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多少香港人每日追看韓劇、聽K-pop、食韓國菜,我們印象中的首爾是繁華高樓與高科技都市,但最近由駐香港韓國文化院舉辦的相片展覽「心繫首爾」則揭露,首爾的現代化面貌只是在短短50年間建成,連現時豪宅林立的江南區和松坡區,在1980年代仍是遍地農田與破屋的鄉郊,照片叫當地年輕人驚訝。
而教香港人意外的,或許是與本地宣傳旅遊機構一味唱好香港相比,這個韓國官方宣傳文化機構所主辦的展覽,竟讓參展的攝影師直接批評城市發展的冷酷空洞,並訴說對舊首爾的無限追憶。駐香港韓國文化院院長朴宗澤解說,比起亮麗外殼,更希望香港人認識真正的首爾。
12攝影師 40年首爾歷史
雖然經常到訪PMQ,但記者卻不知道駐香港韓國文化院就位於此處B座6樓,平日會開放給市民參觀。展覽入口處設有一道粉紅色打卡牆,讓參觀者留言寫下自己到訪首爾的回憶。細看留言,記者即時被逗得哄堂大笑,因為參觀者表露出對韓星的濃烈深愛。
問:和誰到訪?
答:鄭容和:)2021。
問:去做什麼?
答:想整容,叫我天水圍全智賢。
展覽策展人Hansol Woo介紹,今次共展出12名生於不同年代的韓國攝影師的62張首爾照片,照片橫跨由1960年代末至2013年。展覽分別在3處地點展出,6樓主要展出上世紀70、80年代的首爾舊照,可見現代化發展初期的新舊融合衝突場景;7樓展出近年首爾高樓、公寓、河濱與生活日常,窺探城市化下的問題與現况。而位於PMQ A座S414單位只展出兩張照片,是攝影師安世權的《月谷洞》系列,展示2005和2007年月谷洞重建項目的破壞與建設。
一、中年男子穿韓服 逛百貨公司
一幀黑白相片中,幾名頭戴紗帽、身穿韓服的中年男子在首爾美都波百貨公司逛街,顯得格格不入。記者問他們手持的是長劍嗎?Hansol Woo搖頭笑說是煙槍。照片是洪淳泰1974年作品,當時的首爾正從工業化轉向現代化。
洪淳泰於1930年代的首爾出世和成長,在韓戰爆發時的某一天,身穿校服的他在街上突然被軍隊捉到前線當兵。韓戰結束,他繼續學業和接觸攝影。在他鏡頭下,1970年代的舊首爾,可從商場櫥窗和行人服飾見證強烈對比,人們雖然經歷着巨大的時代轉變,但人們是快樂的。
洪淳泰曾於訪問中說,那是人性化和溫暖的時代,當時沒有人擔心私隱,每次舉辦相展都會有被攝者問他索回照片,為自己入鏡感到喜悅。反觀現在的首爾卻如沒心的石屎洞穴,人們和朋友、鄰居沒有交流,亦令攝影師攝於現在的照片顯得沒有意義。
二、北村韓屋 如無演員的舞台
照片中昌德宮敦化門門前飄落皚皚白雪,景象寧靜淒美。旁邊是一幅幅攝於韓屋巷弄的照片,猶如劇照。遊客到訪首爾總會到位於景福宮與昌德宮之間的鐘路區北村韓屋村一遊,在一排排韓屋前方留影,我們總以為市內保留着不少歷史痕迹。
但韓屋攝影師韓靜湜卻說,他在1970年代末開始拍攝首爾,仍見到一些舊日痕迹,但現在已消失,照片中的場景亦不復存在。「可悲地見到桂洞和嘉會洞,即所謂的鐘路區北村地帶新建成韓屋,這些韓屋就像沒有演員的舞台。『韓屋保育區』的說法是誤導的,這些是新建、新簇簇的屋,而不是原有、長久保存的韓屋。韓屋和北村都要有人居住才有溫度。」
韓靜湜說首爾是他的家鄉,但他所說的是舊首爾,「這樣說來,我需要承認我是其中一個流離失所的人,我曾經寫過時間的距離比空間的距離遠很多很多,地域上與家鄉的距離還是可以抵達,但你永遠回不去昨天」。
三、江南 從破落鄉郊到豪宅區
現在的首爾江南(即江南區、瑞草區和松坡區三區)是富人居住的超級豪宅區,今次展覽展出攝影師金基贊鏡頭下的1980年代江南地區,竟是破落鄉郊農地,Hansol Woo說韓國年輕人見到這輯相片亦表示震驚。
金基贊於1970年代中搬到松坡區蠶室定居,他經常在附近地區散步蹓躂。他記得某日經過一個墳墓,發現地上倒臥一塊破裂墓碑,泥土與墓塚亦倒下,後來這一區建成愈來愈多公寓,一些矮山被機器打碎,原本從山邊探出頭來的太陽被大廈遮蓋。他在1980年代開始記錄江南區與松坡區,見證江南區和松坡區為了1988年漢城(首爾舊稱)奧運而加速發展,奧運場館正正坐落於蠶室。
