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連續兩個月兩位資深演員吳孟達與廖啟智去世,編輯建議我寫,良久不知如何下筆。
我不算是兩位的粉絲,但我相信,無論在香港、澳門、珠三角,甚至是東南亞華人社會,都會對他們有一種特別的情感。他們很少當主角,卻是最經常見到的配角,例如吳孟達是楚留香的好友胡鐵花,丁力旁邊的祥貴。但這無減他們作為明星的地位,他們發出的光芒不是耀眼的那種,而是更貼近觀眾生活。
明星研究的學者早已指出,無論是電視台、電影公司、藝人或者粉絲,經常建構出一種以明星為中心的「社會現實」感覺,他/她有時是某種典型,統合文化,例如《網中人》的周潤發與廖偉雄代表了1980年代的中產香港與後毛澤東時代大陸之間的矛盾與融合;有時則代表了某些人(尤其是粉絲)的渴望追求,正如年輕人覺得姜濤是沒有大台後由自己「選」出來的偶像,對照當下沒有選票、沒有選擇的政治困局。因此,建構並不由電視電影的虛構世界壟斷,而是游走及混和在各類或真或假的文本中。
說不清的淡淡哀愁
吳孟達與廖啟智不是周潤發、劉德華那種大明星,可能要到他們晚年,甚至逝世後,才讓我們漸漸驚覺他們代表了什麼。打個譬喻,他們就像觀眾身邊的熟人,我們䁥稱他們為達叔及智叔,猶如遠房親戚,談不上親密,拜年或宴會才偶爾碰頭,但與家人聊天,還是會談起他們的種種故事。可能只為了講八卦,羨慕或妒忌,或許借他們的經歷說教,但他們總留在我們記憶及想像共同體的某個角落。他們不幸離世,也像突然聽到母親說某位叔叔阿姨走了,沒有大悲,只有一種說不清楚的淡淡哀愁。
吳孟達予人市井俗氣、縱情聲色、遊戲人間的感覺,他曾在訪問中說,自己是「走到哪裏算哪裏」的人,銀幕上下頗為一貫。他雖然沒有男主角的面孔,當年卻因演《楚留香》裏的胡鐵花而在台灣紅起來,然後在寶島如脫疆野馬,遊玩了一整年樂不思蜀。他風光之餘,曾愛賭錢兼風流,試過欠債,卻又鹹魚翻身,之後更晉身大銀幕,他盡情體驗香港所謂「馬照跑,舞照跳」精神。觀眾不是不知道他的私事,但沒有對他有太多道德審判,沒有人期望他是聖人。阿叔不是聖人,他30多歲在《新紮師兄》中演梁朝偉的教官時,已是阿叔級,後來成為星仔身邊的何英彪及三叔,順理成章,那個年頭我們需要這樣的阿叔,襯托出當年的年輕面孔。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吳孟達與周星馳的黃金組合風靡港澳台以至東南亞,更開始為大陸同胞認識。香港回歸,中港經濟融合,電視電影業更走在前端,達叔當然是繼續「走到哪裏算哪裏」。他後來雖與周星馳告別,但同樣是北走神州。過去十幾年,他拍過多部大陸電視劇與電影,香港人未必看過,但我們還是會在網上重溫,或TVB星期六、日下午的「XX影院」,他還是幾代人的達叔。慶幸他2014年在《香港仔》、《竊聽風雲3》中的演出,讓本地觀眾發現他其實不止是三叔。
達叔 香港身世的一部分
當政治問題變成香港頭等大事,有人在達叔身上看到另一番「現實」。如今人人都記得2019年他成為「護旗手」,其實再之前幾年,他更曾在微博上轉發過「我自豪,我是中共黨員!祝願偉大祖國昌盛富強!」(他後來澄清只是轉發別人的文字)。有人以此為由,無法原諒吳孟達的「賣港」,但我始終是老派觀眾,覺得這太言重了。我就像1990年代的觀眾,並不太計較明星的政治立場,或根本沒有興趣去分清楚,現實裏的吳孟達,究竟與電影中的三叔、黑仔達、豬八戒、曹達華有什麼分別,他的人生就是喜劇。無論吳孟達是否「中共黨員」,於我都是喜劇,甚至是鬧劇,更重要的是,這都是香港身世的一部分。
智叔比達叔只小3歲,同樣是1970年代TVB藝員訓練班出身,一樣的「綠葉」,但他的星味卻與達叔不同。當吳孟達跟隨香港電視電影游走其他華人社會時,智叔卻花了大半生跟隨香港的本土娛樂產業浮沉。
廖啟智由1979年入TVB後,幾代人在電視機前看着他,他一直到2004年才不續約離開無綫。可是,之後他還是經常短暫回巢無綫演戲,簽部頭合約,沒有離開電視機前的大眾。同一時間,他幾乎在所有香港的電視台中亮相及拍劇,包括後來出現的香港電視及ViuTV的電視劇,更開展了舞台劇的生涯,電影上經常見他,他亦再次獲得金像獎最佳男配角。商業電影、獨立電影皆見到他身影,近年更在大學當講師。凡是有演戲的地方,就有廖啟智。
如果吳孟達是去了大陸搵銀的表叔,廖啟智則是總在家族故事裏出現的堂舅父。他雖在上世紀90年代已得過金像獎最佳男配角,但他沒有像世紀之交的吳孟達那樣,找到一個形象、配上一個主角、一個類型,一個媒體,甚至是一種演戲方法就成就了自己的事業。然而,他卻有千萬種機會與可能,都發生在香港這個小地方。我在網上找過,多年來他只演過兩部大陸電視劇,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智叔 貼近港人脈搏
因為這樣,廖啟智更貼近香港人的脈搏與喜怒哀樂。當10多年前大家開始忍受不了TVB,他作為演員,也忍受不了不合理的合約,離開了這個老家;他一輩子沒什麼緋聞,但當年的喪子之痛,我們記憶猶新;當大家為王維基及香港電視奔走抗議時,他就是這個短命電視台的藝人。當香港出現了一部最受爭議的電影《十年》時,他在電影裏賣本地蛋。作為一位演員,他比吳孟達更幸福。
智叔很早便不是智仔,導演愛選他演深沉的角色。在我記憶中有兩個智叔在電影中的畫面,都是關於逝去的日子:第一個是他在《無間道II》裏演黑幫,旁邊有人在埋屍,他則用口琴吹奏Auld Lang Syne;第二個是他在《綫人》的結尾坐在廟街歌廳裏,聽着《每當變幻時》一曲,邊流着淚邊笑邊發呆的樣子(見插畫);網上有一名跟他稔熟的朋友說,智叔說過,這個演法是參考了一部有關文革的紀錄片,裏面有一名受訪者就是這樣的表情。
我若再重看電影中的吳孟達是否還會發笑?但我肯定,廖啟智雖然離我們而去,但他演繹的情感會留下來,愈來愈濃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