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設文化局 先從韓國取經 文化發展 資助以外需自主

文章日期:2021年09月19日

【明報專訊】施政報告下月公布,近日盛傳政府將改組架構,重提增設文化局。文化界一方面希望文化局能夠統籌文化政策,推動香港文化、藝術發展,另一方面卻擔心文化局帶有政治任務,引發更多問題。文化局的細節「十畫都未有一撇」,不如先參考鄰居「文化立國」的韓國,政府、企業和國民如何帶起席捲全球的韓流,香港又可以如何汲取其成功經驗。

■韓國

駐港文化領事 喜愛周潤發

韓國在全球設立了32個駐當地韓國文化院,促進兩地文化交流,推廣韓食、跆拳道、電影、文學等韓國文化。駐香港韓國文化院在2018年成立,院長李柍昊(이영호)同時是韓國駐港文化領事。他今年2月接任,此行是他第一次到香港。

韓劇、K-pop在香港流行一時,Netflix香港十大排行榜中總會有幾套韓劇,電視台在黃金時段播放的也有韓劇。但這名韓國領事卻說自己是港產片迷,「我一直很想來香港」。說起香港影星和電影,他如數家珍,「《英雄本色》,這是其中一套最好的電影,我覺得」。他用韓文說出英雄本色片名,怕記者聽不懂再手舞足蹈地用英文形容演員和劇情,「周潤發和英雄本色在韓國很有名,我很想在香港遇到他」。他笑容燦爛,說之後韓國文化院舉辦文化節,甚至想邀請周潤發來參加活動。「《賭神》也很好看,還有《倩女幽魂》、《無間道》、周星馳、成龍、洪金寶……」英韓語夾雜下,他數出一連串電影名字,多次強調「周潤發在韓國真的很紅,香港也是嗎?」

除了愛港產片,李柍昊還愛香港食物,隔離3星期後第一時間去吃點心,但發現原來茶樓晚市沒有點心,這是他來到香港後第一個cultural shock,因為韓國的餐廳從早到晚都是同一個餐牌,「最後我吃了炒飯」。至今他已經品嘗過點心、雲吞麵、街頭小吃,還從隨身攜帶的筆記本掏出一張「貓紙」,上面寫了煎釀三寶、炸大腸、咖喱魚蛋等小食的中文名和韓文拼音,方便他掃街,「有人跟我說炸大腸不太健康,但真的很好吃」。做盡遊客舉動,韓國人之所以喜歡香港電影、香港文化,他認為因為兩者文化相近,但又有不同之處,更易投入,或者這也是韓國文化在香港受歡迎的原因。

1%財政預算推動文化產業

在香港電影、明星紅遍東南亞時,有見於香港的流行文化,韓國也沒閒着發展文化的步伐。自1990年代韓國民主化後,政府管治較開明,減少審查,鼓勵市場自由創作,文化藝術得以自由發展。李柍昊說,1988年起,政府意識到電影、電視劇等影音製作的重要,限制外國影片進入韓國市場,金大中總統在1999年設立《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確立國家扶持文化產業的振興和發展的方向,例如規定每年政府總預算不得低於1%用於文化產業發展和出口。「這些文化政策的落實和執行對文化產業發展非常重要,為現在打好基礎」,政府帶頭提供資助,鼓勵大財團如三星公司為文化產業提供資金,又加強保障知識產權,支持韓國文化工作者在海外的市場推廣,金大中亦曾伙拍H.O.T.男團拍韓國旅遊廣告。

李柍昊相信,韓國文化傳遍世界,除了歸功於政府30年前推出文化政策鼓勵文化藝術自由,亦因為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和市場競爭大。

「我相信為編劇、Webtoon(韓國漫畫平台)提供系統性支持對文化產業有很大貢獻」,李柍昊說韓國編劇之間競爭很大,劇本獲電視台垂青前,必須經過嚴格遴選。劇組奉行編劇中心制,編劇地位很高,權力大,待遇和薪金也高,如韓劇On Air以韓國電視劇為題材,其中一個角色是名編劇,她說自己每創作一集電視劇就會有2000萬韓圜(約13萬港元)稿費。每計劃一套電視劇,編劇和大量助理編劇都會長時間蒐集資料,近年韓劇還會研究其他國家娛樂文化,加入其他國家元素,避免韓劇、綜藝觀感太「cultural shock」。

韓國和香港一樣有「投訴文化」,李柍昊笑說韓國觀眾喜歡review,去完餐廳用餐也會留下好壞評價,「網民的口可以很壞」。觀眾看完電視劇後馬上在網上留言、評論劇情,劇組也會留意觀眾評語,李柍昊相信這些不留情的評價可以提高韓劇質素。

第一波流行的韓劇,如《冬季戀歌》、《大長今》是在2000年代推出,韓團如少女時代、Super Junior亦是2000年代中後期出道,而facebook在2004年推出,YouTube在2005年註冊,互聯網的興起令韓劇、K-pop瞬間傳遍全球,也加快韓國文化的傳播。

香港如果搞文化局可以點參考?

