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抄經:一切如泡影 何來善惡報應? 空與緣起 矛盾有得解

文章日期:2022年01月02日

【明報專訊】《六祖壇經》裏有一佛偈故事,神秀禪師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勸勉人常觀照自身。惠能禪師卻回應:「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及後一句膾炙人口,相信不是佛教徒也聽過。中大哲學系教授姚治華說「本來無一物」精簡地表達佛教中「空」的意思,空就是什麼也沒有。現在我們常用「緣起性空」解釋世事變化無常,但在佛教哲學發展初期,緣起和空其實是互相矛盾的概念,不同派別的佛教對空的理解也不同。

提出「一切法」構成世界

上期我們討論過因果規律,佛教相信世上萬物,無論是物理現象,還是人們的際遇都可以用因果業報解釋,又稱為「緣起」。緣,即是條件、理、規律,有陽光、水分、土壤,才種得出花朵,沒有這些條件,也自然不會有因緣而起的東西,如《阿含經》所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打坐,最後大徹大悟,他記起自己的前世,領悟到業果和善惡報應,最後領悟到最深的真理——緣起,而提出四聖諦——苦、集、滅、道,即苦的存在、苦的緣起、苦的消滅與滅苦的方法。

而在佛陀死後約500年,佛教開始發展出不同派別,其中部落佛教「阿毘達磨佛教」(Abhidharma)嘗試找「一切法」,能夠解釋世界一切現象、一切事物的法,最後他們把世上所有東西歸結為約100種法,「他們說的法就相當於elements(元素),你不能再把它分下去,整個世界就是由這些基本元素構成」。現代科學發現物質由化學元素如氧原子、碳原子組成,阿毘達磨也有「極微」的概念,認為這個世界是由最小的東西構成,「原子,atom,希臘文字面意思是,a是否定,tom是切割,所以原子是不可分的意思,極微的意思也差不多,最最最小,不能再分了」。現在的物理學家由發現原子,到再小的質子,到研究弦理論,一直向下找,預想有更小的基本成分,2000多年前的阿毘達磨也一樣,相信最終的元素,有最小的法構成這個世界。但阿毘達磨的法除了解釋物理世界,還包括心理活動。

世界是桃還是洋葱?

現在我們區分不同原子,要靠原子的不同特性、質子數,阿毘達磨為了區分不同的法,也提出不同法有不同「自性」,不同性質,「這些自性就麻煩了,自性是變還是不變呢?」原本在佛教傳統上,緣起是主流教義,世間萬物的生滅都是無常、持續變化。但阿毘達磨嘗試解釋不斷變化的現象時,提出有最基本的元素,而這些元素是不變的,自性也是不變的,正如氧加碳可以變化,可以變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但氧原子不可能變成碳原子。以桃為例,「你剝掉桃的皮,吃掉它的肉,還有桃核在裏頭,等於你剝取表面的東西,最終的根本存在是不可變的極微的桃核」。

佛教後來發展出大乘佛教的中觀派,成為現時佛教的主流派別。中觀派創始人龍樹認為自性和緣起是相互矛盾的,如果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無常,就不可能有不變的基本的性質,於是中觀以「空」的概念反駁,將「空」變成佛教核心思想。與阿毘達磨相反,中觀派堅信人類可以永遠向下分,世界像是洋葱,「剝掉一層又一層,就這樣剝下去,中間沒有一個核,中間是空」。洋葱剝到最後就沒有了,「本來無一物」。

空本為修行 教人捨棄一切

執著於物質究竟有沒有基本粒子似乎太抽象、形而上,其實佛教開初提出空的概念,目的是助人修行,免卻人生痛苦,多於要解釋世界如何運行。「我美國的老師跟學生講,上帝早上醒來說,他看到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他就開始創造這個世界,佛呢,他早上醒來後看到太多東西,他要空,他要拋棄這些東西」,姚治華引用一個玩笑,的確佛陀本是王子,要什麼有什麼,但佛教的核心卻是捨棄,「捨棄一切,空掉一切」。佛陀覺悟成佛後提出四聖諦十六行相,要觀苦、空、無常、無我,想脫離痛苦,就要認知一切事物都是空的,終究是不存在的,名利財富死後無法帶到棺材,親人愛人也會隨時消失,所以要斷除自己的貪慾、主宰慾、各種欲望,不要執著,「一切如夢如幻如泡影,你觀察到這些的話,就對它不會有任何渴求」。