Hansol Woo解說,其實攝影師當時只是想記錄家鄉的變化,豈料此處竟變成韓國最富有地段。蠶室現時是大型娛樂設施「樂天世界」的所在地。
四、獨裁下的敵對與疏離
今次展覽中,一張攝有晚霞的67號巴士背面照片吸引着記者的目光。67號巴士有特別意義嗎?Hansol Woo說,從攝影師具本昌的圖錄中似乎可以找到線索:「巴士都被晚霞填滿。迎接一天的結束,大家去哪裏與誰見面呢?雖然有人選定路線搭乘巴士,不是也有還沒定好去路的人嗎……」Hansol Woo推測巴士路線號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攝影師按下快門時的晚霞、巴士,還有坐在巴士上的市民,這些都反映攝影師的想法。
具本昌在12名攝影師中名氣最大。他在首爾長大,1979年到外國留學,6年後回國感到高速發展下的首爾非常陌生。具本昌曾說,那時候人們對於鏡頭非常敏感和敵對,因為當時社會處於獨裁統治下(全斗煥在1980至1988年間執政),瀰漫着威權氣氛。因此在展覽中攝於1980年代的照片都是歪斜,而且不見人樣。
五、主辦奧運 躋身國際都會
1980年代的首爾湧現播放荷李活電影的戲院,人們穿起西式婚紗結婚,而1988年首爾主辦奧運,象徵這個地方真的一躍成為國際大城市(Mega City),當年約30歲的攝影師李甲哲參與了首爾的奧運街頭巡遊,攝下奧運吉祥物老虎Hodori。他記得那時的首爾,在社會上推行很多倡議活動,包括提倡等候巴士要排隊、維持公廁整潔,韓國人都知道那是韓國朝向未來的發展。
但李甲哲在後來的訪問說,他當時感覺孤獨,亦很妒忌有錢人,因為他從晉州市高中畢業後,隻身來到首爾升大學修讀攝影,既沒錢也沒有住所,有時要寄住朋友家;有時睡在南山公園的椅子上,「對我而言首爾是the land of strangers」。
六、消逝的光芒
今次展覽中的12名攝影師雖然生於韓國各地,但都十分熟悉首爾。因為自韓戰後政府大力推行工業化,1960年代末則轉向發展現代化。1969年韓國歌手金惠子所唱的《首爾讚歌》大受歡迎,首爾象徵進步和未來,全國人都紛紛湧進首爾。
1968年生於井邑市的安世權同樣嚮往首爾,自17歲開始,他每年學校假期都會到首爾,他眼中的首爾是無數的地盤,他記錄了市區重建計劃的前後對比,月谷洞燈光熄滅、淪為廢墟。香港人看到作品,或會覺得攝影師似在控訴城市發展的缺乏人性,但Hansol Woo說在她記憶中,月谷洞的發展並沒有遭到居民大力反抗,「你要明白首爾其實一直以來都是由政府主導發展的地方」。
七、《首爾讚歌》 未圓的夢
展覽中2000年代的照片包含了更宏觀的城市風景,從遠處拍攝正是意味建築物變得愈來愈大吧?例如方炳相照片記錄了漢江附近休息的市民,李恩鐘照片記錄首爾隨處可見的公寓村等,還有一棟棟商業摩天大廈。
到底首爾最獨特的地方是什麼?朴宗澤說,現在的首爾是在短短50年間從無到有,比起香港、紐約等大都會於更短的時間內建成,因此現在的韓國年輕人適應能力甚強。但這些年來,韓國人有變得比較快樂嗎?1960年代的《首爾讚歌》有沒有實現? 朴宗澤坦言,雖然香港大概亦面對同樣處境,但在首爾生活是持續的、激烈的競爭,1960年代首爾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機會之地,而現在的韓國則夾雜着戰後嬰兒退休潮、老人急劇增加、就業和住房困難等社會問題。但儘管如此,人們還是傾向在首爾一邊競爭、一邊尋找自己的未來。「我認為《首爾讚歌》應該是我們還未實現的、對未來的夢想。」
朴宗澤說,每年都有很多香港人到訪韓國,但大多是集中體驗韓國潮流文化,他希望透過今次展覽,可讓香港人了解和思考真正的首爾是什麼,「攝影師雖然以各自的視角捕捉首爾面貌,但我覺得共同點都是希望首爾能成為更加人性化、溫暖的地方,希望香港市民一邊看着首爾過往及現代的面貌,一邊想像首爾未來的樣子」。
「心繫首爾」
日期:即日至3月20日
地點: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 B座6至7樓、PMQ A座S414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