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月開幕 本地藝術率先睇 M+如何說香港故事?

文章日期:2021年10月22日

【明報專訊】倒數3星期,M+將於11月12日正式開幕。花了13年時間策劃,在西九文化區坐擁維港海景,獲17億元購藏及豐厚資源策展,卻備受文化政治爭議,開幕日因疫情及承建商問題多次延遲,到底M+成為「亞洲首間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的夢,能否真正實現?本周一M+安排傳媒參觀地下大堂展廳開幕展覽「香港︰此地彼方」,借策展人彭綺雲的介紹,以及香港藝術家對M+的展望,探討M+應如何說香港故事。

以西九文化區發展香港為亞洲藝術中心的說法由1998年開始討論,後來政府於2008年成立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同年宣布興建M+。現時M+定位為「亞洲首間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月初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時,指西九文化區的世界級文化設施如M+年底開幕,香港故宮博物館明年中開幕,能幫助香港成為《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及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M+發展條件優厚,近年卻因疫情及承建商等原因多次延遲開幕;購置藏品和相關費用共約17億元,有關挑選館藏的爭議聲不斷。但正如M+館長華安雅所說︰「沒有爭議的藝術世界是沉悶無趣的。」《明報》將以一系列專題探討M+開幕,以及各持份者如何展望其對香港、亞洲藝術文化發展的影響。我們已積極邀請華安雅接受訪問,獲回覆指M+開幕工作繁重,截稿前仍未有任何書面訪問外的安排。

視覺文化 探討身分認同

地下大堂展廳開幕展覽「香港︰此地彼方」由M+香港視覺文化策展人彭綺雲負責,展覽關於香港1960年代至千禧年的視覺文化,4個章節分別為「此地」、「身分認同」、「地方」和「彼方」。由「此地」開始,第一項藏品是「九龍皇帝」曾灶財的兩件墨寶,之後介紹香港藝術家作品,由影響國際藝壇的新水墨運動核心人物呂壽琨的《禪畫》,對照學生王無邪、周綠雲、靳埭強等作品;之後展出畫家陳福善、司徒強等國際級香港藝術家作品,加上黃國才關注港人房屋及遷移問題的《漂流家室》、謝淑婷緬懷母親的《時間旅人》等作品,說明藝術家以個人經歷創作,能回應宏大歷史與引發大眾共鳴,成為香港視覺文化一部分。彭綺雲說是「透過很個人的、藝術家的眼光去認識1960年代起香港的藝術發展」。

餘下章節,彭綺雲表示是透過平面設計、建築歷史及流動影像,表達香港獨特的視覺文化現象。「身分認同」探討香港地緣及經濟如何影響設計作品,她特別提及1968至1970年的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香港館;還有石漢瑞為匯豐銀行做的設計,以及許敬雅的垃圾蟲和香港節海報等,彭綺雲指這些平面設計誕生在六七暴動後的香港,如同當年香港參與博覽會一樣希望告訴國際社會,香港「good for business」。然而此處說明文字以「社會政治氣候在1980至1990年代發生轉向」,簡單交代六七暴動及之後回歸等政治格局下平面設計特色,問到是否不夠清楚時,彭綺雲指說明需要讓14歲的年輕參觀者亦能明白,將有錄音導賞輔助。

建築是「地方」章節主題,如有吳爾夫(Michael Wolf)拍攝彩虹邨的照片,委約香港大學建築系教師製作的《懸浮城市》則以灣仔至上環信德中心的相連天橋為主題。在複雜的建築模型與文獻之外,策展方藉房屋議題拉近作品與觀眾生活的距離。彭綺雲特別提到九龍寨城的環境吸引極多研究者、藝術家參考並創作,展場播放兩段視頻分別是九龍寨城的紀錄片,以及它曾出現在流動影像的片段,由此連結最後一章「彼方」,其以流動影像為主題,涵蓋電子遊戲、電影和動畫,探討香港城市空間如何從影像中體現。

策展視野 展示城市活力與壓迫

導賞之初彭綺雲說開始策展時已經想安排曾灶財墨寶為第一項展品,因為曾灶財是「非傳統人物」,常有爭議他是否藝術家、書法家,還是精神病人,但「由一個視覺文化的角度看,他已進入我們流行文化的平台,很多人會利用他的字去創作……九龍皇帝寫字不是『收埋自己』寫,他在公共空間書寫,他是(把墨寶)送給香港市民,想跟香港市民溝通,這一點已表達了我們對視覺文化的看法」。

