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元宇宙的「創世者」——遊戲設計師、藝術家與建築師

文章日期:2021年12月12日

【明報專訊】新世界發展集團CEO鄭志剛上周在其個人Instagram宣布「進入」元宇宙,在去中心化虛擬平台The Sandbox(沙盒)投資,這個平台早前獲軟銀領投9300萬美元(約7.2億港元),正急速成長,香港亦有新成立的元宇宙遊戲工作室INDEX GAME成為「被選中的」創作者,得The Sandbox基金資助發展及委託接job,「開墾」土地。

創作人可說是元宇宙裏的「創世者」,用家進入的世界是什麼模樣,視乎其創意如何發揮。藝術家能畫出萬人瘋搶的虛擬化身、遊戲設計師可造出讓人沉浸其中的場景,那麼原本有力塑造城市面貌的建築師,在虛擬世界又是否保有一席之地?我們訪問INDEX GAME創作團隊,以及VR作品創作人、專研建築數碼化的教授,看他們從元宇宙相關科技的初體驗中,怎樣預視自己的定位。

遊戲設計師砌城寨:Sandbox限制與挑戰

打開沙盒地圖,是由一格格組成的土地LAND,這些虛擬土地共有166,464塊,每塊土地長及闊96米、高128米,方格可組合成更大塊的土地,例如在-60,-36的座標會找到The Walking Dead,佔了24×24共576格土地,漫畫作者創立的公司Skybound將在此推出遊戲。而現時超過1.5萬個地主已買下沙盒約六成半土地,鄭志剛稱已獲得其中一塊最大的土地,會用作支援初創公司發展娛樂、NFT及沉浸式體驗。沙盒上月推出Alpha體驗版,宣傳「邊玩邊賺」(Play-to-Earn),在裏面通行的虛擬貨幣叫SAND,玩家買賣土地,及在土地上建設遊戲、舉辦活動,玩遊戲可賺取SAND,人物、衣服、一輛車、一座建築等都是可在「市場」買賣的資產。今集我們先了解沙盒裏的創作者,下集再談虛擬平台上的經濟體系。

在工廈裏的共享工作空間,INDEX GAME團隊分佔兩間房,共約10人在工作,這間公司獲得沙盒的「Game Maker Fund」基金支持營運,並且會得到沙盒委託項目,為客戶建立土地內容,而公司亦有自家開發遊戲。創意總監廖智聰(George)熟練地操控鍵盤與滑鼠,示範以九龍城寨為場景的小遊戲,遊戲初版「九龍城寨1」用上1格「地方」,主角在舊樓中飛檐走壁、與古惑仔對打,「只要食滿15個銀仔,就可以坐的士逃走」,遊戲第二代正在製作,沙盒預計2022年首季會向「地主」逐步開放,屆時他們的作品便會面世。George說玩家可游走於土地之間,而且土地內不限於遊戲,也可以是演唱會場館、畫廊、酒吧……「遊戲之外,Sandbox好重視social hub(社交中心),可以一班人在入面吹水、玩、傾偈、結識朋友」。

他解釋「沙盒」提供兩套軟件免費下載,用VoxEdit能以voxel(立體像素)製作3D角色、物件等遊戲元素,稱為「資產(asset)」;而在另一個軟件Game Maker,就可將「資產」放進遊戲,並建立場景、設定遊戲邏輯,「game logic即設定銀仔是可以食的、有什麼故事、角色會經過什麼、如何過關」。他說即使是連voxel都不知為何物的初哥,「可能一星期內就識得製作角色,甚至幾日、幾小時」。是把格仔填色就行嗎?「可以咁講,就像砌Lego。」Howard Sun是公司裏的遊戲設計師,他說以往會用軟件Unity製作遊戲,「Unity入面會有coding(編碼)」,而沙盒所提供的軟件則毋須編碼,供用家在既有框架中設定遊戲,換言之,對Howard這種行內人來說是在更大限制下創作。他舉例如想在遊戲放進一個玻璃缸,都要費些心思,因為製作軟件限制了「資產」(asset)不能是透明,需用asset砌出面蓋及底座,中間再以可設為透明的「方塊」(block)組合,「這對我們來說是限制也是挑戰」。

