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屋達人}舍監陳麗芳 自在安老窩 築共融社區 樂盼「聽日見」

文章日期:2021年09月19日

【明報專訊】走進啟田邨啟信樓一樓,兩邊鐵閘打照面,與一般窄長昏暗的公屋走廊無異,但聽到幾個婆婆先聲奪人:「陳麗芳返咗嚟啊,佢喺度啊。」嬉笑着走往另一頭。這裏的一樓及二樓本來全是房屋委員會所建的長者住屋(下稱「長者屋」),1997年陸續入伙時共有155個單身長者。

房委會自2009年起,已停止編配一型設計單位,啟田邨現只餘20人,據房委會政策,20戶或以下的一型設計長者住屋將被取消舍監(又稱福利工作員)服務,這班老友記心心念念3個舍監,其中一個便是陳麗芳(陳姑娘),自入伙起任職至今。

共用廚廁、飯廳

平安鐘直達舍監

長者屋於1990年代末引入,為60歲或以上的單身長者提供院舍式的租住房屋,設24小時舍監服務,旨在促進守望相助精神和加強他們的社交活動。啟旺樓與啟信樓兩座相接互通,屬最早的一型設計,以低層的標準單位分隔出2至3個較小單位,也有供夫婦或兄弟姊妹共住的獨立單位。在約450呎的單位內,3名獨身長者各佔一間房間,共用廚房、浴室、廁所及飯廳。單位設有防滑地磚、浴室扶手、消防花灑系統和煙霧/熱力感應系統。住戶大部分是綜援人士,水費和飯廳電費由房署負責,其餘用電則自付,故廚廁浴室都分別裝有三盞燈,燈掣則設於各自房中。假如長者要上廁所,便會在自己房先按掣再出房門,設計比現在的劏房更「均真」。廚房的爐頭、廚櫃、電表、煤氣表都分開3個,飯廳平均分配,各有「地盤」放置自己的桌椅用品。至今很多長者節儉不開冷氣,單位仍涼爽通風。

公用地方每星期有人清潔兩次。這裏不設洗衣房,大部分衣物都是長者手洗,舍監正為他們申請洗衣機。陳姑娘介紹時,遇上94歲的吳婆婆出來打牙骱,說剛才顧着看電視太入神,差點忘了煮飯,平日飯後會到樓下散步,但今天天氣看來一般,可能留在房看電視,晚晚看至11時才睡覺,更介紹平日飲的橙味汽水。她躍躍說起自己已四代同堂,有5個曾孫,但仍喜歡如此獨居:「自由啲囉!自己買餸、自己煮飯。唔湊孫,一個都無湊。」率真得令大家哄堂大笑。天花板有連接飯廳和房間的灑水系統,房與廳都有「平安鐘」,長者一拉繩,辦公室和舍監宿舍的鐘便會響起。

結伴飲茶 最愛自煮 廚藝較勁

長者屋申請程序與一般公屋無異,長者可以先來看環境,他們看中這條邨新淨光猛,社區設施如地鐵、巴士站、公園、門診診所及教會等一應俱全,後來又建了大商場。早晨爬上山到配水庫遊樂場晨運,或是結伴去商場飲早茶,有時回教會、打麻將,也有人到80多歲才退休。有個伯伯每天堅持坐巴士到九龍城大家樂,「因為那邊給他多點飯」,她沒好氣地說。他們最愛做飯,有人107歲仍包糉,有人研究烹調鮑魚妙法,又在長者屋廚藝比賽較勁。10幾年前尚有七八十個住戶之際,鑊氣騰騰,經常觸動煙霧偵測器,整隊消防員趕來,見慣不怪。

