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9年反修例運動爆發前,曾有反明日大嶼遊行,如今願景計劃將落實,內地策展人李佳桓及馮駿原入選Para Site新晉策展人計劃,花年半時間從複雜的地球工程及地緣政治理論,到以他們所說與香港相對「親密」的方式關注近在咫尺的「未來土地」。填海是以水和土製造新空間,透過新土地宏觀地轉移城市核心,但策展人卻提問計劃會否只是加劇危機的「海砂屋」?
來自內地的策展人李佳桓及馮駿原,最一開始是想做與地球工程相關的展覽,人類如何透過組合水與土的資源創造可用的土地空間,李佳桓說︰「把水土作為資源,覺得自己可以掌控並設計地球,這樣的態度本身已經是很現代性的一種產物。」而馮駿原最初與李佳桓的對話,也是關於物質和能量、地緣政治和經濟。
短期發展 長期侵蝕
例如,把中國大陸的沙埋在香港的海裏塑造新的土地。藝術家李繼忠的委約作品,多媒體裝置《海砂屋》,能演示地緣政治的弔詭處,李繼忠一如既往以研究政府文獻作為藝術手法,追溯香港填海工作所用的砂來自廣西欽州,並以圖表解釋兩地供應鏈。諷刺是,在土木工程中用含氯量高的海砂建造的房屋,就名為「海砂屋」,因為未經去鹽工序的海砂,氯離子會腐蝕鋼材使建築物崩塌。短期的發展及灌輸,長期的侵蝕及消耗,隱喻兩地融合過程的問題。
寫計劃書時李佳桓及馮駿原想以大規模基建作為複雜和抽象理論的切入點,留意到香港爭議聲不斷的「明日大嶼願景」計劃。馮駿原說城市總透過基建來保衛城市,但不知不覺變成為發展而發展,「其實是加劇了一種危機,應對方式是治標不治本的」。「明日大嶼」2018年推出,目標耗資6240億港元填海造陸獲取1700公頃土地,不止影響自然生態,馮駿原說「它是一個體現治理術的場域」。計劃中大嶼山將會成為香港第三大經濟中心,兩人認為在地緣政治上影響深遠。李佳桓疑惑為何他認識的香港朋友沒有太多人關注此計劃。
一座座房間組成「島嶼」
這個展覽連場地設計也和「願景」一樣,在場地中間造了一座座房間組成的島嶼出來。幾個房間置放的作品,包括Riar Rizaldi的原住民紀錄片《地球戲劇》、童義欣的影片《蛟龍誕生》和Zheng Mahler的裝置作品《水牛16-40千赫》,置於外圍的作品有鄭波的畫作《寫生(辛丑 穀雨)》、劉慧德關於《山海經》的雕塑《泉》等。
兩名策展人在理解發展過程對自然生態的影響時,也從宏觀的地緣及經濟角度思考,譬如《水牛16-40千赫》這份作品,馮駿原認為不止是關心水牛生存的狀態,也是香港在農業退潮後如何應對農業遺留的景觀。場內也有李佳桓所着重「虛構性及思辯性」的作品,Travis Jeppesen的《薩戈西亞標註者︰一段人類學插曲》就虛構一個被殖民的島嶼,探討殖民者如何挪用原住民文化。
展覽亦討論發展商霸權和藝術之間的關係,李佳桓說《裝置一:論藝術與發展商霸權》是本次展覽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團體「土地關係中心」其中一名藝術家與策展人商討作品時,表示地產商和政府對土地的剝奪是他當下最關心的議題,於是成立匿名團體向公眾呈現發展商在新界等地收購農地及逼遷村民的行為,團體同時呼籲藝術家與發展商合作時警惕他們對土地的不公義。此研究作為藝術品在藝術展覽場域展出,顯示策展人對藝術權力的反思。
■溢流地
日期︰即日至11月14日(周一、二休息)
時間︰中午12:00至晚上7:00
地點︰Para Site藝術空間(鰂魚涌英皇道677號 榮華工業大廈2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