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定向學堂:追追趕趕 跑上國際舞台 捉伊人,點止柴娃娃遊戲

文章日期:2021年10月10日

【明報專訊】《魷魚遊戲》大熱,最近facebook出現各種卡片、椪糖的meme改圖,主角456號如何破關成為人人掛在口邊的話題。童年遊戲變成殺人遊戲,觀眾看一二三木頭人、拔河看得投入,想不到每個香港人必定玩過的經典小遊戲也有各種技巧。網民熱烈討論如果有「港版魷魚」會玩什麼本土遊戲,列舉狐狸先生幾多點、估領袖,當然少不了最經典的捉伊人。捉伊人今時今日不止小朋友遊戲這麼簡單,已發展成為國際運動比賽Chase tag,融入parkour(飛躍道)元素,在欄杆、平台跳上跳下,要過關殊不簡單。香港捉伊人總會創辦人周傑說這項新興運動既要求戰略,又要有體能,不止是柴娃娃的遊戲,也具備《魷魚遊戲》最重要的準則——公平。

20秒一對一定勝負

周傑於2019年創辦香港捉伊人總會,「起源都好無聊,有一日在公園見到小朋友玩,我就想,其實都幾攰㗎喎」。他發現捉伊人的普及性和對體能的要求,正適合作普及運動。起名也有一番考究,捉伊人,讀音是「捉伊因」,有說法指名字來自《詩經.秦風.蒹葭》中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中男子看到河邊有位伊人,於是追隨着美人的步伐尋尋覓覓,你躲我追,儼如今天的捉伊人。

大家小時候玩的捉伊人玩法有多種變奏,有純粹找出躲藏者的「伏匿匿」,有規矩多多的「何仔公」,每次開始遊戲前總急口令說出「有何無V,無自解有碰解,有隔牆無穿針」,被捉者就算危在旦夕也可以用「何」自救,捉人難度大大增加,遊戲人數不限,捉到人就遊戲結束,轉人捉人,不自不覺間就捉走整個黃昏。

現在的運動版捉伊人,場地由公園遊樂場變成競賽場地,遊戲時間也大為縮短,設定為二人對決,主辦單位會配對參賽者的年齡、身高,參賽者站在對角開始捉伊人,同時起步,場內放滿大型障礙物,參賽者可以利用障礙物拉鋸、逃跑,每人身穿一件背心,捉人方觸碰到背心範圍就算贏,20秒內捉不到就是逃跑方勝。比賽採用積分制,分為兩局,互換捉人、逃跑角色,如果兩局後打平手就擲銀決定誰捉,再戰一局,贏得局數最多者勝。

20秒要定生死,會不會太快,玩得不夠喉?周傑瞪眼,「好攰㗎其實!」他參考國際規例,設計小朋友捉伊人比賽時,找來成人在同一個場地試玩無數次,測試遊戲技巧、時間,兩個大人累到發現真的不能多於20秒,「你聽到20秒好像好短,你想想跑100米都是約12、13秒,在20秒內你不斷追來追去,其實都超過200米」,還要衝刺式地跑20秒,「所以其實都幾chur」。

跑得快唔一定贏

看香港捉伊人總會的比賽片段,參賽小朋友個個滿頭大汗,跑到頭髮飛起all back,是否跑得快就贏在起跑線?周傑說不然,捉伊人除了對體能有要求,玩家也要用腦,保持冷靜,思考如何利用環境、預判對手策略,「我記得有個小妹妹,對手是個男生,男生跑得好快,但妹妹利用障礙物,一小步一小步地走,那個男生追來追去都追不到她」。就像《魷魚遊戲》中的拔河遊戲,「001老伯」教有老弱婦孺的主角隊,用戰略贏過對面的壯男,小朋友遊戲也可以智取。把這些逃跑的技巧袋落袋,或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壞人時也可派上用場。

利用障礙物對峙

場地中會擺放大量充氣障礙物,參加者可以觸碰,但不能推跌障礙物令對方跌倒或受傷。周傑說,作為逃跑一方,要好好利用障礙物保護自己,令對手看不到自己的藏身之處。即使對方衝過來,也可以利用障礙物隔開雙方,對方向右走一步,你就向相反方向移動,製造對峙局面,爭取時間思考逃跑方向,小妹妹就是用這個方法智取,「她知道他想突擊,就留意下一個障礙物,再躲到下一個障礙物」。用障礙物撐過20秒,逃跑方就勝出。

假動作

捉伊人也可以出動足球中的假動作,結合障礙物技巧使用,掩護自己,「我要騙你,我不想讓你知道我去哪個方向,我就踱步,曲身座低」。重心低,原理就像彈弓,彈出去時更具爆發力,加速可以更快,對做假動作十分重要,例如明明向右走,但曲腳、身體向左,之後快速轉向。

預判對手路線

以上兩個都是逃跑者的技巧,捉人者想贏也有策略。開始比賽時雙方位於場地對角,捉人一方就要預先想好進攻路線,慢慢接近對方,配合短路衝刺,把對方逼到難以逃脫的角落,並預判逃跑路線,從而包抄,「你要預計他從什麼地方走,在他走的空隙,就即刻突擊、衝刺」。高深之處在於利用短短20秒,快速思考而製造對自己有利的空間。