目前的住戶由70歲到96歲不等,平均已屆八九十歲,大多行動自如,悠哉度日。陳姑娘列舉這些長者生活百態,無非說明「自主」二字。這群長者習慣自由自在,沒一個肯進安老院舍「一日困到黑」。房委會於2015年的調查發現,93%的一型設計單位租戶已年過70,而且十分抗拒遷離現居單位,故採逐步轉型計劃,以自願調遷方案處理。吳婆婆即使身體衰退亦耍手擰頭,說:「做咩成日講呢啲,唔好成日同我講安老院。」有長者被送到院舍後,每星期打回來嘟嚷「幾時帶我出嚟」,結果陳姑娘帶他回來走個圈,他就堅持不走,最後搬回來住,由她每天接送到樓下的長者日間護理中心「返學放學」。最近有長者患末期腎衰竭,陳姑娘每周探望兩次,一直見她意志頑強想要回家,不料病情果真好轉,甚至可以出院,護士也說是奇蹟。

部分長者因失去自理能力,最後仍得送往院舍,好幾個住一兩天便過身。陳姑娘會定期探望,最近疫情更為此打疫苗。每次見他們在院舍或坐或睡,「沒有明天,但願你食得少、瞓得多」。長者屋的住戶卻活力過人:「畀多啲挑戰佢,咪唔會咁易退落嚟。一定要煮飯,唔煮邊個幫啊?」只見辦公室放了一支支油鹽醬醋,她會為個別能力有限、又申請不到送飯服務的長者煮飯或買飯,但要求他們自己洗碗,分工合作。近10年很多住戶身體衰退,不及從前精靈,她開始陪診、分藥、更換被褥,但統統得由長者主動要求:「呢度要諗:我聽日要做咩呢?要安排啲咩?要點樣做?」她最欣賞他們的活力,身體慢下來,但意念強,一個96歲婆婆剛從活動室打完麻將,在走廊碰見她,笑瞇瞇說:「我今晚又出去食飯喎,有人請我食!」陳姑娘已經60歲,見過許多活到老仍然充實精叻的長者,她亦憧憬退休後繼續在社區做義工,「唔會漫無目的過一日」。

長者心願:活得平安 盼有明天

舍監採三更制,要輪流在宿舍過夜,平安鐘一響便趕到單位,親友聽到要留宿便說是件苦差。有時她在早上8時下班後,還會陪長者覆診,「精力充沛,唔係話咁大壓力啫份工,你覺唔覺啊?」她笑笑,說另外兩個舍監都任職10多年,憶起見工時沒有資歷要求,只知道要辦康樂及聯誼活動、照顧他們和諧生活,懂跟老人家相處,入職後才自行報讀護理和急救課程。現在住戶大都老態龍鍾,她就更加留神。長者偶爾到親戚家短住,新年回內地探親,平時夜歸,舍監都會記下來。每個單位的大門上都有個玻璃方格,可以窺看單位內的光線,舍監巡樓時,會留意屋內的聲音和活動,「點解唔開電視?出咗去唔返呢?原來喺出面跌親。」有個視障老伯習慣很晚洗澡,她便多巡幾遍,直至他入房關燈為止,「有時大聲叫佢:喺度做咩啊?話關心你啊。佢答冲涼,先知佢安全」。

陳姑娘解釋,新式長者屋設計(三型、設於小單位大廈的低層)會有獨立浴室,如同套房,雖然有公用廚房,但有的長者會索性在房中煮食,「更有私人空間,但找他們卻要直接敲門」。這裏則可以見到長者在單位出入活動,如整天不見人影,室友或舍監便能察覺異樣。「這種共住的方式,他們最初覺得新奇,之後看大家不順眼,後來就磨合、關顧。」舍監擔當室友間的調解人,他們有時吵架會拉平安鐘,「我哋唔去佢唔會鬧住,一到就喺度鬧,想打咁,但勸吓又無嘢,如是者個個都住咗好耐」。房委會於2013年通過一型設計的租戶數目降至20個或以下時,就會終止舍監服務。若撤走舍監,平安鐘會駁到保安控制室,再沒有舍監為他們奔走。

舍監打點起居 助辦身後事

老人家的情感不會宣之於口,平日各不相干,同屋也未必同枱食飯,但若幾日不見某個鄰居,就會查問下落,熟稔的話更會跟舍監吐露思念。有的長者如同只能遠看的「含羞草」,平時只答「唔知」、「唔記得」。「同佢講一句佢都好驚,只能䁓佢,但佢需要你,你平時唔使騷擾佢,自己生活,有咩佢會問你,比如有覆診就搵你。」