■香港

冀統一政策 予藝術家落腳地

現時香港的文化政策分拆為幾個部門各自執行,包括民政事務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康文署等。中大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任林國偉說,這導致香港多年來沒有統一的文化政策,各部門各自為政,例如民政事務局負責審批藝能發展資助計劃、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創意香港負責電影發展基金、康文署統籌藝術活動。文化不是各部門主力的政策方向,淪為次要和輔助角色,「在民政事務局入面,肯定是民政最重要,文化政策就是其中一個sub core,support去幫民政」。林國偉期望文化局的創立能夠統籌文化政策大方向,讓文化政策不用再淪為次要,有自主性,「文化政策可不可以都有一個主導,或者autonomy,我們自己有一個自決的做法」。例如韓國成立韓國文化內容振興院,負責電視、電競、流行音樂、動畫等內容的研究與推廣。

他說在現時各自為政、沒有牽頭者的情况下,沒有官員為文化政策主動爭取主導權,文化流失了很多發展機會,例如近日活化歷史建築項目中環街市,現時中環街市進駐商店、cafe,市建局稱公共空間可以舉辦市集、音樂會。但林國偉質疑多人流、多打卡位是否就等於活化,這種活化能否連結中環街市的歷史。「如果有文化局,我覺得可以制定一些政策,讓文化工作者或美術團體去進駐這些空間,在這些空間做到活化工作。」他舉例,文化、藝術工作者可以歷史建築為studio,作為創作、展覽場地,以社區、共同回憶為靈感,融合本地文化歷史與藝術,做到真正的「活化」。「讓細團體進駐活化項目,保育活化項目,他在這個空間裏,創作機會多了,可以持續的機遇大了。」而香港的藝術家現時大多面臨「落腳」問題,難以找到創作空間、展覽場地。他形容藝術在文化創意產業中「被邊緣化」,文化創意產業包括表演藝術、藝術品、電影及錄像和音樂、軟件、電腦遊戲、廣告設計等,而表演藝術的GDP和就業人數均是最少。

不能一味資助 助達至自給自足

現時文化政策會為藝術團體、新晉導演提供資助,例如在2019至2020年度,政府為9個藝術團體,包括香港管弦樂團、香港話劇團、香港舞蹈團等提供超過4億資助,亦向300多個中小型藝團及個人藝術工作者提供超過1億資助。但林國偉提醒,政府不能停留於一味資助,而是要讓文化藝術團體發展到可以自給自足,「例如一個家長養小朋友,都有一日需要戒奶,你不可能無限期養下去,不過戒奶之前,你要確定小朋友已經準備好,可以面對這個世界」。

他以台灣著名舞蹈團「雲門舞集」為例,「雲門劇場,他們拿的資源是遠遠比很多香港的大團少」。但他也強調雲門舞集發展多年,建立口碑、支持度、舞蹈團質素,這些都是文化團體的資本,而這些資本並不是一時三刻可以累積到,「文化團體需要長時間去打造自己,政府、文化局要推出文化政策,給時間空間他發展」。如果香港有文化局,除了在發展初期要足夠資助文化工作者,還要接受文化工作者申請資助後會失敗,讓他失敗後可以繼續申請資助繼續嘗試,「比如你畀錢藝術家去做創作,他創作出來的東西呀,可能好少觀眾,好小眾,沒有人去睇」。

除了本地門票,林國偉也建議藝術團體輸出知識產權到外地,賣劇本、錄像、創作獲版權費,減少對政府的依賴,「現在有好多西方過來的劇,或者音樂劇,我們要買license去做exhibition,咁點解香港不可以輸出?」政府亦要帶動企業、商業機構為藝術團體提供贊助,利用政策或宣傳教育,鼓勵企業認識本地藝術,以支持藝術發展為社會責任,「慢慢政府對這些已經可以自主生存的團體,投入的資源可以慢慢減少,資源可以投放在其他更需要發展的空間」。

民間中小型團體亦重要

「其實現在文化界好擔心的,是有了文化局會設立censorship的政策。」尤其是在國安法、《電影檢查條例》修例下,文化界擔心文化局將來會限制創作自由,文化無法多元發展,「發展不止是經濟發展,團體變大,或者更多人認識香港文化、接觸藝術,其實發展好多時都包括多元性」。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領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林國偉提醒發展除了要「大」、盛事化,也不能忽略本土社區由下至上的文化,「一些民間發起,自下而上的中小型藝術團體,其實他們是香港文化脈絡中好重要的骨架,我們這個文化局不可以單單做一些高、大、上的發展」。例如小至社區收集黑膠唱片、牛棚藝術村,也是香港重要的藝術發展,政府可以繼續為他們提供創作的空間和土壤,讓他們繼續在社區做中小型藝術。「甚至香港電影,我們看到好本土、好有趣的電影,其實都不是大製作,不是中港製作」,當政府推動大灣區文化交流,林國偉說這對香港文化團體也是一個發展機會,不過政府要再思考要交流什麼,「是否單單講你帶啲團過去,你帶演出過去,你帶項目過去,其他大的項目中國大陸都好多,大灣區好多,其實需不需要香港補呢個窿呢?」

【開局篇】

文˙ 朱琳琳

{ 圖 } 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