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未來城市:港科學家在韓國:首爾入元宇宙 香港爭啲乜?

文章日期:2021年12月05日

【明報專訊】元宇宙大爆發,自facebook改名Meta,Metaverse亦迅即變成熱門詞彙,是宣傳噱頭還是預告人類踏入科技新紀元?香港科技大學計算媒體與藝術教授、芬蘭赫爾辛基大學NOKIA數據科學講座教授許彬問,你還記得千禧年前後的「dot-com泡沫」嗎?既是噱頭,不斷瘋狂吸納資金,人人趨之若鶩,亦翻開科技發展新一章,雖然十個project九個死,仍帶動了技術突破。帶着這種目光,「元宇宙入門手冊」系列將會帶讀者看通眩目或奇情的科技新聞,從不同方向認識元宇宙發展。如果繼網絡、智能電話、社交網絡出現後,我們將要迎接再一場數碼大爆發(digital big bang),這次可以選擇先一步擁有更清晰的視野,預想我們想活在一個怎樣的未來世界。

在科技巨企主宰社會發展的韓國,首爾政府率先宣布成為首個元宇宙城市。韓國一所知名科技大學KAIST(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新聘請了一名年輕科學家做助理教授,研究範疇正是元宇宙,主理「擴增實境及媒介研究所」,他來自香港,名字是李力恒,另一個身分是初創公司老闆,亦在數碼港做導師。當facebook以一間科企「進入」元宇宙,李力恒接受專訪談首爾的舉措,並從中比較當地與香港的優劣條件,看一個城市又能如何踏入新世界。

(系列之一)

首爾大計 元宇宙供公共服務

首爾政府在11月初公布其元宇宙大計,投入39億韓圜(約2567萬港元),預計在2022年底建立元宇宙平台,2026年全面運作,這個計劃包括讓市民預約虛擬文化活動及本地遊,甚至參觀已不復存在的歷史遺蹟;亦擬建立「元宇宙120中心」,市民毋須親身到市政廳,便可得到由虛擬化身提供的公共服務,或向官員投訴等。

李力恒在2017年曾往韓國交流,時任總統朴槿惠標榜「創造經濟」,推動知識產權、文創,從韓劇等流行文化發展可見一斑,「到現任總統文在寅上場,仍推動扶持幼獸(中小企)。這個香港已做了很多年,不然也不會有我們的公司」,他是將AR、VR技術帶入教育範疇的初創企業Avatech共同創辦人,在2016年獲選入數碼港培育計劃,至2019年畢業,計劃提供約30萬實報實銷的資金資助,可應付開銷、申請專利、做推廣如在會展擺展覽等,最重要是有助建立網絡,「令學校會信任我們,做生意更順利」,公司研發的「智能沙箱」已獲知識產權署專利註冊處批出專利,至今使用過其AR產品的學校及機構過百間。而他形容韓國推動創業是國策,「當地是一個財閥主導的社會,創業就被視為打破企業壟斷一途」,「政府樂意用新科技,雖然是大財團的科技,香港政府又會否願意?」LINE的母公司NAVER便與首爾政府合作製作3D地圖S-Map,供城市規劃如測試風流之用。

「韓國的start-up比較是國家推動,由國家支持到成為一個國民品牌,成功之後(發展)可能會有限制」,他亦擔心太側重AI發展,「如我所在的大學KAIST,新推出QAIST策略推動AI教育,當然AI可推動元宇宙,對於自動化的服務很有用,但還有用戶界面、用戶體驗等方面,如果AI教育太側重統計學、modeling(建立模型),恐怕會限制他們元宇宙的發展」。而就業文化也有影響,「他們有根深柢固的思想,對於職業安排,第一是做公務員,第二是去三星、LG打工,最後才搞初創,感覺是穩陣為主」。

港具備科技 惟未整合力量

當facebook大舉發展元宇宙,很多人批評不過是「吹水」,認為現階段科技發展遠遠未能讓人願意沉浸在虛擬世界,當時新聞一出,科大教授許彬向記者介紹過與學生所撰的學術文章All One Needs to Know about Metaverse,盤點現時科技發展距離元宇宙「大爆發」有幾遠。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就是李力恒,他的研究着重用戶體驗,追求現實與虛擬世界最終會並存及互動,他舉個簡單例子,當走進一幢大廈,內裏有數十間餐廳,裝置可依用戶喜好、習慣彈出虛擬資訊。但當中仍有很多技術困難需要克服,如AR眼鏡熒幕很小,如何收起鍵盤之餘又可輸入文字?如何讓用戶有按鍵的觸感?