空的梵文śūnya,意思就是數學上的「0」,「我們現在用的數字系統,123456789,這些數字各國包括中國、古羅馬都有,從1到9一直往上,但是在整個世界,只有印度的數字系統發現了這個0」。你看得到的、看不到的東西都是空,都是0,都是沒有,「但我們現在看得到的,都是有的東西,你怎麼能說它沒有呢,為了解釋,為了令你相信這個東西是沒有,就用剛才的理論」。於是就解釋東西沒有不變的自性,可以一直分裂下去,最終你會發現什麼也沒有。

「互即互入」演繹空

如果把「空」解釋成一切事物都是不存在的,問題又來了,佛教另一核心思想緣起,偏偏就是用來解釋世事如何發生、如何存在,空和緣起就形成矛盾,「緣起的觀念至少承認這些事物出生、出現的現象,它是生;但空性的觀念其實是無生」。中觀派的折衷處理方法是,空性是成佛的真理「第一義諦」,而世人能理解的「世俗諦」上,他們承認緣起規律,但緣起生出來的結果就不存在,即是他們同意有陽光、水分、土壤這些條件的話,就可以種出花朵的理論,但你看到的這棵花朵只是夢幻泡影,並不存在。

但空否定萬物存在,等於否定善惡報應的存在,「後來的佛教覺得,這樣就麻煩很大,你沒有善惡報應,佛教就沒法弄呀」,於是佛教派別不斷嘗試修正空和緣起在根本上的矛盾,重新演繹空的意思,而一行禪師解釋《心經》的方法,是現時最主流的理解方法。一行禪師提出「互即互入」(interbeing),你打開一本書,你會在紙張中看到雲在飄,因為沒有雲就沒有雨,沒有雨樹木就不能生長,沒有樹木就不能造紙,雲和紙是相互依存的。你再深入地觀察這張紙,你還會看到陽光、土壤、整個世界,空並不是指這些東西都不存在,只是空掉了一個孤立的存在,令我們的心和世間萬物共同存在、互即互入。「一行禪師這樣解釋心經我覺得很有意思,也很有詩意的解釋。」他的解釋即現代常說的緣起性空,強調緣起,大家是相互依賴的,而減弱了空否定萬物存在的意味,「緣起性空在整個漢語是什麼時候出現,結果發現很慢(很近),是最近100年大家用比較多,在100年前,基本上沒有這個說法。」

延伸思考:夢境存在嗎?

搞清楚了不同派別如何理解空後,如果你的腦汁還未耗盡,可以思考一下這條延伸問題。按照龍樹對空的理解,一切都是假的,如夢如幻如泡影,那麼這些夢幻泡影存不存在?你現在看到的就像發夢夢見的東西,夢境中的東西固然在現實中不存在,但夢呢?你真的有發過這場夢嗎?佛教主流認為假而有,雖然一切都是假的,但假相是存在的,你的確發過夢,但姚治華認為,應該是假而沒有,夢境在夢裏夢外都不存在,「惠能說,雖然我們看到這些,但本來無一物,就是要讓你醒來」。

【草書】

徐沛之選擇黃庭堅的草書字體,風格瀟灑,符合看透一切是本來無一物的感覺。草書的規限較少,結構舒展,每個字不一定大小一樣,書法家能夠在規限中找自由度和趣味,如「一」字和「來」字筆畫較長。學書法的心法是先求學好規矩和平正,熟練了求險絕,再復歸平正,但這種平正不同於初學書法時的平正,而是有得着的平正,就如人生,人初出生時手空空,歷練人生後願意捨棄,回歸「本來無一物」。

小技巧

草書線條要流暢,控制毛筆要熟練,熟悉草法後才能做到瀟灑的效果。

文˙ 朱琳琳

題字˙ 徐沛之

{ 圖 } 資料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