而在George的視野中,他們不僅在開發遊戲,若刪掉關卡,這個舊香港場景也可搖身一變為社交場所,如果將來沙盒全面開放後,用家喜愛社交遠超打機,他們亦有機會變陣。

電影監製做VR:離心震撼無可替代

電影監製Polly Yeung則因去年花4個月上學習Unity的課程,而有了創作VR項目的初體驗。她是曾奪得DigiCon6 ASIA大賞最高殊榮Grand Prize動畫短片《世外》的編劇及監製,這次召集《世外》動畫師Tommy Ng、作曲人Vicky Fung、VR團隊Gamestry Lab等埋班,剛在上月於灣仔茂蘿街7號推出治癒人心的作品Silili & Tree,共200多人當過觀眾,戴上VR眼鏡,由樹精靈Silili帶領,站在浮島飛往奇幻之地,感受原始地帶的四季與無常,更會「升」上樹冠360°俯瞰世間。

因應VR媒介與裝置的特性,她的創作模式亦不一樣,其中一大分別是電影有既定時長,而VR作品則隨觀眾各種反應有變化。作品內一些階段會視乎觀眾選擇進入下一階段,例如捲起風暴時,伸手打走葉子會令畫面全黑,重複再玩,最多4次;處之泰然則可順利飄升上樹冠看風景,記者試玩時,升上樹頂一刻也有離心力的感覺。Polly說寫對白要寫齊各種狀况下樹精靈的對白,音樂亦不能全為預定長度,要靈活構思在觀眾需選擇之時,為後段創作循環播放的小節。靈感來自《世外》的一幕亦只好割捨,「那幕是圍住樹倒後行,每行一個圈就要忘記人生每一步,我就想人向前行卻看見倒後行的風景,但技術上做不到,因為觀眾會嘔,個腦頂唔順」,為何不倒後行?「好易仆親啊,(戴上VR裝置)向前行都驚啦,倒後更驚,是好危險的。」

她說今次是成功的試驗,探索到更多說故事的可能性。「VR令人有一種很特別的體驗,是平面電影播放做不到的,如飄上去一個更高的地方,看沒可能看到的大自然風景,那種震撼是用top shot或travelling shot做不到的感覺,我發現是無可取代。」她同時着重作品與真實的連結,請藝術家Ceci Fok以紙皮製作大樹成為現場裝置,亦送給參加者種子與紙花瓶種出豆苗,「我想觀眾通過這經驗,相信在真實都有機會連結大自然」。會否因此預視藝術家將來在虛擬世界發展下成為「造物主」,地位大大提升?她說:「我向來覺得藝術家很重要,說出大家應互相提醒的事,但不會覺得有超然地位,現在所說的元宇宙,每個人都可以起自己的世界,將來這個世界不會有monopoly(壟斷)。」

上集討論VR、AR發展的科大教授許彬想像,將來藝術家會是元宇宙的關鍵角色。藝術家、遊戲設計師是否元宇宙空間的建築師?知名建築網站ArchDaily上月上載文章Architecting the Metaverse(建構元宇宙),提出建築師在實體世界中出現身分危機,他們曾作為建築項目裏掌握所有知識與技術的總策劃人,但今天一些結構、機械、成本管理等技術已從這項專業分拆出去,建築師缺乏核心技術,需與社會、科技與時並進,「元宇宙是建築師可與其他持份者一起加入的新樂園,如果要與遊戲設計或開發者競爭,我們可帶入什麼價值?」

推建築數碼化學者:建築師具跨時代視野

港大建築學院副教授鄧進明曾參與英國制定BIM(建築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標準的專家組,專研建築數碼化,記者帶着這個問題,到訪其公司Llewellyn & Partners Co. Ltd在科學園的辦公室。鄧進明先解釋,「建築業過去10年出現了BIM技術,簡單來說,以前我們所用的圖紙、CAD都是2D,現在是做3D立體模型,計算設計及施工時間、數量、價錢,將行業生態做數碼化」,發展局在2017年發出技術通告,規定2018年起預算超過3000萬元的政府基本工程項目必須採用BIM技術。

