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俗語說「人老腿先衰」。隨年齡增長,不少人首先感覺改變是下肢沒以前那麼強壯有力,在跑步、行走時容易腰膝痠痛,久坐後站起時愈來愈費勁,睡覺時小腿容易抽筋,這些都是下肢功能逐漸衰退警號。臀部、大腿和小腿肌肉流失,膝關節軟骨減少,肌腱及韌帶強度降低,血液循環不良,加上舊傷、罹患慢性疾病等因素,都會影響下肢功能變差,容易出現關節炎、勞損、乏力等問題。
想像一下,如果要展示身體肌肉,很多人都會露出手臂,而沒多少人會展示大小腿肌肉。不過,下肢肌肉對我們非常重要,有着支持上半身、維持平衡、協助行走等作用。如果下肢力量欠佳,經常「腳軟」,或下肢筋骨關節經常出現毛病,引致舉步維艱,容易跌倒,甚至因為難以或不敢活動,可導致全身愈來愈虛弱,嚴重影響生活質素。
腿幼膝腫 身體易失平衡
當下肢功能衰弱到一個程度,外觀上雙腿愈來愈幼,而膝關節則愈來愈腫大。在功能方面,走路會愈來愈慢,步幅愈來愈小,走路時腳愈來愈「拖地」蹣跚,身體容易因失平衡而搖擺、顫抖,常因為「腳軟」而需要扶穩站住或坐下休息。這些表現每當遇上陰雨天氣,或在冬天寒冷時會更嚴重。假如長者因下肢狀况欠佳而不慎跌倒,不僅復康困難,日後亦未必有信心能重拾正常活動。如不幸出現股骨頸骨折或脊椎壓縮性骨折,預後將會更差。
肝主筋 腎主骨 脾主肌肉
五臟中的肝、腎及脾虛弱,令氣力減少、肌肉不榮,是引起長者下肢功能衰弱的根本原因。中醫理論認為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肌肉。肝血不足,中醫統稱作「筋」的軟組織如肌腱、韌帶、筋膜等就會失去濡養,令強度下降。腎精不足,主骨生髓的能力減弱,骨骼就會變得脆弱。脾氣虛既影響運化飲食水液的能力,也會使整個人的力氣減少,肌肉不實,容易疲勞。在臟腑虛弱的基礎上,會更容易因感受外界風、寒、濕等環境因素而引起不適,而且不耐勞,一旦勞損或受傷也較難復元。
臨牀上要判斷下肢功能欠佳者的臟腑狀態、虛損孰輕孰重,除因應下肢具體表現外,還需診察整體,了解全身運作情况。腎精虛較明顯者,常見精神委靡不振、難集中精神、健忘、耳聾耳鳴、夜尿清長;肝血虛較明顯者,常見頭暈眼花、情緒低落、肌肉不自主抽動;脾氣虛較明顯者,常見易倦乏力、說話沒力氣、胃口欠佳、消瘦等。
夜尿清長 肌肉不自主抽動
要改善下肢衰弱乏力的問題,中醫可從補益脾、肝、腎三臟入手,增進氣力,強筋壯骨。常用中藥包括:黃芪、黨參、五指毛桃健脾補氣;當歸、白芍、枸杞子養肝補血;杜仲、懷牛膝、續斷益腎強骨。常用中藥方劑如獨活寄生湯。針對體弱而易感風寒濕痹者,可祛邪及補虛並用,輔以祛風、散寒、除濕。如受舊患或新傷困擾,氣血運行不暢者,可配合行氣、活血、化瘀,改善下肢筋骨以至全身整體機能。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 health.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