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8月的太陽變得愈來愈「毒」,在戶外多走幾步已經汗流浹背。如果穿了不合適的衣服,又侷又熱,那就「火上加油」。
很多人說夏天就要穿純棉,吸汗又親膚;麻質通爽散熱;近年出現的「涼感科技」衣服,聲稱能讓體感溫度降低……究竟炎炎夏日,穿什麼才能涼快舒適一點呢?請來衣料專家與專科醫生,一同解構夏天選衣重點。
想知道不同衣料的特性與用途,第一步要先了解衣料從哪裏來。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服裝學系副教授葉曉雲解釋,就成分來說,衣料可以簡單分為三大類別:天然、再生及合成物料。
天然:棉親膚 麻透氣 羊毛柔軟
任何取材於自然界,並經過加工,但沒有改變它的化學特性,都能稱為天然物料,當中又可以分為植物類和動物類。植物類就是最常見的棉、麻,主要以植物纖維素構成,棉質相對親膚,同時十分吸水(吸汗);麻質較粗糙,親膚度不及棉,但透氣度強。至於動物類的天然物料,如蠶絲、羊毛等,質地相對柔軟且延展度高,不過由於它們的主要組成部分是蛋白質,在使用和處理上都要更注意,尤其要避免日曬和使用含酶清潔劑。
混紗結合不同纖維 具多種特性
第二類衣料是再生物料(regenerated fibre),它的原材料都是來自植物,如樹葉、樹皮等,經過一系列加工與化學處理,出來的布料會具有原本植物的特性,以嫘縈(rayon)作例子,將植物的纖維素經化學處理再抽壓成絲,既有植物那種吸水度佳的特性,而因纖維經過處理,出來的絲線可以更幼細。
最後一類為合成纖維(synthetic fibre),所有原材料都是經合成而來,最常見的有聚合物製作而成的尼龍(nylon)、石油副產品的滌綸(polyester)等。
現在除了單一成分,很多衣料也會選擇混紗,即結合多種纖維製作布料,如棉混嫘縈、棉混聚酯纖維等,讓衣服能擁有多種特性。
布料厚薄密度影響透氣
專家續解釋一些衣料特性的常見衡量標準。在夏季衣料中,最常聽到的莫過於透氣度、吸濕或排汗能力。
透氣度,即air permeability,指空氣從布料一邊到另一邊的效率。記者問到哪一種成分的布料相對透氣,天祥公證行(Intertek)紡織及鞋類高級技術經理趙思敏則表示,布料成分跟透氣率沒有太大關係,反而是要看布料的結構,即厚薄和密度。以一塊棉布和合成纖維布作例子,假設兩者的厚度和密度都差不多,那它們的透氣度其實也相差無幾。
至於「透氣」如何幫助我們達到涼爽?她續解釋,人體有多種散熱方式,其中包括「對流散熱」。空氣作為帶走熱的媒介,當環境溫度低於體溫,比身體低溫的空氣經過皮膚,就能帶走部分的熱。如穿著不透氣或太過貼身的衣服,對流作用則難以有效運行。
棉只吸不排或更侷 麻導汗散熱
至於吸濕、排汗能力,葉曉雲表示,以衣料來說,「吸濕」和「吸濕排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如果單講「吸濕」,那大部分時候是指物料本身能吸掉多少水分或濕氣。如毛巾、棉布等質地,一碰水就能馬上吸掉水分;尼龍布料則不易吸水,不能有效把水儲存到纖維之中。但如果是「吸濕排汗」,這裏「吸濕」就是指把皮膚上的水分(即汗)「運輸」,離開皮膚表面,並馬上透過衣料把水分快速以蒸發的方式排至空氣之中,完成「排汗」。這裏的「吸濕」就沒有把水儲存在纖維之中之意。因此與其說是「吸濕排汗」,或許「導濕排汗」更為準確。
Intertek紡織及鞋類技術經理呂晶表示,如果是單純「吸濕」好,如棉布毛巾等,布料纖維會牢牢「抓住」汗水,布料不易乾,只吸不排,身體無法透過水分蒸發的方式散熱,難以感到涼爽,甚至會覺得更侷。而麻或一些密度低的合成纖維,輕薄不「鎖水」,能有效把汗水導出,離開皮膚,保持乾爽;同時又能增加汗液與空氣的接觸面,快速蒸發從而散熱。
選擇看環境、用途、喜好
3名專家都表示,選取什麼成分的衣料,應視乎環境、用途和個人喜好。比如說,追求親膚度,同時不算多汗的話,天然的棉布會比較適合,它們吸水度好,能讓皮膚保持乾爽;而天然物料,不易導致過敏。但如上面所述,汗被布料纖維「抓牢」,不易「散水」,因此做運動或本身大汗的話,布料有可能變全濕,「貼」在皮膚上,反而變得不舒服。
如果是運動或耗體力的戶外活動,可以考慮布料組織較疏,同時較薄的合成纖維或麻質,出汗後,汗液能通過孔洞散到空氣中,透過汗水蒸發散熱;組織較疏、較薄也同時代表透氣度好,能透過空氣對流進一步散熱。
很多人,尤其長輩都會說「百分百純棉」衣服最好,因為純天然又吸汗,如果衣料攙雜了尼龍或其他合成纖維,就會變得「好侷」。葉曉雲則認為,影響一件衣服舒適度與穿著感受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只是衣料成分,衣料的組織也會有影響。如果一件以合成纖維製作,同時組織很密的衣服,它不吸水、不透氣、不排汗,猶如套上一層塑膠,會「侷」也是無可厚非;相反,如這件合成纖維料的衣服組織疏且薄,透氣度與「導濕排汗」能力也會很好,能成為適合夏天穿著的涼爽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