他在攻讀博士期間曾花大量時間研發TiPoint,不必依賴實體鍵盤,能在空中打字。這次研究就遇上難題:「要做其他新研究,又要花時間跟進這個舊項目,在這樣環境下,我好想有心去跟,但客觀條件不容許。」大學講求KPI(關鍵績效指標),學者需顧及能否在頂級期刊出論文,不斷做研究,「香港很多研究停留在論文層面,是很可惜」。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榜,香港科大「研究」部分與KAIST都是60多分,而KAIST在「行業收入」上卻有100分,科大65.1分。他認為香港教授與學生的研究可有更多配套促進「產學研結合」,「學校或要有自己的宣傳團隊,為有潛質的項目做市場推廣,甚至可將科技推到國際化,尋得國際公司合作」,「又如當時簽了約,公司期望我能交出產品,但我只做了research prototype(研究原型),中間還差很多步,如何完善界面、做測試,需要有一個團隊發展,如此方可形成一個產業鏈」。

李力恆又認為政府應如韓國有個牽頭角色,整合現有的資源,在他參與撰寫的論文中,提及元宇宙所需技術有八大支柱:網絡、邊緣/雲端運算、人工智能、電腦視覺、區塊鏈、機械人/物聯網、用家互動、延展實境,「相信香港的科技已具備八大支柱,但如何可以合起來發揮力量?就需要一個更大的機構牽頭,而不是各有各做」。

VR vs. AR 各有想像

李力恒老師許彬早前在訪問指出,元宇宙發展是「技術已ready,只差在裝置」,並解釋對元宇宙發展的構想,是將來人與虛擬化身可游走於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例如坐在咖啡店,看到既有真人亦有虛擬人物,並可流暢互動。那麼「Metaverse Seoul」暫時看來只是發展虛擬世界,是否只是一個不成熟的城市複製品?李力恒認為如facebook 2004年初面世亦是無人想用的模樣,但會一步步進化,「用戶在虛擬環境的反應、像真度,或用戶體驗上的連接,仍需要進步。不過我亦不想扼殺說現在未ready,所以完全不做」。

而許彬則笑談首爾出擊之舉,「都係講branding啫」。元宇宙未成形,卻已掀起「趁墟」熱潮,加勒比海島國巴巴多斯(Barbados)都在區塊鏈虛擬土地Decentraland設立領事館,在元宇宙宣示主權,但其實人人各有想像,許彬說現時分成兩大陣營,「如facebook推VR眼鏡,看不到外面,在虛擬的環境下建立社交網絡,活在虛擬世界;另一派是AR,那派人的想法是一個現實與虛擬的混合世界,通過元宇宙令你與真實的人有更多社交或改善現實生活,如Pokémon GO可令人做多些運動。我就比較接近AR,元宇宙會與現實生活融合」。所以他認為首爾現時的概念「branding大於實質,香港仍可追過成為真正的AR/Metaverse城市,如果着手發展基礎科技、基建,或支援初創企業,是可以不止做branding」。

將香港塑造成全球首個AR城市,是他2018年牽頭與芬蘭赫爾辛基政府及赫爾辛基大學合作,向港府提交的H2O計劃賣點。政府當年提出斥資100億成立醫療科技及人工智能兩個InnoHK創新平台,邀請世界級團隊落戶科學園成立研究中心,時隔3年,今年10月終於公布28個實驗室的名單,創新科技署曾稱收到超過60份建議書,不過最後H2O計劃沒有中選,許彬說:「原本是邀請世界各地大學入建議書,開始時都幾混亂,說外國大學都歡迎,可以是主要負責人來成立中心,但要跟本地大學合作;過了一段時間又說外國大學不能做牽頭人。」最後14間實驗室之中,港大、中大、理大各主理3間,城大兩間;科大一間,及與中大、港大合作另一間;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亦負責一間,合作的非本地機構不乏外國名牌大學,包括麻省理工學院(MIT)、牛津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等。「我覺得有少少似平時的分餅仔做法,由大學向政府提名計劃,每間大學就分到一些。而且那時政府好鍾意美國大學,比較出名、排名也高。」但他認為大國關係互相較勁,香港宜分散投資,加上可早着先機發展AR,而他仍覺得當時香港「錯過了機會」。

