一個收費網上課程平台,在瀏覽時發現只需付54港元就可以上一課手繪插畫食譜課程,於是決定挑戰看看。結果顯示,原來只要掌握繪圖步驟,食譜插畫還原度超過九成!而本地美食插畫家Alison Hui則分享,自學畫畫的重點在於畫自己想畫的東西,因為畫得開心最緊要。

■記者實測

學識時間

影片:20分鐘

實測時間:2.5小時

成果:都畫到九成似!

影片:【療癒感手繪插畫食譜】(Hahow)

這個網上影片課程分為4集,合共20分鐘,收費為54港元。

第一集:

傳授繪畫食材與鍋具的基本線條技巧,原來繪畫任何食材或物件都可以依照類似規則——由外至內。

一、先畫外觀輪廓(課程以青椒為例子);

二、畫內部構造,記緊畫出物件厚度、用斜線加上陰影,加強立體感;

三、畫出物件的不同角度,可令插畫更生動。

疑難1:用鉛筆OK?

因為沒有信心,記者在畫第一幅青椒時只敢用鉛筆,但畫出來的作品,感覺好不專業。跟隨教師使用水性原子筆後大膽下筆,效果明顯好得多。

疑難2:煎蛋總是畫不好

畫了好幾次平底鑊煎蛋總是畫得不像,比例怪怪的。最後在網上找真實圖片依樣畫葫蘆,才比較能夠掌握比例。

達人建議:落筆前觀察形狀 掌握比例

Alison指出,不論題材,畫畫最基本是要在下筆之前先觀察主體形態,例如初學者可視乎食物形狀分成圓形、正方形或三角形,會較容易掌握比例,例如蛋撻呈圓形,就用畫十字方式去畫一個圓滿的橢圓形,而麵包則是長方形盒狀,先畫好麵包正面,繼而嘗試其他角度,「一開始找些你有信心拿揑到的角度去畫,再轉其他角度,才不會畫得好挫敗,然後放棄」。

第二集:

示範食譜的草稿編排和過程,食譜分成三部分,主題、材料和煮食步驟,今次以番茄炒蛋食譜為例子:

一、主題:在顯眼位置用粗體畫出菜式名稱

貼士:感受食材特性設計字體。影片中用圓潤字體畫出「番茄蛋」三字,用鋸齒狀畫出「炒」字,象徵炒菜動作

二、材料:先畫主要食材,再畫調味料

貼士:如畫作橫向,繪畫次序應由左至右,較易閱讀

三、步驟:清晰表達前因後果,例如切番茄,要在同一畫面出現三個元素:完整番茄、切片番茄和使用的工具

貼士:用簡單線條交代複雜動作,例如用箭頭標示方向、用弧線標示旋轉

疑難3:插圖尺寸細,無法用弧線順利交代打蛋的旋轉動作

達人建議:畫大好過畫細 插圖尺寸細更考畫功

第三集:

教導如何為食譜設計出角色和情境,老師提供了4個靈感來源,包括:

一、料理功用(如番茄炒蛋變成少女,象徵吃了會變漂亮);

二、食材配搭(鹹蛋苦瓜挖苦式對話);

三、享用料理感受和口味(皮蛋瘦肉粥是浸溫泉中的皮蛋);

四、異國文化特色(泰國菜畫金象)。

最後一集:

說明用木顏色上色的技巧:

第一層以淺色打底、第二層加深色彩、第三層在暗面加重顏色,竅門是菜式外的碗碟、餐具配色使用暖色系。

達人建議:深色托底點睛

每個插畫家風格不同,影片畫的是可愛畫風,今次請教的本地插畫家Alison Hui則走寫實水彩風。記者找來一張番茄炒蛋實物相片,Alison馬上下筆,用筆利落地畫出橢圓形瓷碟,接着拿出水膽筆沾上黃色顏料,直接畫出雞蛋,接着是番茄、青葱與洋葱,還為光位留白。記者驚訝道洋葱在哪?她指着相片:「這些淺淺哋的橙色。」原來不消幾十秒鐘,她已經觀察到這碟菜的不同材料和色彩結構。她分享畫食物的點睛位是在最後加入深色托底,例如用藍、啡、紅三色溝出深色,為蛋加上陰影,「對比度愈大,美食愈pop出來」。

睇片自學後……記者自畫 蛋撻 fail!