他舉例所在大樓採用BIM技術興建,有各部分的數據,就等如擁有數碼分身(digital twin),「我們身處的空間都應該有一個數碼版本,是實體世界的複製本,可以幫我們做到如simulation(模擬)」,設計者可提出多個方案,「傳統只有幾個方案,如人工智能化可有幾十到上百個方案選擇」,亦有助改善城市環境,「(全面)做BIM可以改善一個社區的交通、便利市民,包括零碳目標,有了虛擬世界便可以達成,若沒有的話,數據會流於零碎、片面」。

許彬曾介紹元宇宙成長三部曲,首先是digital twins,即虛擬世界是現實複製版本;然後是digital natives,虛擬世界有它的原居民,自有其生命力;最後虛實完美互融。當元宇宙發展愈趨成熟,人們或會更沉浸於虛擬空間,遊戲設計師能在虛擬世界設計出一座城市,但INDEX GAME另一名年輕遊戲設計師Louis並不認為取代了建築師,「相比起建築師,我們虛構時少了很多限制,不會顧及物理、不會冧樓死人。我覺得(工作)門檻不是很高,學半年都會識六七成(所需技術),好多人都做到,分別是如何將你的想法有創意地表達,令人有在入面(身處虛擬空間)的感覺」。

鄧進明認同ArchDaily文章指出的一點,建築師能提供的是記憶(memory),文中說:「建築是文化的體現和表達,我們在進行概念設計前,會嘗試了解特定的文化環境,包括語言、屬於那個地方的記憶和生活方式。」上集在韓國的香港科學家李力恒說過虛擬世界也會有代謝,同樣有新舊交替,會產生數碼遺產(digital heritage),而鄧進明就認為建築師有其獨特視野:「有經驗的建築師不止看眼前空間如何用,例如科學園有智能泊車系統,30年後汽車還是否這個樣子?很futuristic(有未來目光)的建築師會想這些,會看到空間與時間如何連動」,這在虛擬空間亦適用。不過當記者提及遊戲設計師自覺不似建築師「專業」,鄧倒認為,「他們低估了遊戲可以有很多可能性,建築師是專業,起樓不可以塌、要跟規格,然而somehow亦會被規格綁住、被實體世界綁住,遊戲則不會,這是建築師和遊戲設計師一個幾好的握手位」。他說現在聘請具備程式設計(programming)及建築知識的跨領域人才不易,「要未來十年八年先出到這些人才來打造Metaverse」,將來元宇宙的設計者或許需要一個全新的名稱。

訪問INDEX GAME資深3D體素設計師(voxel artist)Elvis Wong確有建築教授所說的特點,他設計的「食人族的英雄」奪得「The Sandbox創作競賽2021」冠軍,自言總會想辦法打破The Sandbox裏的規則,用正方體砌成沙盒遊戲少見的圓球,追求盡量少「狗牙位」;以細緻陰影製造人物臉上的質感……他未來也想發展作為藝術家的事業,希望加入火熱的NFT市場,但坦言並未了解當中機制與技術。NFT買賣的瘋狂、沙盒嘗試建立的經濟體系,如何在虛擬世界建立價值?鄧進明說其公司正研究釐定數據的價值,「人如果知道價值,就知虛擬世界是如何去做」,虛擬經濟作為元宇宙的支柱,是否奉行另一套法則?我們會在下集探討。

元宇宙字典

Voxel

Volume Pixel的簡稱,即2D像素的3D立體版,沙盒遊戲中的角色就是以voxel立方體組成,創作者Elvis解釋voxel art自有其美學,「Sandbox不代表所有風格」,而pixel art(像素藝術)亦在NFT市場上風行。

Avatar

虛擬化身,在元宇宙科技討論中,avatar可以是真人的數碼分身,亦可以是只活在虛擬空間的人物,成為遊戲中的主角、社交平台的參與者。

Decentralization

現時出現許多「進入元宇宙」的虛擬平台都標榜去中心化「無大台」,可包括區塊鏈技術產生的虛擬貨幣、共同開發與管理的運作等。

【元宇宙入門手冊系列之二】

文˙ 曾曉玲

{ 圖 } 受訪者提供、曾曉玲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