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知巷聞:牛頭角「秘密花園」 消失前尋寶

文章日期:2021年09月05日

【明報專訊】香港有座秘密花園,開着牡丹、茉莉、玫瑰、百合、紫蘭、水仙、玉蘭,住着燕子、畫眉、喜鵲、孔雀與百靈鳥,1960年代開闢的樂土,就在今天塞車塞到出晒名的觀塘旁邊。花樓與雀仔樓,花園大廈居民這樣統稱用以上花鳥名稱命名的12座樓。花樓已不在,雀仔樓被列入房協重建計劃,街坊月尾將舉辦「遊花園」導賞團,日前認真綵排,記者有幸獨家做一人團友,行到唔捨得走,好美呀,這個地方與這裏的人。

街坊準備導賞

「哎呀好曬呀,忘了帶頂帽!」「圖片這樣不夠大,印成A3才看得清楚。」「行到這一處呢,可以講你老公跟你說的那句……」早上10時,幾個街坊與社工Bowie(袁寶意)、阿軒(連瑋軒)圍成一圈,在討論導賞團流程。溫婉有條理的杜太(黃雁玲)交代她寫好的行程,她在1980年代嫁杜生住進花園,旁邊精神奕奕的杜生(杜文龍)從畫眉樓搬到百靈樓,現在住燕子樓,總是忍不住岔開話題,滔滔道出有趣小故事;張婆婆名令有,她腦海裏還裝着茉莉樓的模樣,縱然7座花樓已改建成今天的玉蓮臺很久了;李佩月就住玉蓮臺,她臉上笑笑的,常在中間提供熟門路的小資訊;中佬Rex(劉益德)是當中比較年輕的導賞員,還有去年搬來的Amy,開會到差不多中午,烈日當空下出發。

牛頭角站:1950's荒涼海邊說起

第一站是集合點港鐵牛頭角站,從旁邊的行人隧道能通往相隔一條牛頭角道的花園大廈。杜生嘗試一邊翻舊照一邊講解,我們身處之地在1950年代仍是一片荒蕪。資料夾裏有《工商晚報》1951年題為「荒涼的牛頭角在逐步開闢中」的報道,將牛頭角形容為距牛池灣巴士站半小時路程,離市區太遠,是東頭村火災難民聚居寮屋之地,1979年啟用的牛頭角站在一幀舊照片裏是海邊,其時對面已見牡丹樓、茉莉樓正搭棚興建中。花園大廈分兩期興建,第一期是7座「花樓」,第二期是5座「雀仔樓」,據房協出租屋邨資料,花園大廈樓宇在1960、65、67年,及1987、91年建成,後兩個年份應是花樓改建成4座玉蓮臺之時。

這個屋邨的出現與觀塘50年代衛星城市規劃有關,早前因塞車成為熱話的觀塘工廠區,是觀塘當初劃成住宅、商業、工廠三塊的其中一部分,而花園大廈在建成初期,部分大單位用作單身工人宿舍,杜氏夫婦住在露台兩頭都有廁所的約460呎單位,同類單位曾供工人入住,連90年代搬入的Rex亦有親友曾居住,其實直至2017年,最後一個宿舍才改為一般出租單位。

畫眉樓:爬過隔籬屋露台救火

在玉蓮臺與孔雀樓之間,沿長斜路往上行,兩旁會經過畫眉樓、百靈樓,直通到盡頭是燕子樓。花園大廈依山而建,樓宇高低錯落,低處是面向牛頭角道的喜鵲、孔雀、百靈樓,高處是畫眉與燕子,杜太說斜路雖長也闊,這裏對比如今樓貼樓的房屋顯得更具空間感,樓宇之間都是大片大片的休歇地,孔雀樓環抱裏面一個籃球場,細心看竟是1.5個。原來花園大廈重建計劃中,對面牛頭角站旁、現為地盤的定安街遊樂場會起樓安置居民,這邊便要按區內人口與設施比例補償半個籃球場,另半邊就劃成太極場,Bowie即展示街坊傍晚練太極的照片。

杜太教我別錯過路上看露台。露台是二期大廈特色,有些還外設典雅鐵花槽,昔日用戶須申請才有,沒想到除了晾衣還有奇用,Bowie指指畫眉樓種花一戶,「你見到每個相連單位都很近」,住這單位的梁太告訴她,曾試過家中火水爐突然着火,當時只有年幼的兒子在家,「在打麻將的鄰居像天外飛仙一樣爬過對面,替她熄掉火水爐,火燭車才來到,阿仔兩個鼻哥窿都黑晒,她說救番佢個仔」。看看兩邊露台之間約半個身位,近是近,但鄰居也絕對藝高人膽大。

燕子樓:闊地乘涼睇景

到斜路盡頭拐彎之前,能仰望燕子樓平台的花圃,去年搬入的Amy常經過,木瓜、芒果、檸檬都見過,從澳洲回流的她說沒想到香港住處能有這種園地。他們討論過帶團同時要盡量減低對街坊的打擾,這天團友只有記者,便有機會到隱秘角落看風景,2000年代牛頭角上邨重建後,這方向的景觀沒昔日看得遠,不過杜太特意挑選一處,既看到夾縫中的獅子山,又望到一街之隔的定安街地盤。

如果想知模範屋邨是何模樣,小心在燕子樓墮入美好想像而迷失。凹字形建築中間是寬闊平地,曬果皮又得,練硬地滾球亦得,坐在近崖邊的椅上乘乘涼,可俯瞰下方喜鵲樓,夜景更攝人;樓宇內部設計亦注重活動空間,長走廊不密封,電梯旁、梯間都有闢出空地,Rex說小時候會「走鬼式」踢球,避開管理員驅趕。