記者在看完上述影片自學後,嘗試將學到的技巧應用於畫蛋撻,卻發現畫得極醜。Alison網頁中的蛋撻極美,當日示範時,不消10分鐘便完成畫作。「蛋撻我畫得太多了,是因為我之前經歷了好多次畫好多個咖啡杯,而蛋撻的圓和咖啡杯的圓是一樣的!」

步驟:

一、用鉛筆打十字畫出合比例的橢圓形;

二、在橢圓形外圍多畫一圈作為曲奇皮,裏面的邊窄些,靠近自己的邊厚些;

三、畫餅底完成草稿;

四、以針筆勾線;

五、以水彩先淺後深地上色。

Alison和記者齊齊坐在佐敦咖啡店畫蛋撻時,記者一度說想要放棄,覺得自己畫得實在太醜,但好深印象是Alison用朋友的口脗建議道:「不會呀,你可以用深啡色點個曲奇皮就會更加立體;你可以用深啡色勾番條邊就搞掂。」

記者亦因此抱着「盡力完成吧」的心態畫完畫作,而在經真人指導後,記者筆下的蛋撻美味了很多(圖右)!因而令記者深深感受到「不要打定輸數,說自己不行」!

■達人分享

學畫自行探索 不必跟死規矩

Alison Hui去年出版了香港大牌檔、茶餐廳美食手繪書《香港尋味》,記者曾經在其網頁上見過一張蛋撻插圖,至今一直念念不忘那個蛋撻看似非常美味。

Alison分享自小學開始喜歡畫畫和上美勞堂,「對我來說(畫畫)是好平常的事,有些人的小動作是無聊時會玩頭髮、玩手指,我就是畫畫,一有支筆在手,覺得悶就畫下畫,是一種……壞習慣」。

每個人適合的學畫方式都不盡相同,她說大多數傳統學派提倡畫家要有一定基本功,包括學好素描與食物繪畫,掌握到光暗與比例才可進階,但她則自問怕悶,從不喜歡上課學畫,而是喜歡拿着畫簿自行探索。「因為我覺得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風格和規矩,有些人可能因為有太多規矩而導致失去興趣。而且我覺得有些人好容易受到老師打擊,或者覺得自己滿足不到老師要求,就等於不會畫畫。但可能只是老師那套方式不適合你,不代表你畫不到下去,所以要對自己開放些,不要對自己太苛刻。」

她自學的方式則是在大學畢業後自己出國旅行,開始用原子筆速畫建築與風景;2014年到墨西哥旅行就開始轉用水彩,從墨西哥回港後加入「速寫香港」,吸收本地不同速寫人的畫畫技巧。她覺得學畫方式不重要,最重要是畫得開心,保持對繪畫的熱情,「所以第一件事是挑選自己喜歡的東西去畫,可能一日畫一個食緊的下午茶。第二是找一些你畫極都畫不好的地方,繼續挑戰自己,然後再比較每一次有無進步,或者研究如何可以再進步多一些。我覺得這個逼自己進步的方法,比起複製老師的畫法,對我而言滿足感會大一些」。

■文化分析

影片付費或免費 始終難培養美學

本欄之前一直都是觀看免費教學影片自學才藝,到底付費上堂有何不同?真的成效更大嗎?記者最大的感覺則是在信用卡付款之後,立馬會出現一種上課的正式感,伴隨着一股無形的壓力,不知怎地好想逃課!有別於以往觀看免費教學影片時,好隨意就按下播放掣,這次記者是準備好紙筆、顏色筆、筆記本,束起頭髮,才按下開始,感覺要認認真真地上一課!

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訪問學者林國偉卻說觀看免費與收費影片自學,實際上運作模式相似,「看YouTube或facebook影片,平台的生存模式是用戶去分享和按讚,其實都是一種數碼時代的勞工來,我們都變成一種勞工,我們沒付錢,但其實是在投入時間和勞力。有些平台沒有社交網絡功能,要你真正付費學習,其實兩者都是相似的,都是要先付出一些東西去換取影片」。

林國偉認為付費自學的成效理應比免費學習高,但問題在於影片的目的始終是學懂一個技巧、達成某種結果和任務,與長期在大學或高等學院學習不同,後者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哲學與美學。「這些影片是可以學到技巧,但最後都是要take it offline(在現實生活中持續學習),才可以有長期效應,否則半年後你未必記得技巧怎做,亦肯定培養不到做畫家的哲學和美學。」

文˙ 彭麗芳

{ 圖 } 鄧宗弘、彭麗芳、影片截圖

{ 美術 } 胡春煌、張欲琪

{ 編輯 } 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