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陪診服務 豈止是陪伴等候

文章日期:2021年03月14日

【明報專訊】早前一名有長期病患的六旬病人在廣華醫院等候上病房期間離世,由晚上10時多職員首次呼叫無回應,到翌晨5時病人被發現失去知覺,中間長達近7小時,令人不禁哀慟。如果有人一直陪伴在側,情况會否不一樣?市面上一直有長者陪診或護送服務,政府資助的護送服務收費低至每小時5.4元,平均輪候時間約10個月,而據消委會2018年報告,全港有超過30間自負盈虧或私營機構提供陪診服務。但要陪診員陪長者等通宵可行嗎?陪診員的服務範圍包括什麼?究竟要怎樣的制度和措施配合,才可令更多長者得到陪診服務呢?

陪診員的日常

「早晨!」陪診員呂姑娘向74歲余婆婆打了一聲爽朗招呼,她要陪婆婆從柴灣住所到東區醫院覆診。在出門前仔細確認婆婆狀况、檢查過證件和文件齊備後,扶着婆婆的手出發。乘搭升降機時,呂姑娘溫柔地問:「你想我挽你手,還是你挽我呀?」婆婆笑笑回答什麼都好。

雖然只是15分鐘路程,但婆婆雙腳行動不太方便,需拄拐杖,樓下報紙檔姐姐幫忙揮手,喚來一架的士。下車後,呂姑娘安頓好婆婆坐在靠椅等候,即敏捷地推着醫院輪椅回來。「我開車啦!」每次推動輪椅之前都會先細心提醒。

覆診前1小時要先照X光。婆婆須更換紫色長袍等候,姑娘細心地為她蓋上外套擋風。之後純熟地為婆婆作覆診登記,有條不紊地帶婆婆量血壓、度高與磅重。咦!為何是呂姑娘站在體重磅上?原來她在測試體重磅是否運作正常,避免婆婆辛苦地從輪椅站起來,卻發現體重磅壞掉。

「今日一單,我做了(陪診員)11年了」,呂姑娘蓄一頭清爽短髮,身穿粉紅印有「Life is good」字樣的T恤說:「有時和家人來醫院或診所,見到長者拿着一堆覆診紙,表現徬徨,就會開口問問有什麼可以幫忙。無錯,護士是會逐張說明,但這麼多張,任誰都聽不明白,而且紙條的字又細。後來見到廣告說機構請人,覺得這份工作都有意思,就來試試。」她本身做飲食業,但因職業損傷周身痛,後來考獲起居照顧員資格,現時是長者安居協會「一線通管家易」長者照顧員,以兼職形式每周約做陪診員一至兩次。

半個心理輔導員

陪診期間有很長時間都是二人並坐閒話家常,等候叫號碼。在聊天中,記者感覺到呂姑娘的幽默、細心與溫柔。她會問婆婆喜歡吃什麼,兄弟姊妹的故事,以前的工作,關心她的病情,「難忘的故事?其實過程中是有好多點點滴滴,始終都幫到他們,家人也好和受照顧者都好。有時要同時做半個心理輔導員,婆婆有時心中不開心,但在家中有口難言。和我一起幾小時等看醫生,婆婆把話說出來,感覺又會好好多」。而這數小時,其實也是家人的唞氣位,作為照顧者,和被照顧者24小時同處一起,彼此壓力都不少。

說到做陪診員的竅門,呂姑娘說很重要一點是在陪診前一日要先和家人溝通,了解病人能否清晰告知醫生自己的病情或需要,亦需要清楚記下家人想向醫生查詢的事情,以及將醫生的說話轉告家人,充當一個溝通橋樑。

等候1小時,看診5分鐘,她們二人都說今次等候覆診速度算得上很快。但在拿藥單時,護士告知原來醫生安排婆婆在當日下午3時45分回到醫院打針。雖然預定的陪診服務時間已過,但呂姑娘馬上詢問婆婆意願,致電婆婆女兒查問有無需要繼續陪診服務,確認繼續就和婆婆一起去婆婆喜愛的茶餐廳午膳,靜待打針時間。

