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七個谷針大法 港人受軟唔受硬?

文章日期:2021年05月09日

【明報專訊】97年出世的大學畢業生說恃着自己年輕,預期就算染上新冠肺炎症狀都較輕微,而且擔心疫苗有副作用,所以原本無打算打針。不過早排看過「No Stake醫學生」fb帖文說,打疫苗可以盡快令生活回復正常兼令政府撤銷限聚措施,她亦擔心9月後不能接種復必泰,所以開始思考要不要打針。30歲的旅遊作家原先擔心「打科興會死人」,但今年2月自己曾經感染新冠肺炎,而衛生防護中心3月說康復者可以只打1針,他又想到打針後可以繼續出國旅行,於是打算近日預約接種復必泰。40歲自由身的攝影師自覺染病風險不高,沒太大誘因要立刻打疫苗,又覺得疫苗有好多副作用,但都明白打疫苗是令群體免疫的公民責任,計劃之後有時間就去預約打針。由謝絕打針到開始想打針,每個人背後各有因由,但不打針的原因始終離不開擔心疫苗副作用。所以當港府和各界各出奇謀提出「谷針」良方,我們亦找來不同界別專家評估不同方法成效,他們都說治本之法係要靠公開透明的資訊消除公眾對疫苗的不信任。

背景:接種率低?

香港自2月26日開展疫苗接種計劃,至今已兩個多月。

直至上周二(4日)有98萬名市民已接種第1針新冠疫苗,佔16歲以上人口14.9%,特首林鄭月娥曾經多次開腔說本地接種率不理想。

倒帶到疫苗計劃開始之前,中大醫學院、城大媒體與傳播系,以及港大、浸大、樹仁大學和復康會聯合調查都先後在去年7-8月、9月和今年1月調查港人接種疫苗意欲,3個調查結果一致,各反映有37%、38.2%、39.4%港人顯示願意接種疫苗。

負責有關中大研究的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說,現時接種率的確比早前的調查結果低,但情况並不太差,「當有全新疫苗推出,疫苗猶豫狀態一定會存在,好難說一推出人們就好蜂擁去打,好多人覺得都不是好急,不如多等兩三個月,見副作用不是太多才打,是人之常情。」

世界衛生組織將「疫苗猶豫」列為2019年十大全球健康威脅之一。

方法一:打針獎現金

樹仁大學與復康會的聯合調查於今年1月訪問了2733名香港市民,發現受訪者在接種疫苗後收到的資助金額愈大,就愈不願意接種該疫苗。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劉喜寶闡釋,調查提供了接種後無資助、提供400元資助和700元資助的選項,「我們發現補貼愈高,參與者選擇該疫苗的可能性就愈小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根據2020年美國聖路易大學研究指出,以現金作為誘因吸引市民打針會招致反效果,因為會讓人將打針聯想成負面事情。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最新調查數字則反映,在疫苗注射運動後期階段,當未接受疫苗注射的市民猶豫不決,現金資助似乎能夠推他們一把。大學在過去10個月訪問了7.5萬美國人,其中詢問了七千多個未接種疫苗的市民,如果政府在接種疫苗後提供100美元資助會否影響接種意欲,有15%受訪者表示更加不願意接種疫苗,但有34%人表示更加願意接種疫苗,其中又以民主黨人更歡迎現金激勵,有48%未接種疫苗的民主黨人表示有100美元資助會更傾向接種疫苗。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說,雖然金錢誘因不是好方法,但都可以接受,至少比有可能增加傳播病毒風險的疫苗氣泡好。

相比起直接付錢,樹仁聯合調查就發現受訪者更希望政府可以為打針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提供醫療保險。

方法二:強制打針

黃至生強調強制接種疫苗是最極端的做法,普遍國際醫學界都不建議,「因為打針確實是會對身體造成風險」。世衛在去年12月曾表示向公眾宣傳打疫苗的好處比強制打針有效。聯合國衛生機構直指如果政府要求強制接種疫苗是「行錯路」,因為過去例子顯示強制打針往往造成更大反對聲音。其中一個大型的反疫苗事件包括1904年,巴西里約熱內盧政府實施強制天花疫苗接種計劃引發「疫苗起義」,持續9天的騷動造成至少30人死亡。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說,從最近政府有意強制外傭接種疫苗所引起的外交風波、疫苗氣泡迫使食肆員工打針造成擾民批評可見,在香港現時的社會政治氛圍,強制打針是行不通。

方法三:KOL代言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早前接受電台訪問時建議政府利用明星效應,例如邀請歌手姜濤公開呼籲接種新冠疫苗,言論引發討論。黃至生說贊成找有知名度的人代言,因為據中大調查發現只有37%港人願意接種疫苗,比起科學研究說至少要打55至82%人口才能達到群體免疫有一段距離。

