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珍品 「駕臨」沙田 寶石權杖透視俄國輝煌史

文章日期:2021年07月16日

【明報專訊】遠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博物館的沙皇珍貴藏品,「駕臨」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身為權力核心的沙皇,吃穿都用最上乘的材料,展品金碧輝煌鑲滿寶石,展示皇權;觀眾可以聯想到數任沙皇雄姿英發的模樣,特別是創立羅曼諾夫王朝的沙皇米哈伊爾,以及後來改稱彼得大帝的沙皇彼得一世;在展品中亦能見到俄羅斯的歷史及藝術特色,其文化則深受拜占庭帝國及東正教影響。

2013年與俄羅斯文化相關的展覽「法貝熱——俄羅斯宮廷遺珍」引來迴響,香港文化博物館長(藝術)鄧民亮表示,當時就希望與克里姆林宮繼續合作。今次遠道而來的文物共有170組,26組文物是首次離開克里姆林宮。展覽因疫情延後,克里姆林宮博物館的軍械部主管及中東藝術部主管即使要隔離亦親自來港佈置展品。觀眾參觀展覽後,能了解羅曼諾夫王朝5位沙皇如何登基、巡遊,戰士兵器、外交器具和私生活等,可見俄羅斯16世紀至18世紀的歷史文化。

第一個使用「全俄羅斯沙皇」稱號的人,是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他在1547年登基時自封為沙皇,其子費奧多爾繼任,駕崩後卻無子嗣繼承。俄羅斯進入動盪時期,一開始由國舅戈東諾夫接任沙皇,他死後政變不斷,波蘭一度攻佔莫斯科,直到1612年俄羅斯人才重奪該城。當時羅曼諾夫家族年僅16歲的米哈伊爾.費奧多洛維奇,獲縉紳會議推舉為新沙皇,他在1613年正式就任。

羅曼諾夫王朝的5個沙皇,在米哈伊爾之後順序為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費奧多爾.阿列克謝耶維奇,還有同時登基的伊凡五世及彼得一世。後來彼得一世改自己的稱號為彼得大帝,俄羅斯統治者自稱沙皇的時期才暫告一段落,而羅曼諾夫王朝(霍爾斯坦—戈托普—羅曼諾夫王朝計算在內)直至1917年的十月革命後才正式終結。

充滿拜占庭帝國及東正教色彩

展覽展示了數幅肖像畫,除了病弱的沙皇伊凡五世外,觀眾皆能從畫作一睹沙皇的風采。當中以沙皇米哈伊爾.費奧多洛維奇肖像最為矚目,他頭戴鑲有寶石的皮裘皇冠帽,手執金權杖與金球。鄧民亮表示沙皇的登基儀式與東正教有莫大關係,可以追溯至東羅馬帝國,也就是現代學界所說的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帝國以希臘文化、希臘語及東正教為立國基礎,俄羅斯視自己為拜占庭帝國的繼承人,所以登基儀式也有東正教元素。鄧民亮分享:「沙皇要戴十字架、皇冠、權杖和拿着金球,有人為他塗抹聖油,代表上帝膏立為君王,他們以此儀式確立君權的神聖,俄羅斯當時跟歐洲很多國家一樣,是行君權神授制度的。」

在畫像上,見到米哈伊爾身穿銀色的錦緞禮服,戴着金色且鑲滿寶石的披肩,而在展廳中,亦展出了屬於米哈伊爾的披肩。在第一個展區正中間的櫥窗擺放的披肩,當中有兩排飾框,內有肖像刺繡,人物包括耶穌、聖母瑪利亞、施洗約翰等。真品比畫中披肩看似暗淡得多,而且不見珍珠和寶石,鄧民亮說:「每個沙皇登基,或者在大型典禮上,都會穿著披肩,幾個畫像都會見到披肩鑲滿寶石,很可能是典禮時才把寶石加上披肩,亦可能是失傳,暫時資料上未能反映。」只能肯定,寬大華貴的披肩是俄羅斯大公及沙皇權力的重要象徵。

權杖十字架 暗藏玄機

沙皇米哈伊爾的權杖亦在展品之列,鑄造此權杖的技巧極高,突顯沙皇皇權,鄧民亮說:「整個權杖都用銀製成,再在銀權杖上鍍金,製作精細,包含不同技術。權杖上的花紋有些是刻上去的,有些是壓上去的,因為打造銀的方法既可以『由底鑿個花紋』出來,亦可以『用個模印上去』。權杖上可見不同工藝技巧,也鑲嵌了很多寶石。」仔細一看,連權杖的橫柄也暗藏玄機,鄧民亮續道:「這是雙頭鷹來的,左邊一個頭,右邊一個頭,兩邊的鷹頭上都戴着皇冠,這個國徽其實承繼了拜占庭帝國國徽。」之後再看其他展品,就會發現雙頭鷹很常見。

