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人工島闖關背後的關鍵 追問消失的2030+環評下落

文章日期:2021年11月28日

【明報專訊】明日大嶼趕上馬,月初土木工程拓展署將人工島「工程項目簡介」分三份提上環境諮詢委員會,啟動環評程序,但只劃出一個虛線框指示「暫定可能的發展範圍」,15個關注團體上周開聯合記者會促請環保署長否決簡介,我們邀請環諮會現任及前任成員解畫,從環評程序來看,之後要關注的是什麼?而被追問未公開的2030+策略性環評,規劃署終有答覆。

現在去到哪一步?

土木工程拓展署作為工程項目倡議人,向環諮會提交「明日大嶼」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的項目簡介,簡介分作三份,分別是「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工程」、「香港島—大嶼山東北連接路」、「交椅洲人工島發展」,簡介內羅列項目位置、規模,以及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包括空氣質素、水質、生態等範疇。劉祉鋒曾在2007至2012年任環諮會成員,現為綠惜地球總幹事,他解釋,環保署之後會就「項目簡介」發出「研究概要」(study brief),「研究概要就像將一份考試的試卷交給學生,學生要就此逐一寫報告,然後交給老師批卷,顧問公司會根據研究概要去做環評,通常是一年,為何不是短短3個月?要看如四季水流、風向、生態對動植物的影響,只看一季就不準確」。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環境毒理及化學講座教授梁美儀是環諮會現任成員,他亦說:「一般是申請環評報告時,環保署會要求申請人做一系列研究,如噪音要用什麼方法減到可接受程度,是否要轉樓宇的方向,視乎每個項目仔細地就每個章節作出指引,到倡議人找顧問做環評報告時,要做足要求,如果做不到,報告就會fail或重做。」

環評報告完成後,劉祉鋒說一般會先交給環保署內部作初步審批,再交給環諮會及公開諮詢公眾,最後環保署長歸納公眾及環諮會意見作最後決定,發出環境許可證,工程才可展開。

另一環諮會現任成員、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創辦人及教育總監馬昀祺指出,土拓署11月11日提交項目簡介前,在11月8日先與環諮會開會討論,「會上交流很一般,不是委員沒有意見,而是好多問題問了之後,其實政府部門答不到」,「本來預期(部門)聽完意見返去消化,再準備好少少才開動環評(程序),但幾天後項目簡介就出來,入面內容甚至比上來匯報的文件更少,給環諮會的文件ACE Paper 20/2021附圖劃出填海範圍,但項目簡介竟然用一個大長方形框住就算,我覺得幾驚訝」。

一個「暫定」的框為何難評?

土拓署在項目簡介附圖包括填海範圍,但指明僅為「暫定可能的發展範圍」。問及梁美儀與之前見過的例子比較,他說:「很多環評是預計兩三年後才動工,會花更多時間做設計,放得上來(環諮會)都與將來的product有七成似,現在放上來的完全是imaginative,咁就好難評。」他與環諮會主席黃遠輝提出近似意見:「其實應該先做海洋生態調查才畫填海區」,「環評多數有幾個不同方案,比較優劣,選一個對環境影響最低的選項」。梁美儀在項目簡介的諮詢期結束前夕受訪,說「今晚要坐低慢慢研究,基本上我會主要看交椅洲填海,因為那是不可逆轉的影響」,由此他談到知道填海的確切位置為何重要:「在設計整個項目上,所選的位置要好小心,需要做一些水文數學模型,不同設計可能影響到不同位置的水文情况,若水文改變,如交椅洲現在比較受大浪衝擊,生物已習慣大浪,如果前面有遮擋,可能令水流更慢、浪的衝擊更小,將來整個生境都會轉變,這些問題都要在研究報告交代清楚。」他續說:「現時未有環境數據,不知哪裏是重要生境唔掂得,我們有少少覺得個timing唔係好啱。」

研究概要為何重要?

環團聯手開記者會促請環保署長否決簡介,劉祉鋒亦是席上發言者之一,他形容環保署長是「把關者」,「倡議人求其做,署方唔可以畀佢求其做,就要谷佢做番應做的事」。他以三跑為例,「簡介都好簡單,那時環團也向環保署提出反對,最終環保署長要求重做才收貨」。機場管理局2012年5月為三跑提交工程項目簡介,一個月後須就環保署要求補交中華白海豚數目等資料。到下一諮詢階段環評報告公開後,又有沒有可能打回頭?他則以沙螺洞發展為例,同是2012年,環諮會暫緩表決通過沙螺洞骨灰龕項目的環評報告,「當時報告寫沒發現一些物種,我跟署長、委員到現場親眼見到有,就說報告沒有如實反映生態環境,所以不接受報告,不過這樣的例子不多」。

概要做唔好 一子錯滿盤皆落索

對於環保署長應否「煞停環評」,梁美儀認為:「那要更多公眾人士有這個聲音,委員是可以提出,至於環保署點睇,我想它要考慮很多因素。」他續說:「我看他們想盡快展開,在做研究的過程再調校,我就覺得是急就章。」他亦指出研究概要很重要,「最後是否批出環境許可證,就是因應這些資料,但現在(項目簡介)沒有細節,(環保署)所出指引都會很籠統」。馬昀祺也說研究概要「做唔好,就一子錯滿盤皆落索」,「因為之後的環評報告是依概要進行,如果有什麼沒寫或寫漏,落去下一個程序已經返唔到轉頭」。

