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侶檔慢工出細貨 天然染服裝 逆流等有緣人

文章日期:2021年04月13日

【明報專訊】「咦!你穿來穿去也是這一件?」穿著差不多樣式的衣服或予人沉悶或土氣的感覺,但80後情侶Grace和阿浩則深信衣服毋須多,穿同一件愈久愈好。與二人碰面,他們穿著輕便寬身的自家製衣服,高䠷的阿浩一身藍染,短髮的Grace則是麻質粉色,遠處便感受到無印風的簡約利落感。他倆自大學畢業後便開設時裝網店,主打韓國古著服飾,經營數年陷入樽頸位,在2018年乾脆推倒重來推出自家製品牌,主打簡約舒適生活裝和自家染系列。摒棄速食時裝回到生活的細節層面,他倆親身示範一件衣服原來也可以穿很久。

好奇「一件衫點嚟」 創品牌找答案

那些年創業適逢社交媒體興起,網店如雨後春筍般百花齊放,黃樂婷(Grace)和黃重浩(阿浩)每月飛韓國蒐羅衣服,很快便儲下一班客人做到有聲有色。直至2018年,他們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局,甚至思考是否是時候停下來,全因他們找不到想賣的衣服。「每次到達批發市場把衣服摸上手,店主也答不出用什麼物料做,慢慢對購入的衫有很多好奇和疑問。」Grace形容那段時期壓力很大,除了要不時留意潮流,更要應付同行競爭,「當1000間店舖賣的衫都一樣,如何突圍而出?加上貨源款式靠外購不穩定,便想停下來」。人靠衣裝,衣服就是一個人的個性和象徵,猶如第二層皮膚;但自從網購興起後,人對衣服多了一層隔膜,到貨品送抵後拆開包裝才發現不似預期,浪費之餘,亦令大家和物料之間的連繫斷裂。究竟一件衣服從原材料開始,經歷了什麼編織加工,最後才來到客人手上?這反思令二人果斷跟舊品牌斷捨離,創立自家品牌Beely Daily,一直走到今天。

動手染色 細心選材減環境負擔

時代流行速食,無論大型時裝品牌或網上小店,轉季節便換上新衣服,但他們反而貫徹慢主義,不趕新款,不定期推出,不設舖面,皆因他們想做好每一個細節。從日本蒐羅布料,設計過後再找本地做衫工匠加工,然後交回二人染色,最後才送到客人手上。為了增加參與的元素,他們想到動手染色,而為了減少對環境負擔更開始鑽研天然物料。但天然染是否一定對環境無害?原來未必。

雖然植物全是天然,但染色過程如何將天然色素提取後再融入衣服都很講究技巧和用料,「染布過程常用物料的醋酸鐵當中有合成化學,那還算不算天然?又例如銅本身是天然,但銅排到河流會造成污染,所以盡量避免使用。我們不是說一定要天然,說到底最重要是染的心態和過程」,阿浩說。他們在過程與選料中絲毫不馬虎,凡事細心求證。阿浩笑說:「當初開始自家品牌正正是對很多事有疑問,所以現在每一步都想清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縱然染的過程需重複上色甚為耗時,但時間成本背後,是他們竭盡所能不忘初衷,從每一個步驟減輕環境負擔,才能令品牌更有說服力。

反覆實驗 紅棉提取驚喜色調

最初他們參考外國網站和書籍,以牛油果、洋葱皮等染成各種淡淡顏色的系列,而這一年他們的新系列則來自春天盛放的植物——木棉花(紅棉)。看着眼前淡紫色的頸巾,很難想像它們出自深橙紅的木棉花,Grace笑說:「天然染就是不同的實驗,要自己砌出一條成功的formula,好好玩!」

起初他們只是經過火炭工作室看到木棉花,想到平常很難萃取深紅色,便靈機一觸嘗試以木棉花染出深紅。阿浩以台灣長年耕耘染織領域的工藝家陳景林為榜樣,他表示,很多人以為天然染的素材離我們很遙遠。陳景林曾經在紀錄片提到,把榕樹根拿回家煲後發現裏面有色素可以染色。其實很多材料都在我們身邊而不察覺。他們翻查資料,發現只要加入鏹水便能提取木棉花的深紅色素,但由於過酸會破壞纖維,令上色工序變得不可行,於是他們不以染紅為目標,而是持續實驗「加鹽加醋」等不同酸鹼度,最終他們發現只要加醋,便能從木棉花提取出淡紫色,出乎意料地好看,於是成為今年推出的新系列服裝。

隨着愈來愈多人關注大自然,如何不打擾生態也變成他們的「糾結」。試用木棉花的過程無疑為他們帶來很多反思,同時令他們更加親近大自然,「不要強求一定要有什麼顏色,如果單純為好看買回來就可以。做天然染不是那麼顏色導向,控制不到的顏色是『for fun』的」,阿浩說。他們不會特地以某一種顏色作題材,而是每次隨機實驗為顧客帶來新意思,因為大自然的本質正正是如此變幻莫測,有無數驚喜待他們發現。抱着這樣的發現之心,再輾轉把大自然的禮物轉交到懂得欣賞的人手上,才是他們一直想做的事。

舒適的話,夠就好了

由最初網店的5萬追蹤者,到現在自家品牌只有1000多人,心情不會有很大落差嗎?他們淡然搖頭。「畢竟是兩個面向,數字下跌是預料中事,能生存到就可以了,哈哈!」Grace笑說。在現在網店競爭白熱化的年代,他們反而慢下來,亦不花費下廣告,佛系等待有緣人找上門。「以前賣衫很簡單,買回來拍輯好看的相,營銷做得好便可以。但現在創作成分多了,牽涉設計、本地工匠、衣服細節等,成本高很多,但要確保好的手工便寧願花多一點。現在不計較每天賺幾多,單純想做好一件事。」Grace說。發展成斜槓族的他們表示,若不夠錢便勤力些多找兼職,讀更多的書豐富做衫知識,閒時多讀天然染的書籍,深信與其營銷不如先做好每一個細節、每件產品。正正掌握每個做衫細節,他們到營銷時自然能娓娓道來一絲一布的故事,客人捧上手更能感受衣服背後的血汗,也就更加珍惜得來不易的美服。

臨別時二人站在數棵巨大木棉樹下,散發着小孩看到美好事物的單純和嚮往。也許對很多人來說,衫要愈多愈好,愈潮愈吸引,然而隨着近年斷捨離興起,時裝界亦不得不正視長年累月的浪費問題,不少大品牌亦陸續投放更多資源發展可持續。Grace說:「一件好的衣服,就是穿得自在的衣服,希望客人穿來穿去都是那幾件。」熱愛古著的阿浩則幻想,如果現在的手做衣服,到50歲時還在穿,「有真正的歷史感,正!不要每年年廿八捐走,能留低陪自己過日子便是好衣服吧」。要在來勢洶洶的時裝潮流中站得住腳絲毫不容易,要在香港時裝界逆流而上更是稀有。好的衣服可以是穿得好看,但說到底只有舒適才能穿得自在,正如品牌格言「Enough is Good」,最適合自己的,不就是夠用就好了?

文:尹青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