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垃圾徵費,或曰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政府在2005年首次提出計劃大綱,但討論多年都只聞樓梯響,落實無期;事隔16年,條例草案上月通過三讀正式立法,似乎終於有機會落實。環保團體形容這是「拖足16年」的曙光,但他們留意到政府並無訂下明確落實日期,擔心政府未來會繼續一拖再拖。未來市民丟棄垃圾要用指定垃圾袋,按量按袋收費,如果想減少開支就要做好回收、源頭減廢,但現時回收配套,足夠嗎?
條例3變更 環團3憂慮
綠惜地球高級項目主任劉兆朗說,感覺審議垃圾徵費的進度在2020年加快,因為法案委員會就條例草案的字眼、細節,與政府官員開過4次閉門會議,政府就議員的意見作出修正和妥協,條例增減後,立法會議員的反對聲音大為減少,包括最抗拒的飲食業界。跟2018年政府提出的版本比較,條例主要有3項變更,環保團體擔心會削弱減廢成效。
1)準備期變長 無寫明生效日期
垃圾徵費成功立法,並不代表會馬上實施。環境保護署原本建議垃圾徵費條例草案通過後,設置12至18個月的準備期,讓不同持份者和市民有充足時間了解和適應垃圾徵費的生活方式。但經法案委員會更改後,現在準備期延長至「至少18個月」,政府說有需要會再延長。政府亦無列明具體生效日期,只稱要視乎準備期的工作進度再決定。
不過一年半的準備期後,政府和立法會已換屆,環保團體擔心下屆政府和立法會到時又要重新討論,垃圾徵費的生效日期又可能再拖。
2)免費派垃圾袋違初衷
劉兆朗說,法案委員會建議政府免費派發指定垃圾袋,「這之前沒有寫明在條例內,但今次在法案委員會的工作報告,寫明政府會考慮免費派指定垃圾袋給市民,有議員在三讀會議,講明希望全民派一年。」工作報告沒有列明可以獲派免費垃圾袋的市民,是否基層市民或其他群體,但委員認為免費提供指定袋的時間要夠長,才能達到讓市民適應使用指定袋及養成妥善處置廢物習慣的目的。但劉兆朗擔心,免費派指定垃圾袋與垃圾徵費的原意有矛盾,「一方面叫人用者自付,但政府又免費派袋給大家,這還是不是污者自付?定仍然是政府埋單?」。
指定垃圾袋每公升約0.11元,假設三人家庭每日用一個10公升垃圾袋,每月開支約為33元;政府會向領取綜援及高額長生津者提供每月10元補貼。但基層團體指出,不少劏房戶本身無領取綜援,無補貼下有可能非法棄置垃圾,無人看守下,三無大廈(無業主立案法團、無居民組織及無管理公司)和鄉村垃圾站的問題尤其嚴重。
為了打擊非法棄置建築廢料和垃圾,食環署現時在超過220個黑點安裝網絡攝錄機,如果執法人員發現有人非法傾倒垃圾,會作出檢控和加強巡查。
不過,劉兆朗相信因為私隱問題,大廈內難以設置監控鏡頭,所以政府仍需思考如何加強監管三無大廈。早前政府聘請100多名「綠展隊」人員作宣傳教育工作,計劃再聘請幾百名人手執行有關垃圾徵費的執法,但劉兆朗認為垃圾徵費實施範圍大,現時編制並不足夠,「400幾500人是否處理得晒香港非法棄置的問題呢,尤其是在新界鄉郊地區。」
3)餐飲業廚餘享免費集運 市民要等
在堆填區棄置的都市固體廢物中,廚餘佔最多(30%),2019年每日棄置量達3353噸。而餐飲業界最主要的垃圾是廚餘,飲食業界議員反映,如果實施垃圾徵費,餐飲業經濟成本會大大增加,建議政府安排免費收集,再運送至廚餘回收設施。在工作報告中,政府承諾如果餐飲業界能妥善將廚餘分類,將提供免費廚餘收集及運送服務,並會致力推動餐飲業界參與。至於家居及工商業界的廚餘,就要再等等,政府稱「視乎廚餘循環再用設施的興建進度,政府當局長遠而言亦計劃把服務擴展至家居」。