長者習慣事無大小都到辦公室,找舍監主持公道。舍監不是社工,但會幫住戶申請數碼電視、轉介社工評估、申請社區服務、登記消費券。萬一進醫院也會探病、送日用品,就算搬到院舍的也會定期探望,甚至要到殮房認屍、辦身後事,至入土為安,因為這班獨身長者很多都孤家寡人。舍監也經常跟他們到商場吃飯、行山、去旅行、做手工、辦生日會,也到邨裏參加走火演習、掃地、清潔等活動,「長者屋有其代表性,照顧到一班長者,但自由度多,多設施、服務。最緊要係生活到喺呢個社區入面,可以投入、關心社區,唔使抽離咗,發生乜都唔知」。

活動精彩 變邨中長者聚腳點

啟田邨亦是老化屋邨,她說交通方便,社區配套齊全,唯獨沒有長者地區中心,這裏卻無形中成為長者聚腳點。新年固然是大陣仗,要去長者屋做她口中「好容易」的大掃除,辦圍菜,給他們用糖果玩魚蝦蟹、21點、夾波子,「呢邊玩、嗰邊食」,在整層走來走去。

但想不到,最隆重其事的是聖誕節,那是探訪「旺季」,有表演、禮物、切燒豬,須徵用幾乎所有長者屋的飯廳、廚房,合力煮盆菜,「天氣凍啊嘛,最方便係咪?萬眾一心」。場面熱鬧,上下左右住了不少長者,便把他們都邀請過來,真正普天同慶。

那些長者鄰居跟他們一起玩後,會問「喺度住要點樣申請?」、「我哋要入會啊,填表啊。」舍監都只能笑笑解釋,都是房署編配的,現在不再有了。截至2019年3月,一型設計單位有1215個,分佈在460個公屋單位之中,有495個長者居住,入住率為41%。房協提倡「居家安老」,先後推出為中產長者而設的「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和有「豪華長者屋」之稱的丹拿山「雋悅」,另一邊廂,截至2021年6月底,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為3.7年。

年輕人共住

近年社會探討長幼共融的房屋設計,其實長者屋已率先「試驗」。有見小型獨立公屋單位的供應增加,這種須共用設施的舊式「長者住屋」單位的空置情况嚴重,拒絕入住率高達九成,故房委會於2000年通過停止興建長者住屋,並放寬入住長者屋的年齡限制,把長者屋單位納入「 特快公屋編配計劃」,吸引一批年輕人住進單位,當時舍監們都想不到兩者相處融洽,全都住上數年,直至等到獨立單位或抽到居屋才遷出。

她說年輕人日間上班,夜晚也少煮食,禮貌相待,長者又待他們如孫子,故未起過爭執,更說「年輕人入嚟住係好事」。因為部分長者內向寡言,同屋的年輕人見到面色不對,就來提醒舍監。近年,騰空的長者屋還原為普通單位出租,玻璃方格門改回正常大門,部分住戶為少數族裔,但相處依然無虞,既接受這邊有長者居住,禮讓和睦,他們的長者也來參加活動,打成一片。這裏是個共融社區的縮影,長者像伸出橄欖枝,連結各個群體的堅實樹幹。20年前長者屋曾經供過於求,但今天面對屋邨老齡化、長者自殺率上升、子女移民潮等問題,這種共住模式或有值得回頭借鑑的地方。

這群長者自由無憂,了無牽掛,心底還有什麼願望?陳姑娘說他們多數沒有子女親人,很多已把身後事付託舍監。「他們心願是平安,大家一起生活下去,老有所依。」有名婆婆不良於行,舍監每早敲門,帶她到辦公室,看她吃飯、看電視、吃藥,待到晚上便送她回去睡覺,每晚道別,婆婆不講bye bye,只會小聲說「聽日見」,才覺心裏踏實。體弱長者多把這句掛口邊,他們總希望還有明天,明天還會見到對方。

文˙ 梁雅婷

{ 圖 } 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