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壇已死? 集樂人之力 起死回生

文章日期:2021年02月19日

【明報專訊】今年1月,叱咤頒獎禮過後,主流樂壇出現了一首歌,名為《樂壇已死》,回應坊間對樂壇的質疑,過程中不少歌手及樂手傾力襄助,歌曲在短短15日內派台,製作團隊及不少樂壇中人感到鼓舞,但也有網民批評歌曲是「情緒勒索」。另一邊廂,同樣是1月,一班有心人更新了為香港獨立音樂而設的免費串流平台「indiecast.fm」,當時在網絡上廣傳,訪問時他們卻表示「樂壇應死」。在主流樂壇、獨立音樂世界所見的香港音樂圈,原來問題各有不同。

(註︰本版相片受訪者按拍攝需要暫除口罩)

《樂壇已死》是2021年1月4日開始的計劃,由小克填詞、吳林峰作曲、王雙駿編曲,希望回應樂壇已死的說法。整件事由小克在社交平台表示想寫關於「樂壇已死」的歌曲開始,吳林峰表示已在寫同一主題的旋律,兩人一拍即合開始創作,第2日王雙駿加入,並找各友好樂手埋班,第12日就完成了歌曲製作,第15日派台,第23日發布官方MV,現時已有超過23萬人看過官方MV了。

副歌歌詞是這樣的︰「香港歌手經已死/甩嘴走音兼無氣/企在原地/所有青春嘴臉/邊個邊個都沒有星味/嘆口氣/往昔金曲的歲月/哪可媲美/別再開收音機/沾污這大氣」。這些其實都是近年網民對新進歌手的批評,先講一兩句他們的表現如何,再以前人作比較。吳林峰舉了一個例子,有人留言,說獲叱咤樂壇生力軍金獎的歌手柳應廷唱歌時「嗌唱又走音」,然後用曾經拿新人獎的殿堂級歌手陳奕迅作比較;類似留言多不勝數,網民在留言句末總不忘加個「樂壇已死」的標籤,這就是歌曲製作團隊想回應的現象。

情緒勒索?撩交嗌?圍爐?

吳林峰說,1月1日舉辦的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是他第一次參與實體頒獎典禮,他見到很多人,熟悉和陌生的音樂人也有,有以前busking認識的音樂人,有很多出色的新音樂單位如SENZA A Cappella、The Boogie Playboys等,當日是他第一次感受到頒獎禮的力量。回家後他在網上見到「樂壇已死」的留言,因為「不忿」的情緒寫下這首歌曲。

王雙駿接着說︰「我䒐䒏的年代過去很久了。」他入行30年,不再像吳林峰般不忿,反而覺得憤怒的情緒是不對的。吳林峰說很多人很努力去創作,王雙駿就認為努力是必須的,而作品不夠好就是做得不夠好,不應該要人去憐憫你。問他有沒有留意到一些《樂壇已死》歌曲的負面批評,王雙駿最先想起,有人說這歌是「情緒勒索」,他不同意,他說吳林峰初出道「有團火」,所以觀眾感受到他的情緒,但他自己在歌曲製作過程中,感受甚深的其實是眾人義無反顧地加入計劃,一同成就這首歌曲,在聽到歌曲大合唱的部分,也感觸良多。

填詞人小克說,他䒐䒏的地方,是為什麼這個說法多年來一直存在,撇不掉呢?他認識很多努力的年輕人,而他也說歌詞中不少部分很「寸嘴」,一開始寫這主題的歌也是「撩交嗌」,當中不少反話,如歌曲的連接段歌詞是︰「要是年輕該死/別繼續拍拖/繼續見工/繼續結婚/繼續掃手機/別再唞氣」,對這位填詞人而言,是希望反映年輕人應有的自我和傲氣。他也留意到不少批評,指歌曲是音樂人「圍爐」的作品,他回應說如果歌曲加上兩個MV,都不能感動某些人,他也沒有辦法,他寫到最後只想為年輕人打氣,覺得他們面對的香港處境困難,比前人更甚。

娛樂選擇多 聽歌時間減少

回想製作過程,3人都認為相當神奇。過程中有很多人幫忙,例如填詞人黃偉文就替小克改過歌詞,王雙駿也在極短時間內找到義務幫忙的樂手及混音師等。這過程就收錄在製作團隊早前發布的「《樂壇已死》Behind The Scene 官方MV」,影片剪輯了歌手樂手如何加入製作,他們在幕後怎樣唱歌、錄音、彈奏樂曲、混音等。歌曲製作得如此快,樂壇怎可能已死?入行只有兩年的吳林峰說,親身進入音樂產業後,是不會覺得樂壇有「死」這個字的。在MV結尾,團隊給出統計,2020年不同數碼平台上架的本地歌曲,單曲共有855首,而專輯歌曲有1339首,同時也有過百首歌曲在不同平台誕生。王雙駿認為,現時做音樂的確困難,大眾有很多不同的娛樂,而人的注意力有限,可以花在音樂的時間愈來愈少,但作為專業的音樂人,遇上困難應該要想辦法解決。他們也打算延續此次樂壇已死的計劃,但暫時未能透露詳情。

