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抄經:在流變的世界如何看待毁譽?

文章日期:2021年11月07日

【明報專訊】人生在世,少不免會招人話柄,被人議論。有人可能很在意其他人的眼光,聽從他人意見而活;有人可能視批評如無物,相信自己的信念但因無人理解而感到孤獨。要主宰自我、追求理想,又不至高處不勝寒,唐君毅說,除了自身不受讚美和批評影響,還要教化世人,為是非毁譽建立標準,世人不再因私心而批評人,互相欣賞其善,互相砥礪,互相照亮。

毁譽的好與壞

批評、抵毁為「毁」,讚美、欣賞為「譽」。在俗情世間,每個人或會毁譽別人,又或被人毁譽,我們活在毁譽之中,因為人非神,不是完美的存在。唐君毅認為,人的所有行為都有被毁或被譽的可能,因為任何言行,都只能實現一種價值,不能滿足全部人。從實現到的價值出發,你會被稱讚,但從無法實現的價值,你就會被批評。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講師黃穎瑜舉例,一個老人騎在騾上,孫子在旁走,會被批評虐待孩子;若孫子騎騾老人走路,又說是虐待老人;二人一起騎騾,就說是虐待動物;無人騎騾,也會被嘲笑白白浪費了騾。

唐君毅解釋,毁譽的出現,還因為我們看不到別人的動機,即使有人稱出於好心幫助別人,其他人也可能覺得他有私心,為名利而行。此外,行為有可能帶來不可預見的結果,即使我們的出發點是好,但好心做壞事,就會被人批評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評論其他人時,基於公、私兩套標準,在公即視乎行為對社會的裨益,在私即個人喜惡、與當事人有沒有過節,但我們很難做到公私分明,「我們會撈亂,究竟我喜不喜歡這個人做的事、說話,只是我們立場不同,我不喜歡他,還是那件事本身真的正確呢?」

我們批評、讚美另一人時,也不只是表達個人意見,更希望得到其他人的認同,一起譴責或讚賞,對同一件事有共鳴,就像你跟朋友抱怨男友、老闆,其實是想人附和,在網上論壇評論時政時,也希望別人同意你的觀點。「人會希望社會都跟從他,而社會跟從的時候,就會構成社會上一大群人,對於某一件事的看法」,黃穎瑜說,毁譽因而變成一種社會現象。因為怕被主流意見批評,或希望被主流讚賞,人們就自我約束,不做其他人會批評的事,有維持道德、社會風俗之效,好處如人有公德心,顧忌別人眼光而不隨地吐痰;壞處可能會導致人云亦云、羊群心理,整個社會都跟從一套錯的價值觀,「一個人怕被社會制裁,未必是覺得自己不對,純粹是因為不喜歡被人批評」。

好譽惡毁 人之常情

一個人即使不在乎金錢,不在乎美色,也很難不在乎名聲,唐君毅說就像家財萬貫的富翁臨終看破利欲,捐錢做慈善,心底難免希望死後能名留青史,所以人好譽惡毁的心理,比好色、好利更強烈,也更難根絕。

毁譽分為三類,一是出於自己利害,批評別人是希望壓低他人抬高自己,顯示自己特別優秀,稱讚他人也是想互相標榜,互惠互利,避免他人批評自己;第二種並非出於自己利害,而是真心欣賞某一種價值,如欣賞過去的偉人,唐君毅認為這種毁譽更為理想;第三是出於美感的毁譽,純粹是一種品味,無客觀標準、對錯之分。唐君毅說大部分毁譽是世俗的,有理想、追求「精神活動」的人應該視之如無物。

以良知為價值根基 毁譽經得起考驗

唐君毅所指的「精神」,意指我們做每一個行為都是自覺的,由價值理想所引導,希望改變自己的心理和行為,實現理想,而達到自我主宰,中國哲學稱之為「立志」,立志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時刻反省自己,知行合一。當人追求理想,如為動物權益而實踐素食、關注性別平權,也一定會被批評,「但如果他要過這種精神生活,就不能夠將這個世俗的毁譽看得太重」。唐君毅說世俗的毁譽是「流俗」的,流蕩不定,現在社會稱讚你,10年後,甚至明天就可能會批評你,如果你盲目聽從朝令夕改的主流聲音,心裏沒有一個價值標準的根基,就會喪失自我,無法立身。我們不應因為旁人評價,就改變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而是要視毁譽為無物,對自己所追求的有自信。但無視一切毁譽,堅持自己的道路,就會變得孤芳自賞,因無人理解自己而覺得孤獨,「如果一個人,一輩子都不被其他人理解,我們都會覺得他是一個好慘的人,即使他實現緊一些好崇高的價值」。