沙皇彼得一世,亦即後來的彼得大帝,在1682年的時候年僅10歲,與當時16歲的伊凡五世共同繼承沙皇之位。伊凡五世體弱多病,所以姊姊索菲亞公主攝政,直到彼得年滿17歲親政,廢除索菲亞的權力,彼得一世正式掌權。在他任內,俄羅斯遷都至聖彼得堡,大力推行改革及現代化,國力媲美當時的歐洲強國。

彼得一世穿著沙皇禮服時佩戴的「彼得大帝的胸前十字架」,約於1682年製成,同樣是重要的皇權象徵物。鄧民亮說:「這個十字架用金製成,上面鑲滿鑽石和寶石,中間再有一個十字架鑲嵌了祖母綠寶石。你會見到十字架上有很多裝飾,最外面雕刻的花紋亦有以琺瑯上色。」除此之外,觀眾看不見的十字架背後,原來有使徒彼得像,鄧民亮解釋,「因為每個皇帝都有個主保聖人,是皇帝一出世就有的」。原來東正教跟天主教相似,敬拜上帝、聖母、耶穌之外,聖徒會成為聖人,小朋友出生即託付給一個聖人,主保聖人的名字會用在小朋友自己的名字中,亦解釋了為何沙皇和皇帝的名字經常重複。

旁邊的展品「彼得大帝的合身卡夫坦長袍」,是為彼得一世量身訂做的外衣。此袍用上了意大利的金織錦鍛,以金、銀線刺繡;另以紅絲線繡勾勒枝葉圖案,圖案見於袍身及袖子上。每當沙皇參與加冕典禮、大型宮廷招待會、接見外國使節時都會穿著此禮服,而因為這件長袍是為彼得一世所製,鄧民亮說根據袍的長度,「可以推算他長大成人後有2米那麼高」。另外,雖然在展櫃中的長袍顏色稍為暗淡,但打燈後是金碧輝煌的,只是因為絲織品在博物館展出時不能打燈,所以觀眾在現場看不見如印刷品上長袍閃亮的效果。

聖像畫眼睛輪廓深 偏向近東文化

彼得一世的主保聖人是聖彼得,而沙皇米哈伊爾的主保聖人是聖修士米哈伊爾。展品「聖修士米哈伊爾」聖像及聖像外框,最初放置在沙皇米哈伊爾陵墓上方的聖像壁中,這位沙皇的一生似是獲他的主保聖人護佑,因為他不止在「聖修士米哈伊爾紀念日」出生,他的加冕典禮在紀念日前夕舉行,而他逝世時間也在紀念日晚上和次日凌晨之間,據指沙皇「彷彿在睡夢中駕崩」。

鄧民亮特意分析聖像畫的藝術特色,俄羅斯偏向近東文化,由於繼承自拜占庭帝國,所以帶有土耳其及波斯文化特色,他說:「如果你回想土耳其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裏面有很多畫和馬賽克,都會見到人物非常修長,眼睛輪廓甚深,這種畫法是由希臘時代傳承到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帝國把這種聖像畫方法發揚光大,幾乎整個中世紀的聖像畫,去到英國的畫法都受這個風格影響。」直到今日,俄羅斯仍沿用這種古典的畫法,並視為他們的民族藝術特色之一。

除了人物修長,他們臉上不會有笑容,整體保持冷峻、平靜的風格;與文藝復興後歐洲的聖像畫比較,他們不會着力描寫人喜怒哀樂的表情。製作聖像畫的技巧亦是承傳得來,鄧民亮說:「他們會先做一個木底,然後再在上面打石膏,像繪畫壁畫一樣,做了一層灰後,在石膏半乾濕之際,用蛋彩在上面繪畫。」展覽中另有「『聖阿列克謝』論尺聖像及聖像外框」,除了欣賞到俄羅斯製作聖像畫的技藝,亦能見到羅曼諾夫王朝第二任沙皇阿列克謝出生時的身高,這是論尺聖像的特色,在王子出生時製作並會伴隨這名王室成員,在其逝世後亦會置於陵墓上方的聖像壁中。

●聖耀皇權——俄羅斯皇家珍品展

日期:即日至8月29日(逢周二休館)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一樓專題展覽館一、二及聚賢廳

票價:標準票10元

網址:bit.ly/3fQhJIp

文:胡筱雯

編輯:蔡曉彤

美術:張欲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俄羅斯 展覽 香港文化博物館 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博物館 沙皇 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