突發狀况「執生」

須具醫護支援資格

長者安居協會「一線通管家易」管家服務主管許嘉豪接受電話訪問說,長者陪診服務經常遇上突發情况,例如是覆診醫生說要即日入院,看醫生的時間比預期長,醫院突然說覆診要改期等,因此陪診服務的難題是較難提高營運效率。而對陪診員的要求亦不低,因為並不只是單純帶病人看醫生後回家,而是需要具備專業醫護支援人員經驗和資格,才能執生的任務。

談到廣華醫院發生的悲劇,協會稱因事件已進入調查程序,不便直接評論。但以協會服務而言,如果長者看診時間比預期長,陪診員亦會聯絡病人家屬意願,問要不要繼續提供服務,如家人希望繼續,一般情况下陪診員會一直陪伴長者,即使是通宵留守。協會陪診服務的大原則是點對點,即從家裏開始,就會送長者回家才結束服務。

陪診需求殷 須提前3、4天預約

長者安居協會自2009年起提供管家易服務,服務涵蓋上門清潔、長者照顧和陪診服務等。許說長者陪診服務需求甚殷,每年平均提供服務次數達3500次,即每日平均9次,每節服務3小時以上。「我們人手都夠的,除非是好急或好極端(要行8層唐樓樓梯兼搬輪椅)的陪診要求,否則基本上所有陪診要求都會盡做,但最好提前3、4天預約。」現時協會有超過300個前線員工,全部都是彈性上班的兼職員工,約一半可提供陪診服務,他們均有醫護支援人員資格。他們的服務以3小時起跳收費285元,其後每小時收費85元,服務時間外之收費為每小時額外加25元。協會現時正進行一個慈善計劃,即日起至今年6月底,為經濟有困難的長者、長者病患者或殘疾人士免費提供管家易服務。

私營機構:

陪診服務欠缺支援 未被普及

據消委會2018年報告,查詢了14間私營陪診服務形式,各間服務時間內每小時收費由62元至160元不等。細看機構名單,其中一個名字有趣的公司,名為「我陪你」,原來是80後IT人胡瑋彤與朋友在2015年創辦的社企,標榜設有應用程式,讓用家即使無法陪同老人家看診,都可以在應用程式得知長者是否已到了醫院,前線的陪診員亦會在App中詳列醫師囑咐、藥劑使用說明等,令家人更安心。「當初成立是因為陪診員沒有發牌制度,而之前因為婆婆中過兩次風,需要聘請一些freelance陪診員,但質素參差,試過一些不好的經歷,因此深感照顧者要找好幫手並不容易。」胡瑋彤說。

可惜由於4名創辦人中有2人決定移民,一些主力陪診員亦打算離港,公司在去年無可奈何下決定結業。而且,她提到去年7月本地安老院舍曾經爆疫,更曾有陪診員確診,考慮到公司約20名陪診員都是兼職,多數更是本身在長者院舍上班,為免造成交叉感染,故自去年中起沒再接單。

公共健康教育貧乏

公司曾經服務超過1000人次,總結5年經驗,她深深體會到香港的公共健康教育的貧乏,「好記得有一次資深的陪診員上門,發現婆婆躺在地上,背脊更有壓瘡,即代表已經睡在這裏至少數日。大家聽後第一反應都會是覺得她的家人很衰,但了解過後,才知道原來婆婆是因為腳痛站不起來,而女兒不是不想理婆婆,而是缺乏知識,以為還有幾日就覆診,到時再和醫生講情况,不知道其實應打999 ,這件事對我衝擊好大、好心悒」。

服務不屬長者津貼範圍

她認為香港陪診服務有一個很大的缺口:很多長者有陪診服務需要,但根本不知道市面上有服務提供,而且她發現很多人視陪診為非必須的服務,因此在現行社福機制下陪診服務不在長者津貼範圍,醫療券亦不包括支付陪診費。她希望政府能為私營陪診服務提供者提供資金幫助,正如「我陪你」最初是獲得扶貧委員會的社創基金10萬元資助;並且業界可考慮為陪診員創立發牌機制,透過專業認證,令更多人正視陪診服務的必要性。

【陪診篇】

文˙ 彭麗芳

{ 圖 } 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