「為什麼會有一種孤獨的感覺,因為人和人自然就有一種希望被其他人理解的感覺,希望互相了解,就構成一個兩難情况。」黃穎瑜引用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所指,人有個體性,對自己的意志、行為有掌控,對他人、社會有反思,但人在個體中會感到孤獨,而希望與他人有連結。唐君毅認為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依存,不止是心理現象,背後有形而上的根據。「唐君毅解釋為形而上,源於我們有道德心,好自然想跟其他人有一種bonding,有一種聯繫」,黃穎瑜解釋,「我們希望跟其他人有同情共感,分享、實現、追求某些價值」。唐君毅形容為「通人我而為一」。

虛影的倒影

渴望得到其他人的稱讚,不希望被批評、排斥,令我們感覺上跟其他人擁有、追求同一種價值,同情共感,唐君毅認為這正是道德心的演繹,但不是完全、恰當的演繹,「唐君毅說這不是真正的表現,他稱之為『虛影的倒影』」。因為要真正實踐仁心,跟其他人達到互相了解,不只是表面的同聲同氣,還要關懷他人,像跟朋友一起努力,互相鼓勵、互相砥礪,並且用自己的力量貢獻社會,通向社會與其他人,貫通人我之道,「但如何可以在不顧忌世俗的毁譽,去追求認為正確的事,而期望跟其他人有所連結呢?唐君毅覺得這是一個功夫」。

理想人間世

追求理想之餘,又想跟他人有連結,其中一個方法是為俗情世間建立毁譽的是非標準,教化世人,提高社會的道德、知識水平。現在資訊發達流通,人人都可以是YouTuber、KOL,人們輕易就能接收資訊,聽信他人意見,隨口批評,但欠缺自己的邏輯思考,「你問他,點解你認為這樣是正確、不正確,可能就是聽番嚟的一些講法,不是建基於他對問題的真正理解」。唐君毅說這種出於私心、誤解、人云亦云的毁譽,流變而無價值根據,說出這些毁譽的人不能成為一個有自信的人,因為其說法經不起考驗。當人心中有價值根基,儒家稱為「良知」,有道德心,即使面對批評,仍深信自己一套是有價值的,就是真正的自信。有自信、有志向、有真知灼見的人,應該要為社會建議毁譽的是非標準,讓人學會用理性、道德的角度評定是非,稱讚不出於私心,而是真的欣賞別人的價值;批評不淪為八卦、私怨,而是互相勸勉、進步。這個境界,就是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間世,人心互相勉慰,互相照亮的世界。

來忘掉錯對

「不若兩忘而化道」出自《莊子‧大宗師》中相濡以沫的故事。莊子說,與其苟延殘喘,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讚賞堯帝而批評桀帝,不如忘記是非善惡;不能明白大家就各自堅持自己覺得正確的道路。

人我相忘

唐君毅借用莊子一句,但重新演繹,唐君毅的「兩忘」指人我相忘,並非泯滅我和你之間的差異,而是明白人有個體性、有差異之餘,「化道」於人心相通。不同人有不同的理想和追求,但全然理想不同,根基也是來自道德心,所以人可以互相明白、互相理解。

【行書】

徐沛之選用北宋書法家黃庭堅的行書字體,融合古典及其個人風格。黃庭堅的行書特色在其動態,姿態較搖曳,律動感強,好像在跳舞一樣,而線條雖然幼身,仍然保留形態,「有骨感肉感」。在黃庭堅的字帖中,書法字會左右穿插、上下交疊,雖然這次的句子只有一行,也看出線條與上下的字牽連。

【小技巧】

以中鋒運筆,放鬆關節,有助做到輕鬆、搖曳的效果。線和線之間行筆要流暢,起筆收筆時要有動態。

文˙ 朱琳琳

{ 圖 } 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