劉兆朗質疑只有餐飲業能免費回收廚餘並不公平,「一般市民和其他工商業,他們都有廚餘,但你沒有渠道給他們做廚餘回收,變咗咪好似焗住要收錢」。現時即使市民有意自費回收廚餘,政府也沒有開放給大眾參與的廚餘回收及運送服務,只有個別餐飲業或地區可以申請。要減廢兼避免不公,劉兆朗認為政府應盡快擴展廚餘回收計劃,增加廚餘回收量。
回收現况:廚餘消化力不足 塑膠難在分類
1. 廚餘:污水處理廠幫手
現時政府主要有兩間廚餘回收中心,分別是有機資源回收中心一期(O.PARK1)和大埔污水處理廠。政府2018年推出「免費廚餘收集先導計劃」,每天為食環署及房委會轄下的商場、街市和熟食市場的廚餘作源頭分類和收集,並收集部分學校午膳供應商廚餘,運送到O.PARK 1處理。工商業界例如商場、酒店、超市雖亦可參與計劃,但要自行收集和分類,及自費聘請廚餘收集商,把廚餘運到O.PARK1。O.PARK1每天可處理200噸廚餘,採用厭氧分解技術(Anaerobic digestion)將廚餘分解成生物氣(甲烷及二氧化碳),除了可轉化為熱能和電能供廠房使用,預計每年能經電網輸出1400萬度剩餘電力,等於約3000戶家庭用電量。
而大埔污水處理廠則在2019年開始推行「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政府收集鄰近大埔工業邨內食品製造廠和部分大埔學校午膳供應商的廚餘,運送到污水廠的污泥厭氧消化缸,將污泥和廚餘轉廢為能,供污水處理廠用電,惟日均回收量僅為50噸。
「我們知道香港有6間污水處理廠,其實全都可以做到共厭氧,政府應該盡快擴大。」劉兆朗說,有潛質回收廚餘的包括沙田、石湖墟和元朗污水處理廠。「第二就是O.PARK,其實黃錦星上任無耐已經承諾會有第三間O.PARK,我知道中間O.PARK3係有阻滯,但至少政府要批地和批contract,可以設計和興建。」環保署計劃再興建O.PARK2和O.PARK3,日均廚餘處理量各約300噸,前者正待立法會財委會審批撥款,後者則在規劃研究階段。
假設沙田污水處理廠及多兩家O.PARK投入運作,則可再多處理650噸廚餘,但亦只佔廚餘日均棄置量(2019年3353噸)約19.3%。
2. 塑膠回收價低 倘污染全桶丟
「廚餘是都市固體廢物入面最多,所以是最迫切、最應該要做,第二是廢紙,但廢紙回收率不低,因為廢紙值錢,所以廢紙不需要太擔心,但第三名要擔心喇,第三名是塑膠。」廢塑膠2019年的每日棄置量達2320噸,佔都市固體廢物的21%,但回收率僅8%,膠樽的出口回收率甚至只有0.5%。除了歸因市民回收意識不足,劉兆朗說政府提供的塑膠回收配套也不夠方便,「有垃圾徵費之後,回收需求會大好多,所以政府一定要預備好」。
「啡膠樽」回收種類少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現在最常見的塑膠回收桶是三色回收桶,由政府、各物業管理公司提供,但啡色的塑膠回收桶只能夠回收一、二號塑膠,即是只接受膠樽如飲品樽、沐浴露樽,其他膠袋、膠餐具不准放入回收桶。劉兆朗想像,垃圾徵費實施後,如果市民缺乏回收塑膠的知識,全部膠也亂放進啡色回收桶,就有可能導致全部膠也不能順利回收,「回收商會否淨係揀一二號樽來回收,其他雜嗰啲就丟棄,不排除這個可能;更差的可能性是看到袋膠污糟,或者見到袋膠無價值,丟到堆填區也不出奇」。