推廣者的運動啟蒙——跟同學打交逃跑

初舉辦捉伊人比賽時,有家長帶着孩子經過,留下一句「黐線㗎畀錢玩捉伊人,阿仔我跟你落公園玩」。周傑笑說家長似乎說得也對,不過比賽特別在有規則有裁判有獎牌,而且看來簡單的小朋友遊戲,如果認真玩,其實對體能和分析能力要求極高,短時間內要一邊跑一邊用腦,「閃避路線、逃走路線,或者我預計他衝過來的反應時間,這全部要用腦」,難怪連大人也覺得吃力。捉伊人還能訓練全面體能,例如跑步會提高心跳,增強心肺功能,急速轉向可以訓練靈活度、敏捷性,衝刺需要爆發力和肌力,跨欄牽涉柔軟度,跳躍也要手眼協調,「其實運動要有的元素都齊」,令他更加想普及這項運動。

「我諗由我出世開始行嘅時候,我就好有興趣做運動。」這樣算一算,周傑的運動資歷有31年,「因為我由細到大讀書我都冇乜興趣,唯獨做運動」。他讀屯門區以運動著稱的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連校舍外牆也是高至天台的攀石牆,做運動的啟蒙來自和同學打交時逃跑:「那時覺得自己跑得幾快,因為10個人都追我唔到,而且可能那時懂得逃走,所以或許長大後就對捉伊人有興趣吧。」發現自己心肺功能不錯,他嘗試加入各種校隊,但籃球不夠人高,足球不夠人爭身位,最後選擇曲棍球,「點解呢,因為曲棍球無人玩,容易入港隊」。他中學加入港青曲棍球隊,畢業後輾轉再考獲教練牌照,進修運動訓練教育。

做救護感悟醫療壓力 運動方治本

但真正讓他想發展體育事業,推廣普及運動、全民健康的原因,是任職救護員太辛苦。他中學畢業後做救護員,天天捱更抵夜,但遇到的大部分都不是命若懸絲的病人,而是有小毛病就濫用救護車去急症室求醫,他記得最荒謬的例子,包括爆瘡止不到血;小朋友咬香口膠咬到下顎甩跤,家長以為他中風。而多數小毛病根源在生活習慣不健康,「例如長期食煙的人,你去到醫院叫醫生開哮喘藥給你,但你不戒煙,你如何治理問題呢?不可行㗎嘛,神醫都搞唔掂喇係咪先」。當了四五年救護員,他愈發覺得要根治公共醫療壓力問題,增加醫護人員、醫院只是治標,市民建立健康生活習慣、運動習慣才是治本,「嗰陣時就諗,點樣令到啲人健康啲呀,因為我覺得呢份工真係唔係人做,真係好辛苦」。後來他半工讀進修,了解更多康體管理的知識,推廣普及運動的念頭更強。

運動分3個層次,一是休閒,做運動為求開心,如打波、跳廣場舞,不一定要健康;二是健康,如每天跑步,加強心肺功能,但過程可以很痛苦;三是比賽,追求成績,為香港增光、為個人榮譽而刻苦訓練,甚至練到肌肉疲勞、關節受傷。周傑理想中的普及運動,可以同時具備這3個層面,而每一個人都知道這項運動,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不論傷健或年齡。捉伊人,似乎就能滿足這些元素,「如果我sell畀政府,應該都容易呀,因為每個人都應該接觸過」。

「我一開始的定位是小朋友,因為我相信每一個家長都會讓小朋友玩捉伊人啩。」香港捉伊人總會現時只舉辦過16歲以下的小朋友比賽,但周傑很希望大眾對這運動有一定認識後,將來可以增加障礙物難度,結合parkour技巧,擴展至青年賽,更培訓運動員去英國參加世界賽,「可能之後是木箱,外面包海綿,可以跳上去,之後他們跳躍動作都ok喇,下一個比賽就可能有欄可以瓹過去,入面是鐵柱,外面包海綿,去到原來有一班人好叻好靈活的話,就可以全部慢慢去到世界水平」。極似麻鷹捉雞仔的卡巴迪(Kabaddi)都有港隊,捉伊人又有何不可?

****

國際捉伊人總會緣起:英國父子的自家後院追逐

國際捉伊人總會(World chase tag)2011年在英國創辦,源自創辦人Christian Devaux和兒子的親子遊戲。因為兒子不喜歡玩足球、板球等主流運動,但喜歡跟爸爸追追逐逐,他們就在自家後院玩捉伊人,由一開始在空地上追趕,再擺放垃圾桶、長椅,物件愈來愈多,愈來愈大。Christian想到把捉伊人變成正式比賽,就找來弟弟Damien Devaux創辦國際捉伊人總會,設計比賽規則、障礙物擺設。

時至今日,全球包括美國、法國、日本等地都有舉辦捉伊人比賽,總會每年舉辦國際賽,在YouTube播放,其YouTube channel有超過90萬人訂閱,美國電視台NBCSN亦有轉播今年在美國舉辦的賽事。

文˙ 朱琳琳

{ 圖 } 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劉子斌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