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配套諗多步 鼓勵傷殘者 「軟硬」兼施 普及無障礙運動路

文章日期:2021年09月12日

【明報專訊】東京殘奧上周閉幕,港隊運動員奪得2銀3銅。今屆殘奧首次有電視台直播賽事,全港觀眾看到運動員毋懼傷患投入運動,以實力證明他們付出的努力跟健全港隊成員一樣多。精英運動員表現固然耀眼,但其他傷殘人士的運動路又如何?提供傷殘人士運動訓練班的機構說,原來主流學校的殘疾學生多數不能上體育課,運動場無障礙洗手間亦爭崩頭。

殘奧將殘疾分為三大類,一是肢體殘障,包括截肢、短肢(如侏儒症)、脊髓損傷而下半身或全身癱瘓等,二是視力障礙,三是智力障礙。後兩者因為四肢健全,可參與運動種類多,運動形式調整較小,例如為視障運動員增設眼罩或領跑員。但肢體殘障的運動員多要坐輪椅,對無障礙運動設施要求較高,可參與的運動種類也受限於運動員的靈活度,未必個個肢體傷殘人士都打到羽毛球、籃球。有機構希望在肢體傷殘群體中推廣普及運動,鼓勵傷殘人士享受運動樂趣,強化身體機能。

邊度參加運動班?

香港傷殘青年協會(傷青會)開辦多元化的運動班,讓不同能力的傷殘人士都能找到適合的運動,門檻較低、身體控制力較弱的人可選擇太極柔力球、伸展運動,上肢靈活、體能比較好的可參加輪椅跑步、輪椅籃球,挑戰度更高的還有龍舟、攀石,會視乎身體情况加裝安全繩。傷青動力學堂訓練主任吳崇維設計運動課程時,會盡量加入帶氧運動元素,「因為傷殘朋友,會比較難做到帶氧運動,一般帶氧運動都是跑步、游水、踩單車,對下肢不方便的傷殘人士較困難」。傷青會約6、7年前成立輪椅跑步隊,由體能較好的傷殘人士與跑步教練合作,教參加者用雙手推動輪椅「跑步」,鍛煉心肺功能。

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殘奧會)提供較有系統的運動訓練計劃,傷殘人士參加初級訓練班後,有意提升技術者可再晉升至中級、技術改良班,最後獲選為港隊代表到體院受訓。總幹事林俊英說,現正計劃與地區組織、健全人的體育總會合作舉辦更多訓練班,「例如硬地滾球,我們在6個區域做緊,輪椅劍擊在元朗區推行,將來中西區會做乒乓波班」。非政府組織外,康文署亦有推行「殘疾人士體育訓練計劃」,舉辦輪椅網球、水中健體等訓練班。

困難+建議

■硬件

1. 場地選擇少 受交通配套限制

健全者想打籃球,不用穿籃球鞋,籃球也不用帶,一個人走到樓下公園街場就可以「跟機」,book室內場反而麻煩。但吳崇維說,傷青會甚少舉辦輪椅籃球班,甚至不能選擇街場,「街場好多時旁邊會有花叢、椅子、石壆,其實有時籃球碌到埋去,他們自己執唔到波,輪椅唔似得腳」。球場外圍safety zone不夠,邊界太近欄杆,圍網對輪椅也有危險,「同埋好多時街場唔多唔少都有少少暗斜,可能方便落雨天去水,或者有小小凹凸,其實對輪椅都有一定程度影響」。所以他們多數選擇康文署的室內體育館作訓練、比賽場地,就要跟其他市民、組織一起爭場。

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會員羅惠棠是前港隊乒乓球代表,他曾參與2010年廣州殘疾人亞運會,雖然現已退役,但他仍會book康文署乒乓球場練習,傷殘人士沒有優先book場系統,要準時4時鬥快撳電腦,「傷殘人士好難book場,要搵適合地方」。所謂適合的地方首先要交通方便,有供輪椅上落的交通工具來回家居到運動場。輪椅可以上地鐵,巴士也可以容納至少一部輪椅,但小巴卻只有來往醫院的3條路線可以上落輪椅,即使搭的士,也只有體積較大的混能的士可以接載輪椅,但不時有的士司機拒載輪椅人士。