黃至生指從研究中發現港人對於疫苗接受程度較低有兩個原因,除了因為對疫苗缺乏信心,另一個主要原因是社交媒體的影響,「在社交平台接收到的信息多數都是有嚴重過敏情况或是懷疑引致死亡個案,但其餘無事的人是沒有被報道,所以市民收到的信息比較單一,甚至信息是來自朋輩和家人,影響力會更大。」所以他覺得如果政府可以找深入民心的人代言,並在每日記者會上除了說嚴重個案,同時列出無事的接種者數字,對增強公眾信心有好處。

但劉喜寶不表認同,她指出接種疫苗意欲的民意調查常用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HBM)的調查方式,其中市民對於政府、醫療系統和疫苗安全性的信任度佔很重要部分。而據樹仁聯合調查發現信任政府的受訪者有66.2%願意打疫苗,不信任政府的只有19.2%願意打針,反映港人接種疫苗與否好視乎對政府的信任度,所以她相信只要疫苗計劃的背後主事人是政府,不論代言人是誰都無助改變公眾觀感,反而有可能兩敗俱傷﹕既無法增加接種率,更影響代言人聲譽。

方法四:一日假期

3項研究中,只有中大有繼續進行跟進調查,黃至生指剛在4月底進行第二輪1200名港人接種疫苗意欲調查,現在正進行數據分析,預計最快本周有結果。這輪研究主要聚焦什麼誘因可以令未打疫苗人士有意欲打針,黃至生稱設有開放式提問,受訪者提議包括打針後向餐廳發出證書、派發超市現金券、旅遊氣泡或放一日假等,他們正分析哪個建議最受歡迎。

周永新都支持政府出資讓基層員工在接種疫苗後放一天假,「我打完第二針BioNTech都有少少燒,睡了一整天,針口痛一星期。所以政府如果可以提供一日假期給予尤其基層工作的人就好。」

方法五:齊心事成 推廣公民責任

黃至生說樂見政府開始會用較軟性方式拍攝廣告,例如醫專兒科學院最近亦拍攝影片推廣,片中是一對父母接種疫苗,除了對社會有益,亦可以為了保護家中小朋友免受感染。

不過,他補充國際公共衛生界仍在爭議要不要以公民責任作為推廣疫苗方式,有一派學者認為注射疫苗是公民責任去達至群體免疫、保護整個社會,但亦有另一派學者說會影響生命的決定已超出公民責任範疇。

方法六:放寬抗疫措施

據加州大學研究,如果接種疫苗可以令市民不用戴口罩,有63%未打疫苗美國人表示願意打疫苗,比起打了疫苗之後仍然要戴口罩多出13個百分點。

周永新亦建議既然在經過2019年社會運動後,政府都知道香港有三分之一市民是如何推廣疫苗計劃都不會聽政府話、都不會打針,那倒不如盡力爭取仍在猶豫的三分之二香港人,不要以懲罰形式,而是盡量給予接種者方便和設定集體目標,才能做到真正的「同心抗疫」,「現在有100萬市民打了針,例如全港有200萬市民打了針,就會放寬什麼措施;300萬人又可以開放什麼地方,營造大家一齊做一件事。」

方法七:最緊要透明

所有受訪者都說與其做以上舉動小修小補,更應該回歸基本步,以科學理據推薦疫苗和解釋死亡數字、公開透明地調查每宗懷疑接種疫苗後嚴重敏感事件、嚴謹處理任何打針過程中不符合程序的地方。劉喜寶:「政府應該回想在2014和2019年社會運動之前,一路以來市民最信賴政府的是什麼部門?消防處是數一數二。因為市民相信它謹守不偏不倚原則,公共衛生亦同樣要一個不偏不倚和嚴謹的過程,不要去找姜濤啦。」

其實回想起去年,在新冠疫苗未面世之前,很多香港人都在期盼快點出現疫苗,快點令疫情終止。但何解在有疫苗之後,送到香港人面前都不願意打?梁子超認為毫無疑問是因為開始出現了一些疫苗嚴重副作用和致死的懷疑個案,令港人人心惶惶,而這個局面實情是一早可以預期,而政府亦應該在開始接種疫苗計劃之前就進行教育,清楚說明本身本地每日自然死亡人數過百人,預早給予公眾心理準備。

事實上,中大去年調查的最大發現是港人對新冠疫苗的接受程度,與其他疫苗與別不同之處是,政府的建議對於受訪者會否接種該疫苗最具影響力(關聯強度:10.2),遠勝醫生(關聯強度:2.06)和家庭成員(關聯強度:2.07)的意見。因此報告的結論是「政府應在開展疫苗接種計劃之前,主動提供所選疫苗的重要信息,並迅速澄清誤解和錯誤信息,以增強市民對疫苗的信心和接受程度。」

【疫苗猶豫篇】

文˙ 彭麗芳

{ 美術 } 劉若基

{ 編輯 } 王素怡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