環團促公開策略性環評

環團批評項目簡介將交椅洲發展斬件式分三份,認為會淡化整體累積環境影響,要求有全面的環評,並追問「香港2030+策略性環境評估報告」去向。劉祉鋒說:「策略性環境評估(SEA)比起環評的層次更高,範疇更廣,不只看單一項目,而是審視周圍附近、之前之後有沒有其他項目,一起計累積影響,會否超出環境的承載力。」馬昀祺說在會議上亦追問過2030+環評下落,他細看項目簡介提到明日大嶼「第一期聚焦研究交椅洲人工島」填海1000公頃,「亦即可能有第二、第三期,如此龐大的新發展,累積環境影響可以好厲害,一定是以全觀性的角度去看,當我們不能清楚知道這些信息,公眾很難給出適當意見」。馬昀祺希望政府盡快公布2030+環評文件,而他說土拓署在會上曾回應「已pass了這個意見給規劃署同事,相關同事將會回覆,我們還在等」。在規劃署網頁「已完成的研究」中,列出「香港2030+策略性環境評估─可行性研究」及「香港2030+可持續發展評估」兩項,惟與其他研究不同,並未能點進連結查閱內容。記者向規劃署查詢這兩份研究完成時間、何時公開,及研究有否提及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署方回覆確認在香港2030+的研究過程中曾進行以上兩項研究,亦簡介了研究內容,終於給出不公開的原因。

規劃署答:不擬獨立發布

規劃署答覆中提及《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最終報告在今年10月8日公布,「更新了全港空間發展策略」,而兩項「概括評估」是按其時(註:答覆未提評估完成時間)所得資料,採用一定假設進行,指出評估屬「輔助性質的工作文件」,「在制定《香港2030+》最終建議時,政府進一步考慮了各項因素及反映了最新的發展情况,包括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為香港帶來的機遇、《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建議的行動方向、市民對享有更佳居住環境的期望,以及公眾參與期間收到的意見等」,結論是未會公開:「因此有關技術研究及評估並未能完整反映《香港2030+》的最終建議,政府不擬獨立發布」,並稱因兩項策略性研究「並非針對個別項目的詳細評估」,「日後推進個別項目的詳細研究時,政府會進行相關詳細技術評估」。

至於這份「不擬獨立發布」的策略性環評有否談及「明日大嶼」?署方未正面回應,但交代內容「從策略層面就《香港2030+》的建議在空氣質素、噪音、水質、生態、溫室氣體排放、廢物管理、景觀等各方面進行了概括性評估」,「評估指出有關空間發展策略能在增加土地供應的同時,仍保存具保育價值的地方」,香港2030+「建議可能提供的各項發展項目更可按智慧、環保及具抗禦力的概念作全面規劃,以構建綠色低碳、與自然和諧共融和可持續發展的社區」,不過未點明這些「空間發展策略」、「各項發展項目」是不是指明日大嶼。

氣候變遷、碳中和有否考慮?

馬昀祺點出,在環諮會早一步收到的ACE Paper 20/2021中,提及此人工島項目是Future-ready(為未來預備)、「會作為典範(exemplar),以都市創新來實現一個智慧、環保、具抗禦力,並可應對全球及地區變化的21世紀城市」,他說:「如果是典範及40至70萬人居住的巨型發展,這個項目的環評也應該成為之後其他環評的典範,為交椅洲人工島發展計算碳排放、碳足迹、碳中和的模型,我促請當局將這些放進研究概要」,概要亦應要求環評報告就氣候變化列出各種情况如何影響基建設計,他形容這些都不屬法定要求的「灰色地帶」,「但既然說是典範,寫出來可作為示範,供之後的項目甚至世界其他城市參考,成為香港人的驕傲,點解唔做好佢呢?」他促請環保署「以比法定要求更高的標準發出研究概要」。

梁美儀對簡介同樣有更多期望:「說島上要建零碳市鎮,着眼點是樓宇有空中花園、綠化天台,那些不是很futuristic,都是現有的,沒很前瞻性的內容,如我看不到有提到將來可能以氫氣這種環保燃料為主,這方面就少了些。」他在環諮會會議上提出大型懸浮建設(Very large floating structure,VLFSs),「當風、大浪的地方可用這些建設做濕地公園,我們知道濕地孕育出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特別高;同時可減少海浪對人工島的衝擊,大浪來到可以吸收水,減少民居或商業地區水浸。我們要想想這些創新元素,新加坡亦將垃圾島變了濕地公園,是有先例做得很成功。因為是懸浮,會有少少郁動,不適合民居或公共建設,可用來做休憩場所,甚至有人提出可建商場,如果這樣配套,一至兩成用上這種建設,就能減少200至300公頃填海,這些設置中間亦有些地方會有洞,可讓陽光透進海,豐富成個生態系統」。

梁美儀說:「成件事未諗得清楚,應該推後半年甚至一年,想好了conceptual model再放上來探討,同時做好前期調查,就知怎填最好,再做EIA(環評報告)便比較合理。」馬昀祺則建議倡議人(土拓署)撤回簡介,疑問「其實你急乜嘢啫?我們給了那麼多意見,你咪諗清諗楚才做EIA。」

【人工島環評】

文˙ 曾曉玲

{ 圖 } 政府文件、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