找到交通工具,下車點距離運動場也不能太遠,一來吃力,「我們要碌好遠,如果咁啱落雨就麻煩好多」。因為坐輪椅時難以同時撐傘和手推輪椅,如果路途遙遠,沿路最好有瓦遮頭,如此一來,可以選擇的室內場地就大為減少。

倡社區中心開班成常態

殘奧會舉辦訓練班的場地也是以康文署運動場和體院場地為主,但近半年因為疫情,康文署部分場地被用作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政府增撥社區會堂場地給殘奧會開班,林俊英提議此舉變成常態,「我覺得未來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社區會堂,社區會堂入面都有好多空間,是合適我們舉辦地區計劃」。社區會堂內空間闊落,具備無障礙通道、扶手等,又沒有街場的限制,現時也常舉辦各種羽毛球、跳舞興趣班。

2. 場內無障礙設施不足 不敢飲水怕等洗手間

2008年,政府推出《設計手冊:暢通無阻的通道2008》,手冊列出建築物必須遵守的設計規定,並納入法例,包括規定通道闊度、引路帶設計,每層必須設有至少一個暢通易達洗手間等。大多數傷殘人士和體育協會都認同,新建成的運動場內,無障礙通道、設施十分完善和方便,只是數量不夠多。吳崇維說不足以應付運動班流量,「可能你一個運動場只有一至兩個殘疾人士洗手間,他們自己去做運動就OK囉,但如果我們組織搞運動班,少的可能10個8個,有時跑步可能有20、30人,20、30部輪椅」。

因為洗手間不夠,不少輪椅人士參加運動班前,會預先到附近商場去洗手間,甚至為了避免去洗手間而不喝水,「我們成日話做運動要補充水分,尤其夏天,他們有時真的驚去洗手間,因為要排隊,就唔飲咁多水」。吳崇維說這除了影響運動過程,還擔心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但無奈的是,這已成為輪椅人士的日常,「未必是做運動,他們有時出街都會咁做,驚出街找廁所好困難」。做完運動,普通人會到更衣室沐浴更衣,「傷殘人士要冲一冲身都幾大陣仗,喺街出面,因為設施未必好配合每個人的需要」。吳崇維說他們多數換件上衣就算,因為更換運動褲太麻煩。

羅惠棠還說,經常有健全的人霸佔暢通易達洗手間更衣、洗澡,令他大感無奈。洗手間以外,適合他使用的乒乓球場也不多,康文署的乒乓球場地分為開放式和房間兩種,開放式例如是在羽毛球場中擺放4至6張乒乓球枱,枱與枱之間沒有圍板分隔,「我們有陣時要執波,波打到對面其他人那裏,又要碌好遠先執番個波,所以開放式無咁好」。羅惠棠說開放式乒乓球枱之間通道較狹窄,輪椅不能順暢通行,他多數用壁球場開枱打乒乓球,但壁球場少難book。

3. 輪椅特別設計 需租倉運送

我們看殘奧比賽,跑步選手坐的是像三輪車的輪椅,羽毛球輪椅、籃球輪椅也不是平時常見的家用輪椅。吳崇維說每項比賽的輪椅都是特別設計,最大分別在車輪,家用輪椅的車輪角度與地面垂直,但運動輪椅的車輪很斜,「如果你見打羽毛球陳浩源的輪椅,或者打籃球,角度好大,去到20°都有,角度會影響靈活度」。運動輪椅亦會因應項目增添安全裝置,例如加小車輪、防板避免反車,籃球、欖球碰撞多的運動輪椅前會有防撞欄。

家用輪椅又可不可以做運動?「無話唔得嘅,但講緊運動效果和安全度,用我們able為例,著拖鞋踢波定著波boot踢波,你著拖鞋踢波都踢到嘅,不過你好容易會爆腳,或者你跑唔得快。」傷青會舉辦輪椅籃球班,特地租倉存放籃球輪椅,每次開班都要租貨車運送輪椅,「如果傷殘朋友想自己打波,他們坐自己部輪椅,又要帶多一部輪椅,對傷殘人士來說也做不到」。