過去傳媒就多次揭發清潔工、塑膠回收商將塑膠直接丟至垃圾桶,申訴專員公署去年亦宣布會主動調查三色桶管理。為何塑膠被「冷待」?劉兆朗說除了因為塑膠價值低,賣出價不高,亦因為市民沒妥善回收,甚至將回收桶當垃圾桶用,「有人丟棄食物,或者好多醬汁漏到周圍都係,你成袋好污糟,是可以合法地成袋丟棄」。如果回收桶內的廢物受污染,政府容許回收商「全桶丟棄」,以免污染回收場的機器和其他回收物料。政府今年2月也在「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公眾諮詢中提到,考慮設立塑膠回收商發牌制度,以監管回收商質素。
不過即使市民好環保,想回收其他類型塑膠,三色桶仍不能滿足,「迫住去『綠在區區』或者社區回收網絡,咁就好唔方便」。
「塑膠回收先導計劃」應擴展
政府於去年展開為期兩年的「塑膠回收先導計劃」,在觀塘、沙田和東區作試點,聘請回收商向區內已登記的公私營住宅、學校等提供免費收集廢塑膠服務,「有參與的住宅,樓下塑膠桶會貼好大張紙,就是塑膠回收先導計劃,代表它不止收一二號膠樽,全部種類的塑膠都會收」。市民將塑膠放到這些回收桶,回收商就會再將塑膠分類回收,劉兆朗認為政府應該要盡快推展到全港,「年尾會有9區,我們建議盡快推展到18區,(政府)任期之內你可以招標(回收商),這絕對做得切」。
劉兆朗說,政府擴展計劃的同時,普通市民也可倡議自己的屋苑參與計劃,要求物業管理公司跟塑膠回收先導計劃的回收商合作,「我們知道中央收膠的承辦商到處敲門,去信物管或者聯絡物管,都有不少摸門釘」。此外,居民也可以要求業主立案法團或者物管公司,透露屋苑回收商是什麼公司,提供回收物料的數據,以監督是否可靠,「你問到是什麼名字,跟住Google返,或者去問環保團體,其實我們可以幫你找到究竟是不是一個可靠承辦商,是否真的有妥當回收,或者我們認識、有參觀過回收場的。」
食物包裝難搞 從生產商管起
在廢塑膠棄置量中,佔最多的塑膠分類是「其他」(48%),其次的是膠袋(33%),劉兆朗相信這個比膠袋還要多的塑膠垃圾是塑膠包裝,「塑膠包裝是好大的數字,但今日政府還未正式公布,究竟有幾多塑膠包裝,它還是歸類叫『其他塑膠』」。平時購物常見的獨立包裝食物,或者電器的袋中盒,如果市民懶得回收,或者不懂得回收這些多餘的包裝,將來垃圾徵費實施後可能就會變成隱藏成本,特別是無法回收的複合物料,例如薯片袋、牙膏軟管,「多過一種物料黐埋一齊就是複合物料,例如膠和金屬是薯片袋,我們叫鋁塑膜,入面是鋁,外面是塑膠;或者膠和紙和金屬,就是紙包飲品盒」。因為合成多於一種物料,分解物料的成本仲貴過賣出所得,所以無回收商肯做,「這些擺明就變垃圾喇,可不可以研究規管呢?」
劉兆朗建議政府在包裝上引入生產者責任制,要求生產商、進口商減少製造或進口過多包裝的產品,網購的包裝品也應該受規管。例如可參考英國推行的包裝法,「公司生意額若然多過幾多,簡單說即是大公司啦,大型中型公司,需要按你進口了幾多塑膠包裝來交稅」。新加坡也計劃強制生產商和超市,匯報塑膠、紙、金屬等包裝用量,而且不止於產品包裝,運輸包裝、儲存時保護產品的包裝也計數;歐盟7月亦已通過single use plastic法例,「世界的趨勢是減塑膠,而香港只不過是芸芸咁多國家入面,都投一個票,覺得應該要減包裝袋」。
垃圾徵費未知何時實施,但無論有無垃圾徵費,或者我們也可以做好回收、減少製造垃圾。香港堆填區即將飽和,政府講明3個「策略性」堆填區只夠應付到2030年,要解決永無止境的垃圾問題,你的策略是靠焚化爐,還是源頭減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