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定向學堂:成為導盲犬之路 從訓練到開心出行

文章日期:2021年12月12日

【明報專訊】近年,公眾在街上遇見導盲犬,大概都懂得「三不一問」,也知道拒絕攜同導盲犬的視障人士進入公眾處所,或者拒絕提供服務或設施,均可能觸犯《殘疾歧視條例》。今年有多宗疑似不當訓練導盲犬的事件,引起外界對訓練方法的疑慮。其實,受訓的導盲犬需經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出入公眾場所,若大眾能認識牠們的訓練過程和原則,或可多份諒解,消除誤解,也可一起監察。

導盲犬要夠自信心

香港導盲犬協會(協會)的導盲犬導師余曦陽先解釋並非所有視障人士都需要導盲犬,「最主要的申請條件是有固定行走路線,例如上班或參加興趣班,如果不怎樣需要外出,主要留在家休息,就未必適合」。如果是路線不定的自由工作者,則需有較高的自主和定向能力,才可與導盲犬協作。「其中一個常見申請動機是不想依賴家人出入。但不能只有這個心態,能力上也要配合,可能先要在沒家人陪同下,用白手杖外出建立信心。」根據全球導盲犬學校接收的申請估計,一般約有1%的視障人士需要導盲犬服務,香港目前沒有相關調查,但按此推算則約有1800人。協會每年收到約15個申請,成功配對和完成訓練的導盲犬伙伴約為5組。

寵物犬和導盲犬同樣需接受訓練,余曦陽說前者主要訓練服從性:「希望牠大部分時間比較穩定,不用到處走,一般而言已經好足夠。」導盲犬與視障人士外出時,有50%機會靠自己做決策,故此更講求牠的自信心、專注、決策能力、工作原動力乃至自制能力。「遇上干擾時,牠能否自己處理到?這點要比寵物狗更強,因為寵物主人可以制止牠,但視障人士看不到發生什麼事,給予的支援會較少。」加上香港環境擁擠、人來人往,導盲犬需有足夠自信,才可帶領主人左穿右插,避過障礙物。

怕鐵片、機件聲 上扶手電梯像「打大佬」

香港導盲犬發展於2011年起步,較其他亞洲城市遲,故協會既向日本、韓國、台灣及國際導盲犬聯盟成員取經,亦會因應城市環境而調整訓練。例如香港或部分亞洲城市的導盲犬會使用廁所帶(toilet harness),視障人士依據導盲犬的如廁習慣,定時為牠準備輔助帶和膠袋盛載排泄物,之後由導盲犬帶領視障人士走到附近的垃圾桶丟棄。「主要是因為香港較擠迫,外國可能大部分有草地,對處理大小二便的要求沒香港那麼高。」另外,香港的訓練必定包括商場和扶手電梯,「在澳洲,有些狗不用學上扶手電梯也可做導盲犬,因為當地較多路徑選擇,通常旁邊有樓梯,未必需要這技巧,但香港要從小教起」。

對狗狗而言,扶手電梯就似怪獸,絕對是個「打大佬」的訓練,「對牠們來說是巨大的機器,牠比人類更加敏感,會感到震動和聽到機件聲音,光是踏上鐵片已嚇怕牠」。動態、聲響和質感,都是牠們的恐懼所在。所以,導盲犬出生約2個月內,就要接觸不同聲音、音樂、顏色及物料等。開始訓練時,牠們會從自動行人道或靜止的扶手電梯學起,「扶手電梯有一定危險,斜望下去牠們會害怕」。之後才循序漸進,「原則是不令牠們受驚,永遠有正面效果(end with positive),階段性成功,毋須不停訓練」。

4種訓練方式 談「心」不呼喝

坊間批評導盲犬訓練手法粗暴,不合時宜。余曦陽解釋這與導盲犬起源相關。第一所導盲犬訓練學校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當時主要協助失明的退伍德軍。「訓練方式較為呼喝和罵,現在動物福利不止講身體健康,也講心理。」大多機構已轉用兼顧成效和動物福祉的方法。協會的訓練原則為LIMA(Least Intrusive, Minimally Aversive),這亦適用於其他動物,「訓練或行為糾正時,要用對動物干預或壓力最少的方法,積極尋找對動物最友善的方法,避免處罰」。亦以心理學家B. F.Skinner的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理論為本,「行為發生後帶來的結果好壞,會影響行為再發生的可能」。由此引伸不同訓練方式。