盼場地擺放器材供借用

但吳崇維希望有一天,傷殘人士不用靠參加協會訓練班,不用靠協會提供器材才可以做運動,而可以自己約朋友走進運動場打波,「會不會有場地可以讓我們擺放器材,譬如球場可以擺5、6部運動輪椅,他去到球場,靠自己或者有人幫他拿輪椅,就可以用輪椅打波」。他建議,傷殘人士上過運動班,知道如何安全地使用運動輪椅,知道運動玩法就可以借輪椅,希望達到真正的普及運動,「我們以前推廣,要有層殘廁,要有斜道,要方便出入,現在我們已經講緊,希望再方便他們,有合適器材借用」。

■軟件

主流校殘疾學生 無得上PE堂

殘奧會最近統計,主流學校中的殘疾學生可以參與什麼體育活動,協會向香港800多間主流學校發問卷調查,有約500間學校回覆,結果發現大部分殘疾學生,都無機會跟健全學生一起參與體育課,「現在殘疾學生上體育堂的時候可能要去圖書館」。林俊英說,希望未來可以讓這些學生做運動,現正計劃與保良局合作,為其學校的殘疾學生商討體育堂的替代安排。

盼跨校合作 研傷健共學

一是視乎學校內殘疾學生的數量,如果人數多可以自組一班一起上體育課,如果人數少,林俊英期望可以跟校網內其他學校合作,為各校殘疾學生舉辦運動班;二是設計與原本體育課相近的內容,例如健全學生學打羽毛球,就再為殘疾學生設計一套羽毛球教綱,讓傷健學生一起學羽毛球;三是鼓勵殘疾學生參加殘奧會的運動訓練班,「因為我們大部分訓練班都是5點後開始,學校放學之後開始」。

殘疾者心態卻步

吳崇維估計,現時會恆常參與傷青會的體育活動的會員比例只有約一至兩成,「好多時我自己認識,或者在傷青會接觸的,你估傷殘人士,你估佢唔知做運動好咩,但往往好多時他不敢試,覺得自己做不到」。林俊英說殘奧會也面對招募傷殘人士參與運動的大挑戰,一來因為傷殘人士愈來愈少,二來他們對自己沒有信心,或不希望其他人知道自己是傷殘人士。吳崇維希望把課程設計得有趣新奇,吸引會員走出第一步,「就算見到殘奧選手,他們覺得是因為他刻苦訓練,因為他身體條件好啲啫,但我們想話畀佢聽,其實你都可以,我們不是個個都梁育榮,我們不是個個都陳浩源,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去做運動」。

親友支持尤重要 多宣傳助大眾了解

來自家人、朋友的支持,對鼓勵傷殘人士做運動尤其重要,吳崇維說傷青會中,有不少爸爸陪兒子一起做運動的例子,「大部分運動都可以一起玩,例如輪椅籃球,我們都有好多able的朋友坐輪椅跟disable一齊打,跑步你未必坐輪椅一齊跑,但你可以pair up一齊跑」。傷青會也會到學校做宣傳教育,讓健全小朋友體驗坐輪椅做運動,希望令社會大眾更了解傷殘人士的運動,更包容和鼓勵傷殘人士,「原來一個小行為動作,一個眼神,已經是一個好大的鼓舞,或者一個眼神其實會唔舒服,點解我們一起打波,你把口無出聲,但你好似覺得好唔方便咁」。

吳崇維憶述,6、7年前傷青會剛成立輪椅跑步隊時,「以前我們部輪椅碌落球場係唔畀入去,說車輪會整花個地,或者我們去運動場,會說我們的輪椅會撞親其他跑步的朋友,街坊或場地職員會不讓我們進入」。經過多年解釋,他說社會大眾對傷殘人士做運動的權利和情况更理解,「但可以再多啲」。

【無障礙運動篇】

文˙ 朱琳琳

{ 圖 } 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