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話題:土炮的意義

文章日期:2021年08月08日

【明報專訊】港乒3名「土炮」女將奪得奧運銅牌,創下歷史紀錄,令全港再次歡騰。香港乒乓球隊從以「國援」為主,到培養出有大賽水平的本土新人,成績超越「國援」時代,這是體壇幾代人心血栽種出來的成果,確是可喜可賀。

本次比賽中,教練李靜意外成為矚目焦點。

李靜出生於珠海斗門,1997年退出國家隊,於1999年加入港隊。他的老拍檔高禮澤經歷相似,從佛山南海體校被選入國家隊,2000年退出後來港。李靜、高禮澤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取得男雙銀牌,是香港歷來第二面奧運獎牌,二人也被合稱為「乒乓孖寶」。

在那一年,為他們高興的不止是香港人。與他們對戰的是國家隊的馬琳、陳玘(粵音記),4個人中除陳玘是江蘇人之外,其他都是廣東人,馬琳來自汕頭——一時間,汕頭、珠海、南海鄉親都在看比賽,大聲喝彩,就算輸了,「最差」都是奧運銀牌,是廣東人的驕傲。

或者也不止是廣東,因為那時的香港乒乓球隊中,帖雅娜是河南鄭州人,林菱是福建福州人,港隊總教練惠鈞和球員柳絮飛、張鈺是江蘇人。時間再往前回溯,90年代「乒乓孖寶」陳丹蕾、齊寶華分別來自北京、河北……造成這種情况,無非因為內地乒乓球「人才過剩」,競爭過於激烈,新老交替很快,用流行的話說就是極端「內卷」。

登頂或淘汰 體壇職業空間小

中國雖然是乒乓大國,但乒乓球手職業空間並不算大,不像商業化的足球、籃球有各級各類培訓、比賽等等,打不了頂級聯賽可以去下一級。但在乒壇,「不達頂峰就要被淘汰」,除非入選省隊、國家隊,否則就沒有什麼「職業生涯」可言。真正能嶄露頭角的都是極少數,多數人如果在十五六歲不能更上一層樓,即面臨「非升即走」的抉擇,意味着職業生涯從未到達巔峰就被迫終結。除了乒乓,羽毛球也有類似窘况。

有一部分幸運兒被國企、事業單位(公營機構)選中,這些大單位會定期組織內部球賽(如「央企機關聯賽」之類),因此會招錄有體育特長的員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平時做些技術含量不高的文員職位,每到比賽的關鍵時刻出來爭取榮譽。這樣一來,他們既有一份衣食無憂的體面工作,自幼的艱苦訓練也算沒有白費。對於那些名氣不大、水平未到頂級的運動員來說,算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海外兵團」 從質疑到接受

如果技術過人、但無法躋身國家隊,又繼續想做全職運動員,似乎只剩下「海外兵團」一途。國人對「海外兵團」也經歷了從質疑到接受的過程。1987年時世界排名第一的上海球手何智麗,因不滿國家隊「讓球」(教練「內定」安排誰拿獎牌,隊友就要讓賽)而退出,1989年嫁到日本,從夫姓改名「小山智麗」,代表日本出戰。1994年,小山智麗參加廣島亞運會,戰勝中華台北隊的陳靜(湖北武漢人,1992年往台灣定居)、中國隊的喬紅與鄧亞萍等,獲女子單打冠軍。事件引爆國內輿論,有人稱她「漢奸」,也有人敬佩她揭露「潛規則」後憤然出走的骨氣。

外國乒乓球俱樂部往往以高薪厚職招攬中國運動員,邀請他們協助當地乒乓球隊訓練提升,對運動員個人來說,轉換國籍有更多參加頂尖賽事的機會,職業生涯較長,或者更加吸引。

港乒女團銅牌戰的對手德國隊,唯一「土炮」是索爾佳(Petrissa Solja),另外兩名華裔球員韓瑩、單曉娜,她們都是38歲,籍貫遼寧,韓瑩2010年起代表德國出賽,單曉娜曾代表過新加坡,再轉籍德國。本屆奧運乒乓球賽事中有十多名華裔選手,分別代表美國、加拿大、德國、奧地利、澳洲、葡萄牙、烏克蘭、摩納哥等國。還有幾名華人移民後代,如澳洲的胡鶴鳴、英國的何天天、日本的張本智和、西班牙的蕭瑤茜(Maria Xiao)、美國的張安(Lily Zhang)等等,令人覺得「中國面孔」似乎無處不在。