展覽中兩件委約作品更能反映M+對香港視覺文化的策展視野。建築師張智強為M+的《變形蝸居》變奏版,改造32平方米的單位,講香港人面對狹窄居住空間時「人每次只能做一件事」。《海市鏡花》是藝術家江康泉(江記)的沉浸式動畫,內容反思人類身體與城市的關係,熒幕與鏡子配置令作品似萬花筒般繽紛且無窮無盡。兩個作品均以房屋、空間為主題,記者問彭綺雲是否有意為之,她說「是有少少」,並解釋「我們認為房屋問題是任何人都會關注或考慮的」。同時展覽空間佈局猶如迷宮,但「身分認同」與「地方」章節連接的展廳最為寬闊,彭綺雲說設計上想做到「compress and release」的效果,「compress」部分反映香港城市的壓迫感。

江康泉是傳媒以外少數看過展覽的人,加上與策展團隊合作,讓他理解M+希望表達的香港視覺文化是多元和充滿活力的,在非常壓縮的城市有繽紛的創作,這也許呼應彭綺雲提到的「release」。江康泉說M+團隊希望他的作品為展覽總結,給觀眾希望的感覺,他避用陳腔濫調的懷舊符號,銳意藉其作品創造新世界表達尋找希望的信息。

政治爭議 選展品的考量

有記者問及展覽藝術品不包括與六四事件、九七回歸等有關的藝術作品,是否過於去政治化,彭綺雲認為展品提到越南難民及房屋問題等,可見策展上有考慮社會議題,藝術家的確思想較進步,但未必人人表達方式都如此直接。對於《國安法》有否影響是次展覽策展以致整理香港視覺文化時有所遺漏,彭綺雲說︰「作為大機構,我們不是很靈活的。」展覽由3年前開始策展,收集館藏過程亦需時間,她說策展沒受任何壓力,並澄清定位︰「新博物館要打好基礎……我也想放寬講香港故事的框架,我們是在做視覺文化,不是歷史博物館。」彭綺雲亦有注意M+香港展覽與香港藝術館及香港文化博物館有不同分工,除了有更多關於視覺文化的作品,也要面向國際遊客,只是疫情期間國際旅遊尚未恢復。展品亦需要面向本地及年輕的觀眾,從更基礎的角度策展。

藏品創作者之一黃國才早前宣布因被報章「點名」選擇流亡台灣,曾要求M+團隊在其作品說明文字交代近况時寫「自我流亡台灣」,後來展廳所見只有「現工作於台中」。記者問彭綺雲會否收藏黃國才在遊行中的創作,彭綺雲表示須考慮作品用途與目的,要看看「是否為件事(遊行)而做,不是獨立的創作或作品,而是有功能為該場合而做的」。黃國才認為其政治藝術作品是香港視覺文化一部分,M+有責任不以偏見挑選收藏品,但因為香港的政治氣候,他表示那些藝術品亦不會交M+收藏。

白雙全期望 堅定創作自由底線

問眾藝術家對M+講述香港視覺藝術文化及香港故事的期望,江康泉說以M+的資源希望可以為香港藝術家舉辦體面的個展,特別是中生代藝術家,需要論述整理他們的藝術特色,讓國際藝壇注意到他們的成就,亦需大機構的資源與網絡配合,並告訴國際藝壇香港藝術家有能力創作人文藝術。白雙全現正與M+合作,認為團隊有國際視野,期望M+能堅定藝術創作自由底線,讓不同形式和內容作品,不受限制百花齊放,把最真實最敢想像的作品呈現在公眾面前。黃國才亦同樣希望M+能如實呈現香港視覺文化。白雙全指M+於現時的政治格局要做到他的期望並不容易,但M+是中國境內最有條件和國際接軌的美術館,希望它能成為中國以至亞洲美術館的典範。的確M+的定位是立足香港,面向亞洲,要與西方藝術體系中頂級博物館如倫敦的泰特現代藝術館、巴黎龐比度中心比擬的博物館,M+如何平衡博物館教育大眾、發展國際網絡的功能?下期再續。

【從M+到亞洲藝都系列之一】

文:胡筱雯

編輯:蔡曉彤

美術:張欲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文化力場]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