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盤選秀:南角道 港鐵出口 改寫最旺的街 老店四散 難享人流紅利

文章日期:2021年10月24日

【明報專訊】屯馬線開通後,饕客去到九龍城通常心情忐忑:先在慣常光顧的老店門口摸門釘,心知不妙,轉個頭在另一條街見到熟悉的招牌,便鬆一口氣,慶幸它只是搬遷。街坊說南角道曾齊集「九龍城最勁嘅舖頭」,但港鐵於2013年在行車道開展工程,生意就一落千丈。2018年完工之後,半邊街的舊樓旋被收購清拆。當人們雀躍地坐港鐵來到九龍城,從B出口走到地面,第一眼便看見空空如也的地盤。

南角道4-22號

清拆時間:2019年

地盤面積:約10,177平方呎

背景:原為一排唐樓建築,火鍋、泰菜、中菜及日菜等食肆林立。港鐵在2013年3月開始於旁邊興建宋皇臺站出入口接駁行人隧道,影響行車線,並將路旁泊車位移走。恒地於2018年完成收購,據當時報道指,收購舖位一般不容易,但該批舊樓的地舖悉數完成收購。

乜窿窿:曾經最旺的街

兩個港鐵出口佔去約三分之一行車路,而另一邊為咪表泊車位,故行車線明顯收窄。因只有半邊街的商舖,途人均來去匆匆。地盤旁聽的住宅景輝閣只有28年樓齡,但後來亦被恆地收購,目前正在清拆,將併入4至22號的樓盤中。

舊·時·回·憶

泰菜集中地 由日旺到夜

「沒想過地鐵一出來就是我以前的家和舖頭,覺得有點神奇。」鄭淮楠(阿B)自小就住在南角道22號,即現時正對宋皇臺站B3出口的位置。他的外婆是九龍城赫赫有名的隆姐,於1980年代從泰國來到香港餐廳打工,生活穩定後便把子女接過來。之後外婆與人合股經營多間餐廳,「最高峰帶了200個泰國人來,把泰國菜熱潮帶來香港」。阿B記得小時候時常看着外婆巡舖罵人,南角道從前的兩大泰菜老字號「泰農」和「隆姐」都是外婆創立或合資,她又於1988年租下22號舖位作泰隆雜貨,交給阿B母親打理,不光為同鄉提供日用品,也向餐廳批發鮮貨,替同鄉匯錢。「返飛機貨,一落機就可以即刻賣。我公公帶貨,坐飛機多過我哋坐巴士,即日來回。」阿B住在閣樓,有夜機的話,會跟母親在舖面等貨,之後才一起落閘搬貨。

未有港鐵工程前,這裏是九龍城最旺的街道,「集中了最出名的餐廳,當時還有大(的)小曼谷,餐廳開到好夜,人們吃消夜都來九龍城,日夜都多人。我們六時開門,五時半已有人排隊」。至2014年,雜貨店生意不如從前,母親萌生去意,但阿B不捨,改成泰國菜餐館,保留了雜貨店的紙皮石地板和橫樑,名字是「昭拍耶」(湄南河之意),「用番阿婆90年代在九龍城開、當時全港最大間嘅泰國餐廳個名」。裝修時業主早提醒他們舖位已經有人賣下,租約完結後,他便要直接與田生地產逐個月續租,待至清拆前才離開。幸好,這條街的食店像昭拍耶、隆姐、小曼谷等早站穩陣腳,本身都有分店或能夠另覓新址,繼續經營,不至於令專程到訪的食客失望而回。

最‧後‧日‧子

店舖結盟 餐廳互相送餐自救

沙中線行人隧道工程開始後,南角道便沉寂不振。張雲基(Kay)在2014年尾搬到南角道8號的唐樓,印象中「對面泰國餐廳,泰國人玩到好夜,一班人好開心」,但日間就相對冷清,因道路已放上水馬,劃定工程範圍。偶爾朋友來訪,樓下的小曼谷成了聚餐不二之選。2015年開始打樁,沙塵滾滾,有時要停電,也堵塞行車道和泊車位。多間電器舖、凍肉舖和食店等組成了商戶大聯盟,聯盟成員、城寨風味店主周健忠(Louis)憶述,港鐵早與商戶洽談,希望一起共渡時艱。原本工程計劃分四期進行,每期只擋到約4個舖位,但結果工程重疊,「由街頭到街尾都封晒,落車都無得落,全部舖睇唔到」。他們唯有自救:「平時做生意,(商戶之間)行過點下頭、傾偈就過咗。因為呢件事將我哋南角道團結咗。」從前餐廳各顧各,但圍封期間有客人踏進南角道已屬難得,於是出現「新景象」,例如食客光顧泰國菜,又想試別家的乳豬、另一家的糖水,食店都會互相送餐。他們亦辦過兩次熄燈大行動,抗議工程一再拖延,商戶續約被加租,人流卻不增反跌;又曾在萬聖節「扮鬼扮馬」吸引食客,要求港鐵為街道佈置聖誕燈飾等。

圍板終在2018年拆除,但舖位竟要清拆重建。雖然這在Louis意料之中,卻沒想到是在通車前:「我打算開通後,讓我們做一年半載都好,感受整個過程。好遺憾、好現實,為何不可以讓我感受一下?最艱難的時間我們都在,但建好了,想見證成果、港鐵威力,就見證不到。」他的餐廳有兩層高,在2003年開業,不像同街餐廳般,能物色到合適的地舖,最後搬到九龍城廣場,比較起來:「街舖多些生客,他們開車經過見到幾有特色,就泊車來吃。」