首先是正面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即加入狗喜歡的事物,從而增加其理想行為。例如牠安靜趴下時予以獎勵,牠便會再主動趴下或趴久一點,盼獲更多獎勵。「導盲犬與其他寵物不同,我們希望牠去到不同地方能盡量安穩休息。」另一種是正面懲罰(positive punishment),余曦陽說這詞組看上去奇怪,中文或帶誤導意思,帶主觀感情色彩,「先將兩個字拆開,positive指加進某些元素,punishment是減低某些行為」。簡單如在狗吠時說「No」,已是一例。他說上述兩者較易理解,還有更複雜的負面懲罰(negative punishment),即減少狗喜歡的元素,從而減少不理想行為,例如在狗想得到撫摸,跳起撲向人時,人便轉身別過去。最後是負面強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譬如輕力用繩提示狗應行走的方向。四者當中,最少用的是正面懲罰,而正面與負面通常相輔相成,譬如在提升自制能力的誘惑訓練中,如果狗停止衝向面前散落一地的食物,反會獲訓練員獎勵:「連衝過去的行為都減低了,最希望是逐步變成正面。」獎勵不僅是食物,也可以是高音調的說話或撫摸,還有響片訓練(clicker training),源自用哨子訓練海洋生物的做法。「響片的聲音在日常生活較少聽到,讓狗較易明白。」當牠們做出理想行為後,訓練員會以響片示意,並給予食物,令狗產生正面聯想。

利用導盲鞍了解狗情緒

訓練時,若狗經常注視訓練員,便代表牠專注集中。領路時,視障人士雖不能用肉眼觀察,但透過導盲鞍仍可感受牠身體是否僵硬、尾巴有否搖動,以及從平時的互動中了解牠的情緒,「因為視障人士未必養過狗,我們會教他怎樣和狗玩與交流」。在旁人眼中,導盲犬的動作只是停下和前行,但他指出:「視障人士不能總在擠迫地方停下,狗要判斷前方有足夠空間讓主人穿梭,同時避開障礙物,停之中有好多意思。」導盲犬一般只會在高低上落的地方停下,如梯級、扶手電梯,然後視障人士會用手或腳探索前方是否安全,亦會透過導盲鞍感受高度變化。所以人狗之間如何合作無間,也是訓練的重點。

心靈陪伴 無可取代

與白手杖相比,導盲犬既能帶領主人避過腰以上的障礙物,反應亦更及時,「用白手杖要碰到障礙物再避開,所需時間或更多,狗能提早見到並避過」。余曦陽明白有人或質疑訓練導盲犬的需要,亦諒解這種想法:「我們會說提供不同選擇,讓視障人士按個人喜好和生活習慣決定是否合適。」除了功能考慮,他認為導盲犬與使用者之間的心靈陪伴無可取代,狗和人都能24小時陪着對方,這種默契和支持連家人也做不到,「關係遠遠超越我們想像,沒幾個主人可以24小時陪着狗」。

導盲犬訓練4問

1.導盲犬須考核,是否要合格?

余曦陽解釋導盲犬在1歲時和畢業前都有考核,畢業率為70%,「如性格不適合,沒必要逼牠,如果做得不好,雙方都有危險」。早在訓練過程中,訓練員已觀察狗是否易受干擾,或者欠缺原動力或自信心。如果不適合當導盲犬,也可經評估後轉為輔助治療犬,或轉當寵物犬。

2.導盲犬是否24小時工作?

傳訊及籌款主任黃肇成說:「導盲犬並非GPS,職責是陪伴視障人士到達目的地,他們一天的交通時間可能是三四小時,而且並非全部時間都在行走。」他舉例有視障人士會與導盲犬上班,回到公司便放下導盲鞍,讓導盲犬玩耍「放電」,之後回到牀上休息。余曦陽稱對狗來說這「工作」更像任務或遊戲,因完成後會得到讚賞和獎勵。「訓練目標是做導盲犬的都是開心和願意,前提是不會強迫牠們做不情願的事。」

3.怎樣分辨受訓中導盲犬?

導盲犬在進行社會化訓練和由寄養家庭帶領外出時,會穿著訓練制服(puppy jacket),正式訓練時會換上導盲鞍。黃肇成解釋目前法律存在灰色地帶,呼籲大眾接納穿制服的幼犬進入公眾場所,「小時候不讓牠們進去,做到導盲犬時才給進,對牠們來說,會是好大的挑戰」。

4.訓練狗不人道,扼殺天性?

余曦陽理解部分人對動物訓練反感,但指出大部分訓練都能保障狗的安全,例如避免受驚、應對危險、增強自制能力而不會亂吃致病食物,「我們既然把狗帶進人類社會中生活,有責任令牠安全,適應到香港的複雜環境」。

文˙ 梁雅婷

{ 圖 } 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