他亦曾有與MIT合作向創新科技署提交計劃申請資金的經驗,「香港好多創科的錢都由創新科技署掌握,我曾與MIT有個計劃以AI、數據科學令ICU(深切治療部)效率更高,由科大牽頭,MIT亦找到贊助者,威爾斯醫院也准許我們使用病人數據,但面試了三次都彈回頭,說要有醫管局的支持信答應會使用計劃結果,當時有計劃伙伴說醫管局沒可能未見到成果就說會用」。這些經驗留給他一個印象:「香港的創科是比較conservative(保守)。」

「香港可追上成真正元宇宙城市」

不過許彬仍設想香港可「建立一個比較成熟的AR城市」,「首爾的路線似乎傾向VR較多,香港亦可發展虛擬世界,因為我們住的地方太細,可以在虛擬世界互動,參觀博物館、舉行演唱會」,但更可發展更多AR,「我們城市的5G覆蓋率已幾好,網速也快,只需要推出更多落地小小的project」,如旅遊事務署推出「城市景昔」的AR程式,讓人在一個地點可查閱該處歷史,他認為可做更多,令城市內AR體驗更加普及,當時H2O的藍圖就建議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應用在城市規劃、旅遊、醫療、遊戲、物流工業、「城市健康」如監測空氣污染、車流等各方面。

元宇宙發展會帶我們走多遠?李力恒就從首爾在虛擬世界重建已拆遺蹟,想到數碼遺產(digital heritage),「在虛擬世界也有疊代(iteration)」,同樣有汰舊換新的新陳代謝,「虛擬首爾若有一日要抹走一些資訊,再放入新的東西,被取代的數碼舊物會否放入虛擬博物館?」當元宇宙裏虛擬世界自有生命力,會否生出另一套法則?各類人物如藝術家的角色會否大洗牌?我們將在此系列繼續探討。

元宇宙 字典:

METAVERSE

元宇宙是科技界目前炙手可熱的名詞,出自1992年科幻小說Snow Crash,小說描繪人類以虛擬化身(avatar)生活在虛擬世界,以逃離崩壞的現實世界。自facebook改名Meta宣布未來將主力發展元宇宙後,這詞彙更廣為人知,不止科企,不少品牌亦湊熱鬧,如Nike在虛擬平台Roblox建立「NIKELAND」,不過現時不同人對元宇宙各有定義,如蘋果CEO Tim Cook曾指元宇宙是「花臣叫法(buzzwords)」,實質就是AR。

XR

即VR、AR、MR等發展的統稱。VR是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用家可用眼鏡等裝置進入虛擬世界;AR是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虛擬世界會與現實場景互動,如遊戲Pokémon GO;MR(mixed reality,混合實境)就是前兩者混合。李力恒說正着手研究「ER」,「我想提出關愛(empathy),例如VR呈現虛擬環境,讓人可代入另一些人,如感受露宿者常被驅趕的生活狀况,能引發同理心」。

SANDBOX

在韓劇Start-Up有個初創支援中心Sandbox,李力恒解釋「沙盒有幾個意思,如在FinTech(金融科技)範疇,不可直接將AI放入投資市場,會把科技放在一個sandbox試運行,所以sandbox也多指實質等於初創企業的incubator(培育計劃),在有資金、技術支持及帶限制的情况試運行一件事」,而另也有區塊鏈遊戲平台名為The Sandbox。

【元宇宙入門手冊系列】

文˙ 曾曉玲

{ 圖 } 受訪者提供、網上及資料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