那麼樂壇的問題是什麼?聽《樂壇已死》時,自然會覺得歌曲針對的是聽眾,王雙駿也說聽眾是樂壇的一部分,他會問,聽眾能否撇開成見聽歌呢?小克認為,香港社會缺乏美學教育,普羅大眾的審美能力、接受程度也較低,對於新創作比較保守;坊間詞評雖然多,但缺乏旋律、編曲方面的評論;而且有些說出「樂壇已死」的聽眾,未聽歌就先下定論,是不尊重創作者的努力。吳林峰就認為,對創作者而言,現在聽歌的途徑、串流音樂平台比以前多,歌曲要在平台上架也更加容易,其實發放歌曲的自由度是高了,如果不執著於將歌曲派上電台,要分享自己的音樂創作,現在是更容易的。

吳林峰舉出串流音樂平台的例子,包括大眾熟悉的KKBOX、Spotify等。當中KKBOX較多台灣歌曲,Spotify就較多歐美歌曲,那香港歌曲呢?礙於演算法,主流以外的歌曲在這些串流音樂平台上較難聽見。其實香港的獨立音樂圈也有一個串流音樂平台,是完全免費的,名字是indiecast.fm。這本地獨立音樂分享平台由Victor創辦,團隊成員包括Hugo和Mann等,既有網上版,亦有iOS及Android的應用程式。他們在1月的時候更新了平台,當時不少人在網上分享。

設獨立音樂平台 擴闊觀眾群

Victor說這個平台早於2015年成立,當時比較像是一個「音樂資料庫」,2019年,他們見到香港本土意識抬頭,希望做好這個平台,就邀請了平面設計師、程式設計師等加入團隊,還有Hugo和Mann負責訪問樂隊,寫文章記錄香港的獨立音樂,並在平台及社交平台上發布。適逢2020年的疫情,眾人有更多私人時間,便計劃更新網站及應用程式。更新後,應用程式中提供不同分類的音樂,有用音樂類型、風格、情緒做的歌曲分類。在2020年,共有1000多首歌曲上載至indiecast.fm,2021年更新平台後,Victor透露,已有超過9500名聽眾登記為用戶。

3人認為獨立音樂的精神是「自己做自己的音樂」,這個平台就是一個遊樂場,讓聽眾可以像尋寶一樣發掘風格少有的歌曲。對於小本製作的新樂隊及獨立音樂人而言,這個平台不用繳付上架費,手續簡單,所以上載歌曲的門檻比其他串流音樂平台低;觀眾也可免費使用平台。他們希望可以讓聽眾「離開耳仔的comfort zone」,所以準備有趣的音樂分類及歌單之外,程式也不會用演算法計算並推介用家會喜歡的歌曲,聽眾可以更易聽到不同類型的音樂。他們的目標,是希望藉這個平台成就本地的獨立音樂。

「樂壇應死」 音樂講求「真」

對於香港音樂的問題,Victor、Hugo和Mann較多留意香港的獨立音樂圈,因為它的觀眾群更小,他們認為需要更多的音樂基建去支持獨立音樂發展,串流音樂平台之外,也需要音樂媒體,他們舉例說,近年冒起的網上音樂媒體OC2S等,都希望可推廣香港獨立音樂,擴闊觀眾群。問到他們對主流樂壇的看法,他們大膽說「樂壇應死」,針對的是沒有心做音樂,只想進入娛樂圈追名逐利的藝人和這個風氣。

在他們眼中,獨立音樂是關乎創作的,由零開始做自己喜歡的音樂。這一點,與《樂壇已死》製作團隊的說法未必不同。訪問期間,王雙駿常常強調要創作好的音樂作品,最重要是有心,是作品中的「純粹」和「靈魂」。《樂壇已死》雖然被評為情緒勒索,但也是創作者感受的真實呈現。indiecast.fm團隊提到,近年主流音樂的聽眾也更着重歌手或創作者有個性,所以音樂風格上比以前百花齊放,而獨立音樂講求的是「真」。除了改善香港的音樂基建、音樂媒體、美學教育之外,兩團隊不約而同提到的這個「真」字,或許可以是香港音樂追求的一種美學方向?

●《樂壇已死》

官方MV︰youtu.be/WrcjKTXOpHE

Behind The Scene 官方MV︰youtu.be/onT86FU0KY4

「Indiecast.fm」本地獨立音樂分享平台

網址︰indiecast.fm

文:胡筱雯

編輯:蔡曉彤

美術:張欲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獨立音樂 串流音樂平台 樂壇 樂壇已死 叱咤頒獎禮 文化力場 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