5座雀仔樓提供約2300個單位,房協的重建計劃首階段是2025年清拆燕子樓及喜鵲樓,住戶會安置在定安街地盤興建的樓宇,但Rex說該樓宇容納300多戶,兩座樓卻有900單位,「因屋邨住戶很多年紀大,離開的離開,或入老人院,第二個解決方案是搬到未拆幾幢的空置單位」。同為房協出租屋邨的明華大廈作為重建先例,卻引起他們的擔憂,原因是新單位租金大幅提升,1至2人單位月租原為約1300元,升至約3024元(226呎,不連差餉),至最大的517呎5至7人單位月租6814元,去年房協因應居民意見,提供4年過渡性減租方案,減幅按年遞減,至第5年如常。Bowie得知該處居民在事前一年才見大堂貼通告公布細節,有住客寧願到第三期重建再搬,拖得一時得一時。杜生說夫婦倆已退休無收入,會考慮抽居屋;令有屆時已85歲了,她說有信仰,「說不定到時已搬到上面」,也可能選擇入住老人院。

百靈樓:遊樂場憶石滑梯

從燕子樓而下,兜過屋邨大麻石護欄到下方的喜鵲樓外,杜太解說,昔日牛頭角石礦場開採的岩石會運往世界各地;令有推介街角的蘆葦飽餅廊,每天下午4時特價饗街坊。問問老闆徐先生,這餅店開業近20年,他接手父親生意後,維持特價做法,菠蘿包4.5元減至2.5元,天天引來人龍,為長者健康,蛋撻低糖、麵包不用豬油。重建怎麼辦?外頭有地產霸權,徐先生說,打算着能否在玉蓮臺那邊找到舖位。Bowie則惋惜,街頭的成記士多見證幾代人成長,老闆兼營水電維修收費便宜,賣米又幫長者托上樓,「個人好有雷」,可是也因投標制度敵不過對手高價而在去年撤出了。

到達終點百靈樓,安排在這節的歷史故事是展示港督麥理浩曾巡視到此的照片,不過街坊們說沒兩句,就你一言我一語更有興致地談論着遊樂場,杜生正經介紹今天鋪軟墊的新面貌是百靈樓互助委員會申請而來的,百靈樓居民Rex隨口點評,「我作為一個使用者,梗係鍾意呢啲啦」,他指指1970年代照片中的石滑梯,「瀡落來有快感嘛,成層樓咁高,我係點玩㗎呢,落雨時攞塊紙皮衝落來,仲滑啲」!玩法在孩童創意中可是無窮無盡,他還記得把滑梯下方的洞當成龍門,上演的球賽都有街坊圍觀,「教會玻璃都是我們踢爛的」。照片裏見「觀塘循道服務中心」,就是今天Bowie服務的「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機構在花園大廈的辦事處與一般NGO有點不同,不止得一個地下舖位,而是沿百靈樓L形地下都是他們的地方,原來昔日教會捐出30萬興建費,自此守至花園大廈最後時光。

真‧寶藏是人情味

回到會議室,Bowie努力與街坊檢討,說其實遊花園也有「尋寶」的設定,寶是什麼呢?她說是人情味。驟聽是老套,但說尋寶確不虛,之前他們曾辦兩次網上導賞,今次邀人親身來看,花園大廈的獨特固然要實地踏足才感受到,最讓記者拔不了腿離開的,卻是「無定向」解說的街坊,我拉着杜生,央他說完與杜太的故事:

話說當年他與阿媽細妹住進畫眉樓,後來母親去世,「在200多呎細單位一路住下,我媽梗係想我結婚啦,廿幾歲人,我就梗係搵唔到啦,唔使講,又怕醜又無本事,我媽不在後,房屋協會又咁得意喎,說我們不是一個家庭,所以要搬去啟明樓,改裝冲涼房住人,嘩我梗係唔制啦,唔肯啦,就話我就來結婚」。杜太輕輕補一句,他那時拖都未拍。「我都唔識,就搵寫信佬作封信,說我就快結婚了,同女朋友點點點……」暫時過到骨,街坊都紛紛介紹阿邊個個女給他認識,阿妹做製衣,又介紹3個工友。「帶我去佐敦(道)官立小學,夜晚好多班,跳舞班、粵曲班,乜班都有,終於在瑜伽班邂逅了一位幼稚園教師,她住油塘,我住牛頭角,都是14號巴士。」後來一起去上跳舞班,「去吓爬艇去吓爬山」,一下就說到結婚。

這件事可轟動了,杜太仍記得來到他家,街坊都眼望望,「還說呢個好生養,哈哈哈」,杜生笑說:「我估他們都在談論:人家是老師,你這些手作仔,做五金工帽機器仔,睇你幾時離婚!」豈料一係無聲氣,一係結婚更兩年抱三,生女之後又懷孖仔。搬到百靈樓之後,杜太試過身子不好,在家中快暈倒之際,把鑰匙奮力向對面陳太一拋,最後無事。

燕子樓裏有這樣一對夫婦,一直廝守。什麼能與他們比長久呢,但願是房子所承載的建屋初心,即使花園終將改頭換面,也不消逝。

導賞團報名詳情:facebook.com/gardenestate.ktmss

文˙ 曾曉玲

{ 圖 } 網上圖片、曾曉玲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