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直穿著同一尺碼鞋子,現在覺得頂腳,難道是中年再度發育嗎?原來足部形狀會隨年紀而改變,不合腳的鞋子可能會令足患惡化,容易導致長者跌倒及骨折。
長者選鞋的時候有什麼要注意?怎樣挑出一雙舒適又穩陣的鞋子?
以前穿40碼 可變穿42碼
年紀愈大,為何鞋子愈買愈大?養和醫院足病診療師陳家倫表示,腳形不斷隨時間改變,約50歲開始足部變得寬長,但並非因為骨頭再度發育,反而是足部肌肉漸漸變弱所致——肌肉幫助足弓支撐,當肌肉力量變弱、鍛煉少,足弓容易塌陷,使腳形變得寬長。「臨牀上有病人以前穿40碼鞋,過多十年八載要穿42碼!有部分病人腳部變大卻不自知,仍穿上原來尺碼。」往往待出現腳患才會為意,例如嵌甲、腳甲變形、厚繭、雞眼、關節紅腫等,經檢查才知道鞋子不合腳。
20%長者大腳趾外翻 女性居多
腳底有一層脂肪墊,在後踭位置最厚,厚約1至2厘米。惟長者、糖尿病患者的脂肪墊會變薄,令走路時感到痛楚,尤其是關節面位置如波子骨。陳家倫續指:「脂肪墊不夠柔軟,即使是細粒的雞眼都會覺得好痛,每行一步都不舒服,長者可能因而減少行路和活動,影響整體健康。」尤其是大腳趾外翻患者,腳掌因受力不均,第二趾過度受力會引起痛楚,亦容易出現厚繭,甚至趾關節勞損退化,無法正常屈動。
香港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助理教授、骨科專科醫生凌家健表示,約20%長者有大腳趾外翻,以女性居多。大腳趾外翻不一定是年輕時穿過於狹窄的尖頭鞋所致,亦與遺傳有關。受大腳趾外翻困擾的人,較常選擇鞋頭闊一點的鞋類,但又要顧及外觀,所以不少病人會選擇波鞋。香港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副教授張穎愷指出,波鞋有很多種類和款式,有些波鞋較窄長,難一概而論波鞋是否適合大腳趾外翻的患者。
後跟杯位硬夠承托 鞋底勿過軟
張穎愷和團隊曾邀請499名60歲以上長者參與研究,利用三維激光掃描機,量度及分析他們足部的尺碼和形狀。研究發現,華人中長者的趾圍和腳跟都較一般成人大,但前足部和後足部未有按比例增寬,長者因此難以購得符合腳形的鞋子。若要遷就寬闊的前腳掌買大尺碼,腳跟位置就會容易「甩踭」,增加跌倒風險。根據上述研究,中大於2009年與香港理工大學及鞋廠合作,研發適合華人長者的防跌鞋並推出市場。防跌鞋採用彈性透氣物料,鞋面配有兩條魔術貼,硬身的後跟杯位提供充足承托,而鞋底採特別防滑設計,較一般成人鞋款摩擦力高。研究又發現,偏硬的鞋底可在走路時產生力學刺激,機械振動信號傳送至身體各部分,有助強化肌肉力量。因此,是次設計使用硬度較高的鞋底。長者買鞋時,應注意鞋底不宜過軟,硬度以舒適及有足夠承托力為前提。
鞋底除了硬度適中,厚度也要注意。腳底有許多機械性受器(mechanical receptors),給予感覺回饋。走路時腳施力給地面,地面施給腳底反作用力。有人擔心鞋底厚度會阻礙腳底對地面的感覺,影響平衡力。張穎愷表示,不少研究均指出,眼、內耳有助身體平衡和步態,並非單一依賴腳底的機械性受器,「感覺少了,不一定因此易跌」!曾有外國研究邀請健康長者做測試,一組是赤腳,另一組的腳底被麻醉以減低其感覺,結果發現兩組測試者的步態沒受影響,仍能正常走路。雖然未有研究證實穿厚底鞋會增加跌倒風險,但長者身體各機能逐漸衰退,不建議穿鞋底太厚的鞋款,最好讓長者感覺到與地面的作用。
過度避震保護 肌肉積弱
凌家健補充,具過度保護功能的鞋(例如高強度避震中底設計),未必可鍛煉足部的小肌肉,久而久之肌肉反而會變得無力;應選擇能夠保護雙腳又輕巧的款式,因為長者肌力較弱,太笨重的鞋會行得不舒適。再者,長者要因應腳形變化選購鞋子,切忌多年來穿同一款式和尺碼。坊間有不少聲稱具醫療功能的鞋,但並非一定需要購買,「醫療鞋相對其他大品牌鞋款沒那麼『靚仔』,要病人或者長者肯穿先得!鞋和衣服一樣,覺得靚……喜歡才會穿著,所以都很個人的」!長者可選擇自己喜歡的鞋子,但同時要穿得舒適合腳。
「不要小覷鞋子外觀,以為長者不用見人就不必穿那麼靚!要是穿起來『唔靚仔』,他們就不會穿。」張穎愷憶起當年研發防跌鞋時,發現長者原來對款式也有要求,譬如說:「為什麼沒有某種顏色?這款式不行!」市面上的醫療鞋或會因應不同足患,設計上有所調整,譬如「糖尿病鞋」內籠加強觸感。不過,功能鞋款式未必太討好,不如一般休閒鞋換季轉新款,如果長者不喜歡,難以強迫他們穿。
腳趾關節突出 宜選彈性物料
此外,時下流行網購,但不同鞋款尺碼有差異,網上購買無法試穿,或會買到不合腳的尺碼,應親身試穿感覺是否舒適。陳家倫提醒,歐洲品牌鞋款未必適合亞洲人「前闊後窄」的腳形,買鞋時最好量度左右腳尺寸,以較大尺寸為試鞋的準則,確保腳掌最闊位置有足夠空間。大部分鞋內置鞋墊可以拆出來,方便清潔;試鞋時可拿出鞋墊,將腳放上面,整個腳板沒有超出鞋墊範圍,最長腳趾前方預留約1厘米為合適。如想更換鞋墊,先取出原有鞋墊,因直接加上新鞋墊會減少鞋內空間,造成擠腳。
物料方面,腳趾關節突出的人應選擇具彈性物料。腳甲拱起、爪狀趾患者不宜選擇扁鞋頭,以免壓着腳趾。綁帶或魔術貼鞋款可調節鬆緊,確保腳掌不會在腳籠「晃來晃去」,減少因摩擦而造成皮膚損傷,糖尿病人士尤其要注意。另外,後跟杯位置通常是膠、硬皮或紙皮,較硬的後跟杯可穩定後足,在斜路行走時可減少腳外翻的幅度。
文:李祖怡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