為盧森堡出戰的「上海阿姨」

幾名華人移民後代選手的年齡在18至28歲,還是「當打」之年,但那些出生在中國的華裔球員,年齡普遍偏高:代表奧地利的劉佳39歲,代表葡萄牙的付玉42歲,代表澳洲的洪劍芳48歲,更為傳奇的,是以58歲之齡代表盧森堡出戰的倪夏蓮。

倪夏蓮是上海人,1979年進入國家隊,贏過世乒賽女團、混雙冠軍、女雙亞軍等,至1986年退役,但因為乒乓球在1988年漢城(今首爾)奧運會才成為奧運項目,所以她未有參加。她出國後先定居德國,然後到盧森堡,37歲時首次參加悉尼奧運並打入女單16強,之後北京、倫敦、里約、東京,是奧運會的「五朝元老」,和她比賽的,都是比她年輕三四十歲的「小朋友」。她曾稱,如果不是因為她有兩屆拒絕參加,將創下參加7屆奧運會的紀錄。

內地傳媒也有報道倪夏蓮的故事,並親切地稱她「上海阿姨」,即使是代表日本的張本智和,也不再受到當年小山智麗一般的惡意。大家似乎理解了「海外兵團」——他們是為了自己喜愛的運動而奮力拼搏,以「高齡」之身還在堅持,將乒乓球這種運動在世界各地推廣。「沒有海外兵團,全球乒乓球可能會變成一潭死水。」國乒教練劉國梁曾經說過,「如果只剩下中國人還在玩這個項目,那對乒乓球運動來說才是災難」。所以,中國乒乓球隊2009年開始「養狼計劃」,本屆奧運中的日本混雙金牌選手伊藤美誠、德國男單銅牌得主奧恰洛夫(Dimitrij Ovtcharov)、以及台灣組合混雙銅牌組合林昀儒、鄭怡靜,皆曾在中國受訓。

2016年,德國傳媒曾經引述盧森堡隊教練丹尼爾松(Tommy Danielsson,倪夏蓮的丈夫)稱,外國乒乓球俱樂部希望用引進中國球員的做法拿到更多的補貼資金,但往往這些錢並沒有用於支持新人,他要求國際乒聯(ITTF)干預,「必須採取一些措施。一場比賽中第一名到第四名在開賽之前就已經毫無懸念,無論對觀眾還是對運動員,都不是好事情」,「我們可以馬上請一名中國選手加入,但是我們不想這麼做,我們更想培養自己的選手」。

結出果實 土炮走出自己的路

「土炮」的意義是什麼?或者說,靠「外援」取得成績,算不算「自己」的成績?德媒當年報道也有寫,代表剛果出戰的韓杏好在輸了球,因為她雖然入了籍,但其實不會唱剛果國歌。「海外兵團」或者只是自己內心尷尬,更大的問題是,對練習乒乓球的「土炮」球員公平嗎?他們或者也是真心熱愛這項運動,但培養「土炮」花錢費力,對於有些國家來說,或者不如引進中國球手更省事。

2008年,國際乒聯修改規則,限制「海外兵團」,要求轉籍運動員符合年限條件才可出賽;2015年,香港「優才計劃」修改計分規則,更難從內地引入體育人才。這時,香港乒乓球隊經歷過多名「國援」打下的基礎,加上與國家隊共同訓練的機制,已經能夠培養出具備競爭力的「土炮」,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幕後功臣不止李靜,還有女隊教練「瑞姐」張瑞,總教練陳江華,為港隊做顧問的「大魔王」張怡寧……或者有一天,港乒還可再上一層樓,成為像日本隊那樣可以問鼎金牌的挑戰者。

最受鼓舞的,或者是在香港的青少年乒乓球手,知道「土炮」也有出頭天,人生的選擇或者會不同。

文˙余衡方

編輯•劉子斌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