半邊街舖消失 熱鬧不再

南角道乃至九龍城的食店大多在同區另覓舖位,他說:「做到九龍城都(想)喺度做,天下美食出自龍城,以前去啟德接送機都好,都會經九龍城食飯,全世界都知九龍城有好嘢食。」雖然現在港鐵出口在南角道,但沒了半邊街舖,阿B和Louis都覺得只帶旺了其他街,南角道還是不如往日熱鬧。Kay則憶起以前跟鄰居談起沙中線:「話第時呢度喺正地鐵站口咁『正』,點知『正』到連座樓都唔見埋。」上個月他回九龍城看租盤,赫然發現整座樓已夷為平地,「咁都得,成座唔見咗,好化學,好兒戲」。至於那忐忑的心情,他也能體會:「屯馬線之後,唔會話有確定感,覺得間嘢會等你嚟幫襯,唔可以肯定仲喺度。」他也要到處張望,才看到小曼谷,見着以前常吃鴨肉湯河的同心,「個心都安一安」。

未‧來‧憧‧憬

了解社群扎根故事 傳承城寨風光

Kay斷續住在九龍城,喜歡吃泰國菜的他,最欣賞這邊的泰國社群,覺得這幾乎與九龍城畫上等號。他曾參觀過一家泰國人協會,位於唐樓單位,一踏進去已滿室金不換和辣椒香氣,屋主一邊介紹泰國文化,一邊教做甜品、冬蔭功、咖喱,「食物一定反映到文化,有得食又有得學,滿足到好奇心」,比到餐廳吃頓泰國菜更滿足。「泰國人社區好勁揪,緊扣得好好。」他希望有個這樣帶來文化交流的地方:「他們是社區的持份者,但始終是香港的少數族裔,是否可以展示泰國文化讓人認識呢?當然,我們常去泰國旅行,但跟了解他們的在地生活是兩回事。」身為泰國人後代的阿B,正在整理隆姐的故事,希望更多人認識泰國社群如何在這發迹扎根。

盼建牌坊 融合社區特色

Louis則想傳承九龍城往日的風光和城寨歷史:「以前有寨門牌坊、大炮。反而日本人研究九龍城寨歷史更多。想帶年輕人了解以前的文化。」他發想建一個像廟街、唐人街的牌坊,讓人一步進來就感受到九龍城的時空。至於地盤現址旁邊的地鐵出口,Louis覺得有特色,「突咗兩舊嘢喺度,都幾多人打卡」。Kay則說:「視覺上怪怪地,完全格格不入。」並解釋九龍城的街道較窄,現在像「空降」兩個出口和電梯,更顯逼仄,如能融合社區特色會更理想。

規‧劃‧背‧後

「偷位」建出口 舊區難避免

研究鐵路規劃的組織「火車未到站」曾撰文分析港鐵南角道的出口佈局,成員紀俊安解釋這種在行車線或行人路「偷位」建地鐵出口的做法,在舊區來說是「無可奈何」。在1970、80年代,地鐵站出口可收地興建,但近廿年因擴及高度發展的地區,像九龍城和西區均已有密集的地下管線、樓宇及高架道路樁柱,故只能以長通道連接車站主體及地面的出入口。另外,他指鐵路着重提高附近地區的重建潛力,如果貿然收回地層建出入口,部分人會擔心影響在鐵路隧道保護區上物業的價值。宋皇臺站位於啟德發展區,由南角道隧道走過去約需10分鐘,橫跨太子道、世運道,他形容這佈局如像八爪魚般放射不同社區,利東站、西營盤站均如出一轍,未來10年相信都會採此策略,「一個站做幾個細社區,增加人流,多人就回本」。

至於連接商場或住宅上蓋的複合出入口,通常會是港鐵項目;或發展商已與港鐵接洽,如利東街;或在規劃時預留位置,例如古洞、啟德:「正常不會在商場屋苑有直接出口。好少可以後加。近10年可直接駁去商場的叫黃埔站,應該跟業主談妥,才可以這樣直接接駁個出入口。」據他了解,港鐵於2009年已就鐵路走線諮詢居民意見,兩邊聲音皆有,不少居民表示離啟德站仍有一段步行距離,於是就促成宋皇臺站加設九龍城出口的構想。但如今也不代表居民如願以償:「只滿足到部分訴求,有些人問為何出口不拉到九龍城廣場,但太長都不合效益。」他亦認為在舊區建地面出口的話,設計可配合該區景觀。

有盤分享

三期下來,街坊分享了對九龍城建築外觀、消費場所和鐵路出口的想像,均異中有同,例如大家都懷念舊樓,又說從前有巴士和小巴的九龍城已夠便捷。之後,我們每月會到其他區「挖窿」,如果你想分享地盤故事,請電郵至sunday@mingpao.com,我們會請插畫師畫下你的奇想,並贈上複本留為紀念,讓它成為你生活的一道風景。

舊樓離不開收購、清拆、重建三部曲,工程漫長,有時水盡鵝飛,長草餵蚊;有時噪音轟隆、地殼震動,在圍板外呆望,難免一邊好奇一邊緬懷。我們收集街坊居民的回憶片段,一起天馬行空展望將來。最後來一個選秀大賽,由各方組成評審團,選出最美的地盤想像。

文˙ 梁雅婷

{ 圖 } Benny Lai、受訪者提供、梁雅婷

{ 插圖 } LOSZEHAHA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